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70所第三方醫檢機構切入個人核酸檢測,新風口漸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vb動脈網

隨著疫情的逐步消散,為了企業復工複產的安全,也對應於個人健康檢測的需求,從4月開始,各省市陸續開放面向個人和社會團體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從各省市公布的名單中看,醫療機構仍然佔據多數地位,但同時也有大量的第三方醫檢機構獲批直接面向公眾提供核酸檢測。

那麽在後疫情時代,各地公布的名單顯示出了怎樣的第三方醫檢格局?接收了C端檢測需求的第三方醫檢機構,是否能沿著C端服務的方向再走一程?疫情中大熱的互聯網醫院,又能與第三方醫檢產生怎樣的協同關係?動脈網針對核酸檢測中的第三方醫檢進行了分析。

梯隊分層明顯,新企業擠入第一梯隊

在復工、複學的需求下,為了進一步控制疫情傳播,不同省份對於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施行了不同的管理方式。個人、部門和學校有了一些新冠檢測的需求。

動脈網統計了目前全國各省市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第三方醫檢機構名單,並與公立醫療機構和疾控中心進行了對比。從目前已經公布名單的省級行政區和部分省會城市中,我們可以基本了解到第三方醫檢在國內的分布情況。

目前動脈網統計到國內各省市正在提供個人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各類機構中,第三方醫檢機構隻佔約10%,其余90%都是公立醫院、各地疾控中心等。相較於醫療機構,第三方醫檢機構的數量仍然偏少。但是第三方醫檢機構的檢測能力更強,每家機構的最大日檢測量都可以達到數百到上千份。在面向公眾提供核酸檢測服務的同時,還同時承接醫院流出的醫學檢測需求,是本次疫情中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生力軍。

僅從本次獲準提供個人核酸檢測的實驗室數量上看,第三方醫檢機構比較明顯的劃分成了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的企業已經基本完成了覆蓋全國的業務分布;第二梯隊的企業形成了初步的連鎖規模,在部分省市有一定影響力;而第三梯隊則只有1-2家實驗室,基本處於單點運營狀態。

以往每每提及第三方醫檢市場,都會將金域醫學、迪安診斷、艾迪康和達安基因並成為四大龍頭企業。

金域醫學作為國內第三方醫檢的龍頭企業仍然穩居榜首,幾乎覆蓋了國內的所有省級行政區;迪安診斷則緊隨其後,覆蓋率超過80%;艾迪康與領頭的兩家企業略有差距,但仍然處在第一梯隊之中。

達安基因本身主要切入的市場是醫學檢驗相關的試劑、耗材和儀器設備供應,其第三方診斷業務主要集中在子公司雲康健康上,而2018年下半年,雲康健康的其他股東達成了《一致行動協議》。達安基因雖然仍然是雲康健康的第一大股東,但不再是控股股東。因此我們無法了解到雲康健康近兩年的運營情況。但就本次的統計名單來看,雲康健康在第三方醫檢服務領域處於第二梯隊,與第一梯隊有一定差距。

本次名單統計中的第一梯隊還有凱普生物的醫學診斷業務凱普醫檢和華大基因。

凱普醫檢在2019年營收達到了8000萬,較2018年增幅超過80%,已經屬於比較快速的發展速度。而本次疫情又成為了其發展中的催化劑,僅2020年第一季度,凱普醫檢就創造了約7836萬的營收總額,接近其2019年全年的營收。凱普生物可能成為第三方醫檢企業在本次疫情中的最大贏家。

華大基因則是特檢領域,尤其是基因檢測領域公認的龍頭企業。在本次新冠疫情中,華大基因有10家位於全國各地的實驗室提供相關服務,表現出了強大了區域覆蓋能力。

第二梯隊除了雲康健康之外,還包括有千麥醫療、華銀健康、博奧檢驗、大家檢驗、平安好醫(平安健康(檢測)中心旗下檢測業務)等。僅從覆蓋範圍上看,第二梯隊的企業雖然與第一梯隊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但是已經形成了連鎖規模,覆蓋到了多個省級行政區。

在第二梯隊之後,存在著大量獨立運營的第三方醫檢機構,散落分布於全國各地。這些地區性的第三方檢驗實驗室,總數甚至超過了第一和第二梯隊的總和。雖然資源持續向頭部集中,但是這些零散分布的第三方醫檢機構仍然構成了第三方醫檢機構中最大的企業群體。

疫情是否會成為C端業務的催化劑?

雖然第三方醫檢在疫情中分擔了公立醫療機構的核酸檢測需求,但是由於疫情期間醫院大量常規診療業務停擺,第三方醫檢在常規項目上的營收大幅縮水。一正一負雙向影響下,第三方醫檢行業在疫情中究竟過的怎麽樣?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龍頭企業的財務表現中一探究竟。市場份額佔據最大的金域醫學已經披露了自己2020年第一季度的財報。其第一季度營收同比2019年基本保持不變,利潤比例也基本持平。因此,雖然我們看到像凱普醫檢這樣的個例確實在疫情中吃到了紅利,但是疫情對於第三方醫檢企業營收的雙向影響幾乎正負抵消,第三方醫檢行業在營收上與往年持平。

但是財務表現只是一方面,個人核酸檢測服務為第三方醫檢打開了新的流量入口,算是其在疫情中的意外之喜。以往第三方醫檢的客戶主要是醫院的檢驗科。第三方醫檢承接醫院的檢驗需求,為患者直接提供服務的主體仍然是醫院。而在本次新冠疫情中,第三方醫檢機構獲批直接向個人或社會團體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服務,中間不經過醫院,相當於開辟了C端的流量入口。

那麽第三方醫檢是否有可能會趁此機會,持續面向公眾提供醫學檢測服務?我們可以從服務持續性、滿足用戶需求和服務方式匹配程度三個維度來分析這一問題。

從服務持續性上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本身幾乎不可能會變成常態化發展。這項業務的需求會在疫情消退中逐漸減少。第三方醫檢想要長久的開展C端業務,需要新的服務內容來接替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是否存在合適的服務內容?這就涉及到了另外兩個維度的分析。

那麽第三方醫檢能否滿足C端用戶的需求?單純的檢驗需求當然可以滿足,但是以患者為主的C端用戶進行的大多數醫學檢驗項目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患者幾乎只能通過醫院了解到自己要進行哪些相應的檢查。另一方面,醫學檢驗需要采取的標本類型,比如血液或穿刺樣品,並不適合患者自己在家采集。這也使得患者更傾向於去往醫院進行醫學檢驗。也就是說,第三方醫檢機構很難滿足患者在檢驗項目選擇和采樣上的需求。這些需求仍然需要有醫療資質的醫療機構提供。

本次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具有其特殊性。C端是從自身的健康安全角度出發,產生了進行新冠病毒檢測的需求。各省市頒布的機構名單,引導C端去往第三方醫檢機構進行檢驗,這才將C端客戶引流到第三方醫檢機構中。而且新冠病毒檢測的結果只有陰性或陽性,C端用戶幾乎沒有理解成本。這也是為什麽監管部門敢於開放個人去往第三方醫檢機構進行檢驗的重要原因。

在服務方式上,第三方醫檢以中心實驗室為核心的服務體系對於C端用戶來說並不便利。首先中心實驗室的分布密度不高,不適合承接大範圍的C端業務;其次中心實驗室往往地處城市邊緣區域,交通不便;第三,中心實驗室並沒有醫療資質,只能出具檢驗相關的數據和結果,而不能最終給出醫學診斷,所以患者在獲取第三方醫檢機構出具的報告之後,還是要谘詢專業的醫療機構獲得最終的診療建議。

因此根據以上分析,第三方醫檢想要直接從事toC的醫學檢測服務,從目前的情況上看,可能還比較困難。

一位資深第三方醫檢從業者在與動脈網的對話中,同樣也沒有表現出樂觀態度。而他的視角則更多的在監管層面上:“新冠疫情是嚴重的突發公衛事件,在這種特定的情況下,第三方醫檢開展toC業務,幫助實現‘願檢盡檢’是沒問題的。但是這項業務想要長久的發展下去,還有很多監管層面和行業自律方面的問題。”

首先,本次新冠疫情國家其實是在應急情況下為第三方醫檢開了綠燈。但是疫情之後,國家是否會持續開放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在沒有醫療機構介入的情況下為公眾提供更多檢測服務,還有比較大的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就是行業的自律性。雖然頭部的幾家企業已經實現了規模化運營,但是大量分散於全國各地的第三方醫檢機構能否以自律的態度長期規範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出現“胡亂檢查、誇大宣傳”等行業亂象。

事實上目前第三方醫檢除了國家對於第三方獨立醫學檢驗實驗室的驗收之外,並沒有其他明確的監管條例。行業本身也缺乏有約束力的組織和共識。第三方醫檢目前主要是為醫院服務。作為專業的醫療行業從業者,醫院對於第三方醫檢機構能夠做出專業上的判斷。然而C端用戶並沒有這樣的判斷能力。長此以往大量處於尾部的第三方醫檢機構,服務能力良莠不齊,有可能會造成行業公信力的下降,對於行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健康管理:第三方醫檢的toC嘗試

專業的醫學檢驗業務不容易向C端開展,但第三方醫檢仍然想要嘗試切入C端市場。因此在C端業務上,第三方醫檢企業其實早已經開始做出自己的嘗試。

第三方醫檢提供的檢驗項目主要分為普檢和特檢兩大類。在特檢領域,已經有比較成熟的toC商業模式被開發出來,比如個人基因組檢測、腫瘤易感基因檢測等。這一領域的企業中也有部分參與到了本次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中,比如銳翌生物和人和未來。

這一類toC的業務采集的往往是唾液、糞便、尿液等容易用戶可以自行采集,並且易於保存的樣本類型。企業同時也會對采集容器進行定製化處理,讓樣品可以在長途運輸中保持生物學活性和基本性質不變。因此,這一類企業只需要1-2個中心實驗室,就可以處理來自全國的檢驗標本。

但是由於第三方檢驗實驗室不具有醫療資質,其直接用戶提供的檢測服務也暫時也只能停留在健康管理方面。

而在普檢領域,頭部的企業也在進行自己C端業務的拓展。其嘗試切入的領域,同樣是健康管理。金域醫學和迪安診斷在這一方面做出了同樣的選擇,進軍體檢領域。

但是在具體的商業模式上,二者卻有著不同的邏輯。金域醫學選擇了與金融保險合作,做B2B2C的上門體檢服務;而迪安診斷則自己成立了迪安健檢,開辟直接2C的體檢業務。

兩家企業在最初都開展的轟轟烈烈,但是結果卻並不樂觀。金域醫學的健康體檢業務在2019年隻實現營收約3600萬元,較2018年下滑50%以上。迪安健檢在營收的表現上要略好,2019年仍然實現了超過1億元的營收,較2018年也有11.03%的增長。但是其毛利率只有25.78%,體檢門市也沒有持續擴張,仍然是浙江省內的五家。這些數據意味著這兩家第三方醫檢的頭部企業在初步嘗試體檢市場之後,都開始戰略性放棄這一領域。

這種情況可能與體檢市場本身的複雜情況相關。但是另一方面,體檢與第三方醫檢可能也有些相性不合。體檢對於檢驗機構的專業水準要求並不高,並且需要投入大量的管理成本。第三方醫檢專業水準強,檢驗成本低的自身優勢很難在這一行業中得到體現。

想要與自身的業務優勢相結合,可能第三方醫檢還是要想辦法從更專業的醫學檢驗方向上找機會。

互聯網醫療或許能成為第三方醫檢切入C端的流量入口

醫院是第三方醫檢的主要客戶,但是醫院自己也會有檢驗科提供相應的醫學檢驗服務;直接面向C端又不能提供診療服務和詳細的報告解讀。那麽有沒有一個場景,可以提供診療服務和報告解讀,卻無法提供醫學檢驗呢?

這個場景似乎說的就是互聯網醫院。互聯網醫院的迅速發展,可能給是第三方醫檢的絕佳機會。

自2018年9月起,隨著互聯網醫院牌照的派發、在線診療規範的建立和醫保支付體系的成熟化,互聯網醫療迎來了又一陣高潮。根據動脈網的統計,2020年2月建立的互聯網醫院達到歷史最高的65家,疫情發展推動互聯網醫院加速建設,並在疫情期間為C端解決了慢病複診、肺炎谘詢等診療問題。

建立了互聯網醫院的實體醫院異塵餘生範圍增大,跨區、跨市、跨省的患者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醫院進行慢病複診。但是由於各地醫療水準的差異,複診過程中患者在當地進行的醫學檢查水準參差不齊,對於線上醫生的判斷可能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這也就為第三方醫檢提供了切入的機會。

覆蓋全國的第三方醫檢機構可以承接互聯網診療過程中產生的醫學檢驗需求,建立相應的團隊進行上門采樣,然後通過冷鏈物流送到中心實驗室集中檢測。出具的檢驗報告在送達患者手中的同時,還可以直接傳輸到負責問診的對應醫生手中。

這樣的商業路徑就能充分利用第三方醫檢的優勢。全國連鎖的第三方醫檢機構可以實現檢測服務的大範圍覆蓋,並且也意味著只有處於前列的企業才有機會切入這一市場,尾部的第三方醫檢機構會因為覆蓋範圍小而被自動排除到這一市場外。頭部企業的質控水準都已經比較成熟,可以提供高質量的檢驗結果。冷鏈物流體系也已經非常成熟,能保障標本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性。

對於其他相關方來說,醫生可以獲得更清晰具體,檢驗質量有保證的檢驗報告,有利於其對患者的病情做出準確的判斷;患者可以在家享受全套的診療服務,真正做到足不出戶完成慢病複診;互聯網醫院在檢驗檢測加入後,也可以拓寬自己的閱聽人範圍,同時為患者提供更具價值的診療服務,提高自身影響力。

第三方醫檢一直苦於無法突破自身固有的商業模式。獲許互聯網醫療,正是第三方醫檢等待已久的那場東風。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