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過=學到?教程技巧類小視頻為何漲粉飛快?

如果你看過“100個在抖音上買的好東西”,背後對應的就是至少100個教你怎麽用的技巧類小視頻,比如“用它擦乾淨車裡的隱藏角落”,刷到視頻之前,你可能根本沒有類似的購物需求,但在視頻搭配的場景中,15秒的技巧教學,附贈一個好產品安利,實在很容易讓人生出“我需要它”的錯覺,忍不住要“買它買它買它”。

這種說明書一樣的東西有多受歡迎呢?各家科技媒體,如The Verge和《連線》,開辟了專門的How to專區。在YouTube上,“How-to”的搜索量和遊戲、搞笑、測評、整蠱等類型並列前排。2015年,谷歌公布這類視頻以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長,2016年的搜索次數達到1.35億次。

在新榜每周發布的抖音榜單中,我們發現,漲粉升幅榜中,每期都會出現迅速漲粉的技巧類账號。看過這些大小技巧視頻並轉評讚+下載之後,我覺得自己學到了太多新知,收納、廚藝、舞蹈、英語、辦公……只差一個實用場景讓我發揮。

我們嘗試整理出技巧類視頻的製作套路,也查閱了資料,試圖說明,我們為什麽沉迷於“看過=學過”的錯覺,以及,消滅這種錯覺的正確觀看姿勢。

說明,本文討論的是通常發布於包括但不限於抖音、快手、微博的獨立小視頻,同收費課程裡(相對)成體系的長視頻教程如英語、樂器等學習教程不同。

這些視頻化的當代說明書

“如何拍出夜景大片……”

“如何做一個教科書般的完美煎蛋……”

“90%的人都不知道這個excel小技巧……”

“15秒教會你一個hiphop元素……”

作為非資深抖音用戶,我常常有“在抖音發現世界”的感覺。如果知識付費是讓我們通過“付錢”來緩解求知焦慮,那這些15-60s的小視頻就能讓我們在一次次下滑中,體會到知識點迅速累積的快感。

知識是可以緩解焦慮的,畢竟,娛樂之餘還學到了知識,這的確很容易讓人產生滿足感。

你甚至可以把它看做碎片化知識的再切割版,看不完收納女王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人生整理魔法》的你,可以看完“跟我學整理,房間乾淨十倍”;學不完網課平台的《三個月提升口語》,卻能在15秒記住“幾個good的升級版單詞”。那麽,這些讓你主動馬克的當代視頻說明書都有什麽特點?

人設IP

按照應用範圍大小,我們大概對這些技巧視頻做了簡單劃分,工具型如收納、整理、辦公、美食(做菜)等,非工具型如攝影、街舞、英語、健身等。

前者需要借助工具來展示,比如電腦和廚具,“解決問題”本身往往比“誰來解決問題”更重要。

以「考呀呀Excel技巧」為例,一個視頻對應一個Excel小技巧。用戶的轉發心理大概是“轉發”、“有用”、“下次我也試試”。它們更像是一本工具書,那麽,比起推銷書的人,工具書本身的質量更重要。

後者屬於非工具型,博主對教程的視覺效果呈現有直接影響,而且應用範圍相對較窄,三言兩語的字幕很難解釋操作流程,比如“hiphop元素dab”,沒有真人示範你甚至不知道這個名詞的意思。

這本工具書可能需要配套一個教你翻書的人,那麽,通過強化個人身份和擅長領域更容易讓粉絲記住你。雖然15秒的視頻中,每一秒都很寶貴,但在自動播放的抖音裡,下拉瞬間,文案和視頻封面就能完成身份識別。

不過,工具類視頻同樣有真人出鏡的嘗試,比如「麻辣德子」本人、「愛做飯的芋頭SAMA」的聲音。寫一本冷漠的工具書很保險,但真人出鏡,冒著“眾口難調”的風險淘來的粉絲自然能創造更高價值。

結果導向

在《抖音官方首次公布爆款心法:一個模型+五組案例》一文中,我們曾用新聞寫作的5W1H來解釋讓人看下去的短視頻的特點。如果劇情類視頻是營造懸念,把未知的結果放在最後,那教程類視頻就是直接告知結果,再告知實現結果的步驟。

這類視頻的文案和開頭字幕通常以“今天我們來學習……”告知學習目的,另一種則是用畫面呈現教學結果,比如今天要煎的蛋長這樣。

相比歌舞、旅遊、搞笑等娛樂視頻的隨機性,教學視頻更容易篩選出目標人群。能被開頭的“知識點”文案激起興趣的人,往往也能看完整段視頻。畢竟,對於深受“沉沒成本”影響的人類來說,“來都來了”,3秒和15秒不會有太大區別。

碎片為主,體系為輔

小視頻之所以讓人沉迷,主要原因在於觀看門檻低,既不需要認知基礎,也不需要前情提要。回想你在得到上購買的《薛兆豐經濟學原理》,每一節解決一個簡單的經濟學理論,隨點隨聽,聽完就走,收聽門檻極低,一個章節是一個體系,教程類小視頻同樣如此。

如果長視頻教程是電視劇,那教程類小視頻就約等於情景喜劇。每一個視頻都有亮點,但系列視頻又有隱藏邏輯。15秒的街舞元素無法讓你變成大神,但大神的舞蹈裡融合了無數個15秒。

娛樂為主,教學為輔

無論是快手還是抖音,娛樂定位天然對學習視頻不夠友好,而小視頻的長度也限制了教學視頻的發揮空間。

被稱為快手最高學歷的「戴博士實驗室」,主頁裡有各種各樣的酷炫實驗,比如一飛衝天的大象牙膏、讓人一秒變聲的氮氣。戴博士很少解釋實驗原理,也曾因為助理在微博中對實驗原理解釋過於深奧而做出調整。

有人懷疑,過於強調畫面感是否會讓嚴肅知識娛樂化,但在戴博士看來,娛樂平台上,先讓知識娛樂化很重要,吸睛之後才是學習。

所以,在小視頻平台上的嚴肅教學也並不討好。既然強扭的瓜不甜,強教的知識點,大概沒人學得會。

沉迷於“看過=學過”的錯覺?

模仿和學習是人類的本能

如果說在YouTube上搜索“How to”和在百度上搜索“如何……”是對特定問題的定向檢索,在抖音上刷到的技能點就是刷屏動作中無意識點亮的技能樹。

在“how-to”視頻發展更為成熟的YouTube,其本意是希望利用互聯網的普惠性,讓身在世界上各個角落的人都可以學到任何知識,小到如何燒開水,大到如何駕駛一台波音747。

讓人沉迷於學習,或是產生獲取新知錯覺的,到底是什麽?美國科學雜誌Nautilus在2018年11月刊登的《Why we love how-to video》中解釋了這一原因。

研究者對猩猩進行的水果實驗表示,猿類動物可以通過觀察同類的行為並成功模仿,這就是人類觀看YouTube視頻並學習的過程,換句話說,人類的本質還是複讀機。蒙特雷大學運動人體學部門總監Luc Proteau則認為,模仿和學習就是人類的本能。

人體大腦的很多區域都受到一個名為動作觀察網絡(類似於YouTube)的控制,觀看教程視頻的過程中,人類大腦中用來完成這個動作的神經元會被調起。等到自己進行實踐時,大腦會自動調取相同的神經元,可以說,動作觀察網絡就是為理解動作涵義而生。如果看到有人揮了拳頭,你會馬上思考“如果我揮拳頭代表什麽”,沒錯,“揍人”。

《迷因機器》作者Susan Blackmore解釋,人類甚至能在模仿的基礎上自行延伸和概括,這是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特別之處。

如果貓類毒品是貓薄荷,人類毒品就是YouTube(抖音同理)。人類可以耗上一整天來觀察,無論觀察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還是只存在於螢幕裡。事實上,人類對簡單動作的模仿,不會因為一塊螢幕產生人格影響。。

換個角度看,視頻網站們和人類社會腦高度適配,用視頻來學習和模仿也是毫不費力。

沉迷學習幻覺?還可以搶救一下

也不是不可以,Nautilus給出了三個建議。

一、要有學習動機

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沒有學習動機,看過一萬個視頻也只是看過而已。畢竟,在一個以娛樂為主的平台,刷到新知只是順手而為。

在一場對照試驗中,讓兩組受試者分別在有動機和無動機的情況下觀看視頻,查看受試者核磁共振影像,有動機組的前額鏡像系統、小腦和海馬體更為活躍。同“內部複雜運動”高度關聯的pre-SMA區(即前運動輔助區),在有主觀學習意願的情況下才會被激活。

二、設置反饋機制

影響新知獲取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反饋。如果要學一段舞蹈,比如碧昂絲或是抖音神曲,通過鏡子自檢很重要。所以,如果想學網球的發球或者高爾夫的揮杆,看視頻遠遠不夠。

另一個典型例子是吉他,很多老師會反覆強調:不要自學,因為你分不清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但英國一位錄製過大量視頻的吉他手Justin Sandercoe卻認為,你完全可以通過對比自己的版本和網絡版本發現差距。這就是學習中的反饋機制。

三、看大師也看菜雞

通過視頻獲取新知,既要看專家,也要看菜雞。蒙特雷大學人體運動學部主任 Luc Proteau的實驗數據表明,兩組受試者分別觀看視頻,只看大師教程的受試者,其學習效果遠不如既看大師課也看菜鳥犯錯的另一組受試者。畢竟,學會如何避免犯錯對進步也至關重要。

最後,學習是一件不那麽舒服的事情,馬克一萬條教程,沒有主動學習的動機和不斷的練習,最終只是在刷屏中沉迷於“看過=學過”的錯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