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世界肺炎日:遠離小兒肺炎 從預防抓起

11月12日是全球第10個「世界肺炎日」,今年的主題是「珍惜每一次呼吸,從現在開始遠離肺炎」。記者就治療肺炎球菌性疾病難點,為什麼積極預防應儘早接種疫苗等公眾關心的問題採訪了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主任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兒童用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戴耀華。專家表示——

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民生大計。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到2030 年,要實現嬰兒死亡率從8.1‰降到5‰,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10.7‰降到6‰。而兒童疫苗可預防疾病死亡率的降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證。

在所有疫苗可預防疾病中,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導致全球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首要病因。在我國5歲以下兒童每年約發生174萬例嚴重肺炎球菌疾病,其中約有3萬兒童因此而失去生命。據估計,在1~11月齡的嬰幼兒中,肺炎所導致的死亡率佔到1歲齡總死亡人數的46.8%。事實上,由於病原體分離培養對實驗室和技術要求高、臨床檢驗周期較長,且我國基層醫院對細菌感染的應對方式通常為抗生素經驗性治療,因此,我國肺炎球菌的感染現狀有可能被低估。

幼齡寶寶更要當心肺炎球菌

肺炎球菌也稱肺炎鏈球菌,是一種可引發兒童重症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見病菌。,兒童是肺炎球菌主要攜帶和傳播人群,攜帶率在發達國家為27%,在發展中國家可鋼彈85%。

肺炎球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通過飛沫傳播,傳播形式隱匿,當抵抗力下降時易侵襲而入,肺炎球菌可透過黏膜防禦體系從咽喉部逐步擴散,它可進入下呼吸道引起肺炎,可穿過血腦屏障引起細菌性腦膜炎, 也可穿過肺泡上皮細胞、侵襲血管內皮細胞進入血液引起菌血症。肺炎球菌性腦膜炎引起後遺症的比例高,約每3個肺炎球菌性腦膜炎患兒中超過1個會出現嚴重後遺症,表現為耳聾、智力低下、腦癱等,為患兒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生理和心理負擔。

肺炎球菌性疾病主要分兩大類

肺炎球菌性疾病分侵襲性和非侵襲性兩類。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性疾病(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s,IPD)是指肺炎球菌侵入與外環境無直接相通的、原本無菌的部位和組織所致感染,主要包括腦膜炎、菌血症和菌血症性肺炎,以及膿毒症、膿胸、骨髓炎、心包炎、心內膜炎、腹膜炎和化膿性關節炎等少見感染。IPD中80%~90%為菌血症性肺炎,5%~10%是腦膜炎,胸膜炎和關節炎等不足5%。

非侵襲性肺炎球菌性疾病主要包括急性中耳炎、鼻竇炎和非菌血症性肺炎。臨床診斷的肺炎球菌性肺炎80%為非菌血症性肺炎,20%為菌血症性肺炎。IPD雖不如非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性疾病常見,但是病原學診斷較易明確,因此IPD發病率經常作為反映肺炎球菌性疾病負擔和血清型分布的重要指標之一。

侵襲性肺炎球菌感染多發生在何時?平均而言,75%的侵襲性肺炎球菌病例發生在兩歲以下兒童。嬰幼兒免疫系統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是肺炎球菌性疾病的高發人群。6-11月齡的嬰幼兒感染肺炎球菌性疾病風險最高。美國的數據顯示,6~23個月大的嬰幼兒中侵襲性疾病病例最多。這可能與嬰幼兒免疫系統特點有關,嬰兒體內的母傳抗體在6月齡幾乎消失,而此時自身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善,對病原感染的免疫力下降,更易發病。需要注意的是,非純母乳餵養、室內空氣汙染、營養缺乏、出生低體重、早產、免疫功能低下等均是嬰幼兒發生肺炎,包括肺炎球菌性肺炎的高風險因素。

治療肺炎球菌性疾病難點在哪

治療肺炎球菌性疾病難點在哪?抗生素可治療肺炎球菌感染,然而,由於抗生素的不當選用等原因,肺炎球菌對抗生素的耐葯問題愈發嚴重。肺炎球菌對一些常用抗生素,如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紅霉素,部分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及青黴素均產生了耐葯。2012年,亞太耐葯監測網顯示,我國肺炎球菌的多重耐葯(對3類以上抗生素耐葯)比例鋼彈83.3%。

積極預防儘早接種疫苗

鑒於肺炎球菌性疾病對兒童健康的嚴重威脅以及抗生素耐葯問題的日益嚴峻,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肺炎球菌相關疾病列為需「極高度」優先使用疫苗預防的疾病。及早進行預防接種,使兒童獲得抵抗肺炎球菌的免疫力,是兒科專家普遍推薦的對抗兒童肺炎球菌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少年強,則國強」,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低我國當前較為巨大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絕對人數,是全體兒科醫生及相關衛生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希望通過我們幾代衛生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早日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目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