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明上河圖》不是在歌頌大宋盛世

文 / 言九林

最近讀了一本書,《隱憂與曲諫:解碼錄》。作者余輝,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館員。

該書考證認為,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城市結構,“絲毫對應不了當時的開封地圖”,也就是說並非寫實,而是畫家依憑自己的意志,有目的地選擇畫什麽、不畫什麽。這種選擇透露出了畫家的用心,非是在歌頌大宋的盛世太平,而是在委婉地提醒宋徽宗社會已出現嚴重的危機。具體而言就是:

“畫家在鋪展開封城清明節商貿繁華的景象時,出乎尋常地表現了驚馬闖市、船橋險情、文武爭道、軍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渙散、商賈囤糧、官鹽滯銷、商貿侵街、黨禍瀆文、酒患成災、貧富差異等一系列問題。”

作者的結論是:《清明上河圖》描繪的不是實景,也不是太平盛世,而是畫家張擇端“借(宋)徽宗敕令畫《清》卷之機,萌發了揭示社會弊病的構思:一方面表達了他對北宋前途的隱憂,另一方面以曲諫的方式敬告徽宗關注社會危機和國家隱患”。

這是一種迥異於既往的見解;也是一種令人信服的見解。

支持這種新見解的,是作者通觀全畫,發現其中有許多頌世畫作之中本不該有的內容元素,比如“瘋狂的驚馬”闖入市郊、望火樓空寂無人形同虛設、航船在虹橋旁邊發生了險情、衙署差役慵懶欲睡、城門及城樓上下無一兵一卒站崗、乞丐與流民在城中艱難謀生……如果張擇端只是履行一個宮廷畫家粉飾太平的“基本職責”,他既不必、也不應該將這些內容繪入畫中。

以下圖片,截取自故宮博物院藏絹本設色《清明上河圖》。

當然,書中也有某些觀察值得商榷。比如,將有文字的苫布解讀為遭遇宋徽宗迫害的舊黨的書法作品——這些文字實際上是看不清的;將運河上卸載貨物的船隻解讀為民間商人控制了官糧漕運——宋徽宗時代,漕運及漕運帶來的利潤,始終牢牢控制在朝廷手裡。

但上面這幾張圖片所呈現的內容元素,已足以使人對《清明上河圖》做一番重新認知。張擇端是一位宮廷畫家,按宋代翰林圖畫院的規定,宮廷畫家的應製之作,完成後須統一交給畫院裝裱,登記入冊後呈送給皇帝禦覽。上面這幾張圖片中的不協調元素,是無法讓賞畫者,也就是宋徽宗產生愉悅情緒的。

這種令人難以愉悅的氣氛,實際上始於《清明上河圖》的開卷之處。一般認為,該圖的開卷處缺失了約一尺左右的內容,即便如此,下圖中的斷枝,處在該部分繪畫的視覺中心,仍可以說是相當地扎眼。這不是頌世畫作該有的元素。

進入市郊後,斷枝升級成了斷樹。下圖中的這棵老樹,樹冠與樹乾已幾乎完全斷裂,透過斷裂處甚至可以看到後面的籬笆,五人二驢(截圖不完整)正從這岌岌可危、行將斷成兩截的老樹下走過。顯然,這也不是頌世畫作該有的元素。

古人也早已發現了這些充滿了危機感的不協調內容。

明代人邵寶說,自己反反覆複欣賞《清明上河圖》,覺得它上面的男女老幼少壯全是“活活森森”的,城市郊野橋梁店鋪全是“纖纖悉悉”的,實在是一件“人間之異寶”。但是,他不同意將這幅畫解讀成歌頌盛世,因為他從畫中看到了許多“觸於目而警於心”的內容,他覺得這是張擇端故意為之,“敢懷而不敢言,以不言之意而繪為圖”——他心裡藏著對時代的深深憂慮卻又不敢直接說出來,只好將這種憂慮,委婉地繪在了畫作之中。

“畫諫”在宋代是有先例的。

1074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寧七年,開封城的城門官鄭俠,因目睹城外遍地皆是流民,請畫師繪製了一幅《流民圖》,謊稱是十萬緊急的邊防報告,於寒食節前夕(北宋的清明節與寒食節日期非常接近),送到了宋神宗手中。在隨《流民圖》一起送進去的奏章裡,鄭俠嚴厲批判了朝廷新推行的“市易法”,說它是漢武帝“平準法”的變本加厲,雖然打著“平物價”的旗號,實則是官府在變相牟利,天下之人賣兒賣女,流離失所,“市易法”要負重要責任。

作為宮廷畫家,張擇端必然知道《流民圖》這段二、三十年前的知名往事。

此外,還有學者發現,《清明上河圖》有一個特點:它所描繪的開封城,鮮少有巨商大賈,但卻有“大量的小商小販在兜售針頭線腦刀剪小吃”,“無論是街邊還是橋上的地攤販子或是酒家飯店,除了城門內的正店之外,大多是小本經營”,而且“從頭至尾,未見這類城市中常見的當鋪、質庫等類的經營”。簡而言之就是:《清明上河圖》裡的開封城,是一座只有無數小本經營的小商小販,沒有大店鋪、大商家的城市。宋神宗熙豐變法曾造就過如此情景;宋徽宗即位後,斂財政策一路向宋神宗靠攏,《清明上河圖》如此描繪,雖非實景,卻恰是實情。

一座沒有富商大賈、只有無數小商小販的城市,其實是沒有活力的。反之亦然。

近些年來,“《清明上河圖》不是在歌頌(緬懷)大宋盛世”這一觀點,似已得到學術界越來越多的認同。比如故宮博物院的向斯說,該圖“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更是一幅畫家憂心忡忡、進獻給皇帝的盛世危圖”,與余輝的看法基本一致。另一位藝術史學者曹星原也認為,《清明上河圖》“不是一般意義上對清明盛世的頌揚”。

在最新版的初中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上冊中,介紹《清明上河圖》的課文,標題仍是《夢回繁華》,但在“閱讀提示”中,已增入這樣一段文字:

“《清明上河圖》還有很多值得探究之處。例如,有學者認為這幅畫有揭示社會問題、勸諫宋徽宗之意,表現了畫家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時隔千年,這幅國寶級名畫背後潛藏著的那股不願唱讚歌、想要說真話的心流,終於掙脫塵埋,重見天日。

參考資料

余輝,《隱憂與曲諫:解碼錄》,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向斯,《解密清明上河圖》,山東美術出版社,2016年。

曹星原,《圖繪市易:重讀》

統編本《語文 八年級(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