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安十二時辰》:唐代生活點滴

在人們印象中大唐的盛世繁華是難以用文筆形容的,政治格局、經濟貿易乃至文采風流,都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最近播出的《長安十二時辰》就是一部反映唐代生活的作品,其中有很多細節都體現了唐代的特色。

其中有一個很有趣的人物元載。元載出身寒微,但學識淵博,為人狡黠,頗通世情,權術,一門心思攀龍附鳳,渴望著權勢富貴。當他看到河西節度使王宗汜之女王韞秀的時候,就判定其不是尋常女子,因為他注意到了王韞秀頭上的發簪精致乃是大師設計的作品,絕不是尋常女子可以擁有的。

唐代女子的服飾華美,頭飾很繁縟,有插梳的,也有插金釵、搔頭、步搖的。唐代的詩文反映了女子頭飾的華麗:例如雲鬢花顏金步搖,翠雀金翹玉搔頭,而且富貴人家的女子頭上的發飾非常多,例如玉蟬金雀三層插、枉插金釵十二行等則體現了這種趨勢。據說唐文宗專門對公主宣旨:“今後每遇對日,不得廣插簪、梳”。

當時還流行在頭髮上插花,稱作頭花,例如石竹花、梔子花、荼蘼花等,以紅色和白色的花為主。

張小敬在追擊狼衛的時候,說道兩個不戴襆頭的男子 應該很顯眼的。襆頭的雛形應該出現在北朝,用全幅皂絹裁出四腳,二腳系於頭前,兩腳垂於腦後。隋以後,襆頭應用廣泛了,“通於貴賤矣”。唐初出現了“巾子”,,將它罩在發髻上,外面再裹絹羅之類的襆頭,就能裹出各種樣子,外觀看起來很像帽子。將巾子和襆頭統稱為襆頭。

至唐玄宗時期巾子的花樣更加多了。不過關鍵的區別在於後面襆頭腳的軟硬和長短。尊貴者腳長,而士庶腳短。五代時期襆頭的腳越來越長,甚至左右長尺余。湖南楚國馬希范的襆頭腳竟然達到了一丈長。後來人們覺得每天裹一次襆頭太麻煩了,便發明了木質的裹頭,即做成一個襆頭狀的木帽子,刷上漆,蒙上紗,用的時候一戴就可以了。襆頭腳也往往加上鐵絲,讓它平伸出來,只有尊貴的人才用硬的襆頭腳。

因為各民族融合的結果,唐代人們的生活中蘊含著很多異域風情。元載沒有發跡之前,生活很窘迫,小童說還有半塊胡餅,給公子充饑。胡餅也是隋唐五代時期廣泛食用的一種主食。當時的文獻記載:“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當時敦煌地區的工匠、僧人都食用胡餅,每個胡餅用面半斤,個頭很大,類似於現在新疆地區的素饢。唐代的胡餅也有油胡餅、肉胡餅和普通的胡餅之分。

我們距離唐代比明清更加久遠,很多人對於唐代的記憶停留在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印象中唐代的女子都是袒胸露乳,十分開放的,而真實的唐代歷史人們又知道多少呢?文藝作品可以演繹杜撰,可以誇張,但是如果可以更貼近歷史真實,對於觀眾來說,還是有益的。

往期精彩:

《長安十二時辰》:那些亂入的唐代大文豪

曾國藩兩次奪情,從被動到主動,進入了其人生的關鍵轉折點

古人做壽講究知多少——從賈母的生日說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