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沉迷儀式化的人,丟掉了與器物的緣分

北京人。20世紀90年代的戲劇工作者、媒體人,從業古董收藏二十年至今。

我們的生活缺乏好東西使用嗎?

或者,是生活中缺乏懂得使用好東西的人?

假如這是一個問題的話,那麽所謂的好東西,又應該如何定義呢?

按照流行的觀點來看,澎湃的造城運動與洶湧而來的流動人口,讓傳統熟人社會漸近消亡,鄉土文化支離破碎,一切人與物之間有溫度的情感變得毫無意義。快捷地使用、快速地拋棄,標準化的時尚、標準化的藝術,格式化的生活、格式化的享樂,令一切人的感知迅速愉悅又迅速疲怠。

於是,回歸、堅守、傳承、匠人精神等等穿越時空而來的談藝名詞成為了某種高貴品質的象徵,而帶有這樣標簽被製作出來的東西,似乎就是生活中好的東西、雅的東西。

日本的塗物師赤木明登甚至曾說:“中國不缺乏做好東西的人,而缺少用好東西的人。”這種說法聞之有理,實則荒唐。

這是一個高價匠人大師和奢侈品消費者輩出的時代

當下,工匠們或身處華堂廣廈的工作室、創業園,或居於名勝林泉之地的出塵之所。心追手摹古器,厭談工業,崇尚自然造化,閑時論禪、撫琴、蒔蘭、烹茶……一切煙火不染。在一眾供養者的捧聖中,飄飄然有出塵之姿。他們悉心製作出名貴的砂壺,堪比官窯的瓷器,奇昂的大師茶,寸比黃金的緙絲,能夠搖動金風的名家折扇——數不勝舉的文化遺產大旗在世間林立,高高飄揚。

用就用最好的東西,為廉價的器物浪費寶貴的感情和時間沒有意義。

精致的執念,儀式化的生活,共同養成審美。

窮搜古籍羅織模仿貴族的趣好,刻意雕琢精致的樸拙,標榜只有獨一無二的手作,不惜時間、物料打造出的器物,才飽含製作者的情感和擁有者的喜悅,充滿生活真意的溫度。

然而,這些信誓旦旦傳承的匠人精神,守護著的恰恰不是心靈,而只能是金山。

假若賦予這樣定義的好東西,成為高級審美的標準,生活追求的目標,那麽養成的這些所謂使用好東西的人,又會有著怎樣的心靈呢?

無非是被風雅的假象所迷惑受著物欲的包圍,每天追逐用金錢買來的質樸,成為陳腐不堪的、所謂舊貴族精神的倀鬼。

愛物與惜物的道理,如果止於整天摩挲寶愛的一隻價值萬金的珍品,那麽這與其出自樸直質拙的本意根本南轅北轍,不過是貴人用貴物而已。

柳宗悅論及的民藝與匠人精神,如果造就的只是每製器成,挾技遊走卿宦之門,鬻以高價的所謂名匠絕品,那麽這樣的精神不守也罷。隱元禪師的煎茶一道,如不能貫徹風雅清貧,那麽亦是周身俗骨,臭不可聞。

生活與器物,該有相當的價值。

這種價值,就是物與人的情感和人與物的審美。這其中,無關乎物的稀有、無關乎物的貴賤。

不是好的東西不入手,不是好的食材不入口——當下,每每我們的文化精英和美食家們在大談特談這種概念以標榜自己卓爾不群的審美,一以貫之的執念。以示高明、引領潮流時,那些同時被他們掛在嘴上的“無俗念,慢下來”,難道不可笑麽?

珍愛你手中普通的茶杯,它不過是市場買來的印花瓷器;珍愛一張你喜歡的風物畫片,它不過是簡單的印刷品。

估價:2000-4000 元

來源:國營文物店舊藏

無論這些器物怎麽看來千篇一律,尋常普通,它們都始終貫徹於生活之中。人與人的相逢,人與物的相逢,哪一種緣分是僅僅因為普通,便沒有意義,毫無珍貴可言呢?

好東西,其實就在我們自己手中。

-END-

文/馮旭

圖/本刊編輯部

今日編輯/ 裡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