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00 家上市公司預虧3000億,A股發生了什麽?

剛過去的一周,共有 417 家 A 股上市公司業績預虧,虧損總額預計在 2870 億-3370 億之間。其中虧損額下限超過上市公司市值的至少有 20 家。高價並購後的商譽減值是這次上市公司集中爆雷的罪魁禍首。

但事情並沒那麽簡單。

由此可見一斑,商譽減值固然是重要問題之一。但同時,也應該看到上市公司的減值準備不僅僅局限於商譽,還包括無形資產、應收款項、固定資產等。

其實商譽是什麽,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富有爭議的東西,本身也比較難說清楚,而且在財務上有很多調節的余地。

有說法認為,商譽來自於公司的品牌形象好以及顧客對公司的好感,是企業的一種未入账的無形資源。有其他說法認為,商譽是預期未來收益能超過正常行業平均報酬的那部分,可能是由於公司更加管理高效、員工更加優秀等等。還有說法認為,商譽是各項資產合計的價值(整體價值)超過了其個別價值的總和的那部分。

由此衍生出了經濟商譽、會計商譽兩種說法,以及不同的財務處理方式。

例如,有 A 和 B 兩家公司,A 公司的淨資產價值是 100 億,年淨利潤是 20 億;B 公司的淨資產價值 300 億,淨利潤 20 億;行業平均淨資產回報率為 10%。

現在 C 公司收購了 A 和 B 兩家公司,價格都是 400 億元。

那麽,收購 A 公司產生的會計商譽=400-100=300(億);收購 B 公司產生的會計商譽=400-300=100(億)。

用這種算法來看,C 收購 A 是買貴了,收購 B 更劃算。但用經濟商譽的方法來計算,面貌又會截然不同。

收購 A 公司產生的經濟商譽=20/10%-100=100(億);收購 B 公司產生的經濟商譽=20/10%-300=-100(億)。

同樣的收購,如果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就相差很大。何況,還可以選擇商譽攤銷而不是直接計提減值。計提減值類似於一筆付款,而攤銷類似於分期付款。例如,收購 A、B 公司的 400 億元,分 10 年攤銷就每年攤銷 40 億,分 40 年攤銷就每年攤銷 10 億,這對上市公司財報明顯有重大影響。

所以,真正的問題恐怕在於,為什麽即使收購其他公司的價格太高了,後續發展也不理想,但明明還有很多財務調節的方法,保住紙面上的利潤,卻還會選擇一次性爆雷。

經營不佳的上市公司、董事長在股價高的時候套現,現在股價再怎麽跌,經濟利益上他們損失其實不大。另外,近期

科創板與注冊製細則頒布

,在注冊製下,不盈利的公司也可以上市,這直接擊垮了原本靠被借殼價值苟延殘喘的上市公司的最後一道防線。對這些公司的老闆來說,眼下公司已經不值錢了,與其辛辛苦苦重新把業績做好,把市值做上去,不如另做一家新公司、新業務。

或者乾脆什麽都不做。

我們做了一個桌面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