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羅志恆談外貿外資的憂慮:來自華南的調研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羅志恆

  一、疫情推動訂單回流、海外生產需求支撐中國出口,但出口壓力已現,從高增到回歸常態

  今年全球經濟開啟疫後復甦,儘管面臨著全球生產恢復,海外需求退坡以及美元指數走弱等種種不利因素挑戰,上半年中國出口在波動中仍保持高增速,單月出口金額連續抬升,超出市場預期。出口增長超預期主要是源於兩大原因:分產品來看,出口延續結構性調整,從防疫物資、耐用消費品出口切換到全球生產需求的中間品;分國別和地區看,對新興市場尤其是東盟的出口大幅提升。

  但是變化的是季調出口同比與出口交貨值同比自4月以來出現了放緩的趨勢,8月出口同比24.6%,雖較7月上升4.6個百分點,但仍低於3-6月增速,且製造業PMI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4個月處於收縮區間,放緩態勢明顯。出口同比增速下行除了基數抬升的影響,還在於全球出口再平衡,中國出口動能弱化。全球出口再平衡的邏輯在於兩大切換,海外經濟全面重啟帶動海外供需的替代效應,即生活需求切換到生產需求,中國生產切換到全球生產。

  8月單月出口景氣度仍高,但反彈動能弱於6月,屬於下行趨勢中的反彈。8月出口規模創新高,同比也較7月有提升,但增速仍然低於上半年的3-6月。8月出口同比、季調同比分別為25.6%、24.6%,較7月有所加速,但較6月分別低6.6、1.5個百分點。分地區來看,8月對美日歐等發達地區出口同比超預期,高於7月,但對美國出口同比仍低於6月2.2個百分點。

  二、外貿外企的憂慮:來自華南的調研

  (一)出口面臨的四大憂慮

  外貿外資企業面臨“航運堵”、“物料缺”、“漲價快”、“用工難”等四大憂慮,下半年外貿形勢仍有壓力。

  1、航運堵

  最近一年多來,國際海運領域供需緊張的局面一直持續,近期集裝箱運力、運價問題依然嚴峻。海運供需失衡問題直接影響全球貿易,最終影響各國消費者切身利益,而船公司高額利潤已經引發多方關注。國際貨運代理行業自律不足,部分企業利用了運能緊張的機會哄抬運費,導致“一櫃難求”持續演繹。企業調研普遍反映物流成本高、訂艙難、運費高,外貿企業的經營成本大幅增加。

  儘管全球而言,集裝箱船的表觀運力穩步提升,但是由於海外疫情影響,航線擁堵、個別港口跳港等因素影響,運輸耗時長、延誤多,導致實際運力匱乏。一是今年海外疫情蔓延、船員用工緊張,導致國際航線運輸船隻運力不足,而全球經濟與外貿需求普遍復甦,供需失衡推升海運價格。二是港口加強人員與貨物的防疫措施,主動降低碼頭處理能力,延長口岸通關時間,降低海運運輸效率。特別是個別樞紐港口一旦出現封關,運輸船被迫變更航線繞道,可能導致整個運輸鏈條中斷。

  今年海運市場供需失衡持續時間長、航線延誤問題嚴重。儘管國際集裝箱運輸需求集中釋放,主要班輪公司船舶運力已基本全部投入市場,多用途船也被用作集裝箱船。受境外疫情蔓延導致勞動力不足等因素影響,國外港口擁堵,物流供應鏈紊亂和效率降低,導致集裝箱班輪船期大面積延誤,準班率已由通常70%以上大幅下降,嚴重影響了集裝箱船舶的運營效率,加劇了集裝箱船運力和空集裝箱供需矛盾。根據Sea-Intelligence統計,自2021年3月以來全球船公司準班率一直徘徊在40%的關口附近,7月再次跌落至35.6%,接近年初的低位。中國沿海主要港口7月平均準班率更是跌至20%以下。

  全球遠洋運輸航線取消率與延誤率攀升,今年以來運費普遍大漲。4月以來,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累計漲幅近70%,8月單月運價指數上漲4.5%。尤其是上海出發航線的運費漲幅遠高於歐美出發航線。截至9月2日,Drewry的世界集裝箱綜合指數顯示,每40英尺標準集裝箱運費達9987.27美元,同比漲幅超3.4倍。8月上海至紐約與上海至洛杉磯航線的即期運費飆升漲幅超10%,同比漲幅超2倍;而去往歐洲的主要航線8月環比漲幅超3%,同比漲幅甚至超5倍。

  對於外貿企業而言,海運作為國際貿易最主要的運輸方式,海運價格持續攀升,壓縮外貿企業的利潤。今年海運市場一箱難求,特別是中小企業,缺乏長期協議保護,由此導致企業難以按時履約、延期貨付導致庫存積壓,企業現金流緊張,容易出現“有單不敢接、出口不盈利”的困境。

  2、物料缺

  外貿企業生產用的關鍵物料供應保障不足,面臨產業轉移與疫情干擾的雙重威脅。一方面,疫情期間,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加大了對戰略產業與敏感行業的限制與保護。對於外貿外資企業而言,由於深度參與國際生產網絡,保障供應鏈的韌性與穩定愈發緊迫。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本身行業政策受到全球經貿環境的製約,許多企業正在擴大關鍵零組件的庫存,多元化供應來源,同時將生產遷移至母國附近,在不同地域進行生產轉移。高新技術產業地域格局的調整,將影響長期的供應鏈安全。

  疫情對供應鏈的影響持續性也超出預期,特別是半導體芯片短缺衝擊了企業生產。芯片短缺主要是由於企業對後市的估計偏差以及對新興產業需求估計不足所致。一是疫情初期,企業對後市信心不足,固定資產投資暫停、設備開支削減。二是汽車電子需求在經歷疫情後快速復甦,半導體企業對汽車電子等ICT的需求估計不足,最終導致全球市場的芯片短缺。

  上遊缺芯片,下遊全球車企“缺芯”紛紛停產減產。據IHS Markit預計,2021年第一季度將有近100萬輛汽車被迫推遲生產。據谘詢公司AlixPartners預計,在芯片短缺的影響下,全球汽車行業2021年的收入將減少606億美元。8月,作為半導體產業鏈上的重鎮,馬來西亞疫情升級導致部分電動汽車用VCU芯片生產線停滯,汽車電子的外貿受到衝擊。疫情導致的產業鏈供需錯配短期難以緩解。

  長期而言,需要從國家的產業鏈安全考慮,國內與國外同步布局,共同突破卡脖子原材料問題,尤其是加快布局構建相關產業上遊原材料和關鍵零組件國產化自主研發和製造能力。

  3、漲價快

  對於外貿企業而言,大宗商品上漲推動工業品原材料漲價,擠壓出口商生產端的利潤。中央頒布推動進口多元化、構建大宗商品穩定的貿易渠道等政策,穩住外貿基本盤。

  今年以來大宗商品的價格普遍上漲,是由於全球供需矛盾以及流動性共同推動的。全球經濟復甦深化推升通脹預期,大宗商品開啟新一輪上漲周期。衡量鐵礦石、水泥、穀物、煤炭和化肥等大宗商品的運輸費用的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刷新2010年以來的新高。作為全球經貿風向標,BDI指數連漲主要受到大宗商品的帶動,特別是煤炭為主的黑色系價格延續強勢,也進一步推動貿易運價持續創新高。

  進口煤下降、國內煤炭產量增速緩於需求增速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上半年國內煤炭市場供需緊張,煤價持續高位運行。2021年上半年國內經濟的穩步增長,煤炭需求持續增長,庫存消化明顯。國內煤炭供應增速趕不上需求的增長,主要受製於供給側的行政限產,“能耗雙控”與安全檢查使得煤炭產量下滑。進口煤不足一方面源於運費上漲導致的進口煤到岸價格走高,另一方面則在於澳煤進口受限,蒙煤進口受疫情影響通關不暢等造成的進口量下降。為了調控煤炭價格,近半月來,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實施了多項舉措,加快釋放煤炭產能,要求落實好能源低碳轉型新戰略。

  4、用工難

  隨著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推進,外貿企業發揮了保就業的重要作用。但是當前人口結構趨勢變化導致勞動力成本不可逆的上升,疫情後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缺工問題更加突出,外貿企業特別是成本驅動的加工貿易企業,面臨的用工荒更加嚴峻。

  疫情以來,中國用工缺口持續擴大,尤其是製造業用工仍然偏緊。從農村外出務工人數來看,2021年二季度1.82億人,總量上接近2019年疫情前的水準。從人社部公布的“最缺工”的100個職業來看,截至2021年二季度,用工缺口(招聘需求減求職人數)由2020年一季度的85萬人快速提升至102.1萬人(上升20.1%)。

  但結構上,製造業用工缺口大,現階段主要為普工缺口,高技能人才缺口呈擴大趨勢。《2021年第二季度全國招聘大於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顯示,製造業用工缺口約佔總用工缺口的38%,其中技術要求較低的普工(如電工、車工、包裝工等)約佔製造業缺口的55.3%。同時高技能人才缺口也在逐步擴大,在新進“最缺工”排行的30個職業中,30%為專業化程度要求較高的製造業或信息技術服務業人才,如“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自動控制工程技術人員”、“儀器儀表製造工”等。

  疫情衝擊後共享經濟服務業就業分流,加劇了製造業的用工荒。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測算,2020年中國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為 8.3億人,其中服務提供者約為8400萬人,同比增長約7.7%;平台企業員工數約631萬人,同比增長約1.3%。基於共享平台的新就業形態具有較高的包容性和靈活性,不僅解決了疫情過後的就業壓力,還有利於應對就業市場不確定性。疫情期間,根據美團研究院的騎手就業報告,美團平台的騎手工作吸納了大量的二產從業人員,超過35%的騎手來自工廠工人。

  (二)未來出口形勢研判

  展望未來,出口將從疫情期間的高增長逐步回落到疫情前的常態。在全球生產逐步恢復以及產業鏈去中國化的影響下,中國出口從當前高位邊際下行的趨勢是確定的,下行的斜率將取決於穩外貿措施落實的效果。因此,政策層面要做好跨周期調節,未雨綢繆,防範房地產和出口共振下行帶來的風險。

  我們應當結合疫後復甦的政策背景分析出口趨勢。今年超預期的出口為經濟穩中加固爭取了窗口期,此次出口韌性是源於中國刺激政策立足供給側,保市場主體,保外貿主體,在全球經濟產業不確定的背景下保障了供應鏈產業鏈的確定性。儘管逆全球化和去中國化的壓力仍在,但西方部分政府和政客的意志與市場行為可能並不完全同步,發達經濟體去工業化之後欲重建制造業體系短期無法實現,而其他新興經濟體吸納轉移訂單空間難以落地,受限於疫苗藥物不足、非藥物防疫機制約束力差等因素,疫情仍對多數新興經濟體的供應鏈造成巨大的不確定性,出口替代的節奏將受限。

  三、調研文字實錄

  (一)華南某面板顯示出口企業

  1、出口企業當下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中美摩擦帶來的關稅影響相對可控,但美國芯片製裁對高新技術企業影響更大,影響集中在涉及芯片的後端加工環節,可能影響PCB板供貨。

  疫情的挑戰更加廣泛和普遍。一是物流影響,由於公司90%產品都是出口,原材料70%-80%依賴韓國、日本進口,疫情使得物流運費上漲,公司整個供應鏈成本持續提升。

  二是投資影響,擴大產能遲遲未能決策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疫情,設備進口、技術人員流動等各方面資源受限。

  三是用工影響。人員入境流程耗時較長,投產進度被推遲。目前外資企業的技術人員入境從申請到正式到崗工作的審批流程通常要花費一個半月到兩個月。

  2、企業如何應對供應鏈變化?

  因為疫情,從海外進口的原料出現延期,公司不得不縮短海外原材料採購期限,每周增加一次庫存,確保整體供應鏈有保障。公司投資項目都會引進配套的海外供應商,還積極培育國內的供應商。公司在積極開發國內相關材料、設備的供應商,不斷擴大本土的供應鏈。產業鏈供應鏈去中國化在面板顯示行業暫時並未出現。

  3、企業布局越南等新興市場,未來是否導致出口訂單流出?

  外資企業關注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關鍵還是看政府服務和營商環境。疫情成為營商環境的試金石。越南疫情控制較差,而中國國內疫情控制得好,這體現了政府對營商環境的保障,增強了外資總部對華投資的信心。

  全球化生產不能隻考慮人工成本,還需要考慮勞動力產出和人力管理等綜合成本。越南人工成本很低,但勞動生產率低,部門員工產出不高,人力管理成本相對高,周結算工資不穩定。中國員工個人產出高,用工穩定性也高。

  4、公司如何看待生產數字化趨勢?

  廠房採用全自動化無塵車間,但後端的質檢、檢修環節需要人工,涉及PCB板、模組後蓋的模組需要人工加裝。現在外貿企業工廠招工難主要原因有:一是工作強度高而收入水準低,由於機器設備24小時運行,用工則需要倒班或者熬夜加班。二是新興服務業提供了工作機會,外賣等靈活用工不交社保,反而吸引了較多的青年員工。

  (二)華南某電子代工企業

  1、出口企業當下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訂單方面:由於疫情的持續影響,今年訂單基本恢復,業績與去年持平。

  投資方面:這兩年中美貿易摩擦直接導致客戶受損,直接影響大,考慮到未來產業轉移去中國化趨勢,公司有增資擴產意願但受製於國際大環境而謹慎投資,美國總部的投資決策偏謹慎偏保守。

  原材料方面:物料短缺嚴重影響訂單履行,導致公司最近一個季度10%訂單直接丟失無法交付。當前物流供應不足,訂貨還需要按比例分配,對上遊供貨商的議價能力弱,難以穩定原材料價格。

  國際物流方面:因為訂不到艙位和集裝箱運輸,公司倉庫積壓。當前國際海運市場被巨頭壟斷,充分市場化但是競爭不足。部分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利用了運能緊張的機會哄抬運費。與去年疫情暴發初期類似,空運價格出現飆漲,後來國家落實“六穩”“六保”,對航空公司運力和運價的控制和維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公司出口的區域是否出現變化?

  兩年前公司外銷與內銷之間的比例約為92:8,最近一年外銷與內銷比降為85:15。內銷佔比顯著增長,主要來自於特斯拉上海工廠的訂單。

  銷售區域分布呈現歐洲、美洲、亞洲三分天下的格局。2018年貿易摩擦之前,北美貿易市場銷售份額40%,亞洲市場約1/3,歐洲市場約25%。2020年北美市場份額下降至1/3,歐洲市場份額略有上升,上述趨勢反映出了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為規避關稅進行產業轉移的影響。

  3、公司加工貿易轉移到越南等新興市場?

  代加工大部分環節的報價採用到岸價格確定,不用承擔直接關稅成本,所以留在國內生產。其他生產環節可能受到關稅影響的,被迫轉移到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等地設廠。但是,產業轉移需要消耗額外的成本與時間,包括整個工廠認證、產品認證手續。大型跨國企業需要全面綜合評估供應鏈的轉移成本、其他工廠的替代成本的影響。

  4、公司如何看待產業轉移與訂單回流對出口的影響?

  這是長期選擇和短期替代的邏輯。長期來看,中美摩擦難以逆轉,外資企業出於安全角度做出調整、產業轉移。但短期而言,由於疫情防控中的生產保障差異,市場需求帶動訂單回流,使得外資企業仍要選擇中國作為供貨的生產基地。

  公司在其他國家如越南、馬來西亞的工廠持續停工、在美國工廠的生產也中斷一段時間,相較之下,中國復工較好,訂單自然回流到中國。近兩年中國的人工成本已經是亞洲地區第二高,僅次於新加坡。儘管越南學習追趕,基建配套、勞工技術提升得特別快,但中國員工素質高仍具備優勢。中國在逆全球化的大時代中,卻收獲了全球化的福利,全球出口份額創出了新高近15%。

  5、公司上遊供應鏈的安全保障如何?

  供應鏈安全面臨產業轉移與疫情的雙重威脅。全球來看,中國最大的優勢與核心競爭力是產業鏈齊全、基礎設施完善,企業要進行轉移在實際操作與成本層面有顧慮。美國高新技術製裁卡脖子產生的供應鏈威脅,對代加工行業的影響相對較小,代加工涉及的核心零組件可以通過客戶的供應鏈處理解決。

  6、未來出口形勢展望

  下半年外貿預計下滑,主要原因是需求的回落。需求回落最先衝擊中小企業,訂單擠出之後連帶就業下滑。今年上半年出口高增長體現了對疫情過度悲觀的修複,去庫存之後的補庫存。下半年東南亞等國經濟開放之後,此前回流的出口訂單可能要轉為流出。但是經濟開放之後,原料供應也會改善,物料短缺的問題解決之後,外貿的生產端有保障。

  物流方面的供應鏈壓力還將持續,小企業外貿企業受到的衝擊更多。。碼頭用工不足,部分港口臨時關停,對航運物流製約都是短期影響。但是目前一櫃難求持續演繹,導致運價屢創新高。大企業的航運長期協議價都出現上漲,市場的即期價格漲幅更高,對中小企業的衝擊更大。

  (三)華南某生物檢測出口企業

  1、出口企業當下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經濟復甦存在不確定性,產業鏈、供應鏈風險增多,貿易問題政治化傾向加劇。

  國際市場開拓方面,下半年疫情仍會有階段性波動,國家封國、班機熔斷、簽證困難等,企業在手出口訂單履約出現問題。

  供應鏈方面,全球供應鏈受阻,相關國家零配件供應能力明顯下降,影響到加工貿易增值再出口。

  國際物流運輸方面,一些國家封關,存在訂不到倉的情況,物流費用上漲嚴重。

  生產方面,招工難、用工貴,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企業經營成本壓力大。

  2、公司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穩住產能確保交付。公司已在上半年加大力度擴大產能,下半年隨著疫情的階段性波動,積極接單,保持穩定的產能和及時的供貨交付是關鍵。公司通過持續優化製造車間空間和布局,打造標準化生產車間,疫情期間新增十餘條自動化生產線,新冠產品產能不斷擴大,能夠有力保障海內外訂單需求。

  進一步提升數字化經營能力。疫情之下空前推高了數字化的重要性和發展速度,如何利用數字化採購技術實現企業運營管理的提升,已成為企業發展的下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通過採購供應鏈管理、銷售供應鏈服務以及供應鏈智能數據服務,讓市場、研發、採購工作真正實現數字化管理,實現協調、溯源、大數據分析的多維度改變,讓企業研-產-銷和供應鏈的協同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3、公司上遊供應鏈的安全保障如何?

  關鍵生物材料和儀器元件大多依賴進口,國產化現有的部分產品存在性能不足,工藝放大後質量不穩定的突出問題,不能滿足產品開發或者產業化需求。公司核心原材料自主研發及製備能力需進一步提升。無論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接受,企業作為全球化的供應鏈的一部分,參與全球化生產以及全球貿易,既是現狀也是未來趨勢。從國家的產業鏈安全考慮,同時結合企業的長遠發展規劃,都需要國內與國外同步布局,尤其是加快布局構建相關產業上遊原材料和關鍵零組件國產化自主研發和製備能力。重點是加強對產業鏈的重視和上遊供應商協同創新,以逐步解決生物原材和儀器關鍵元件的依賴。

  4、公司如何看待用工荒?

  新生代就業觀念會更關注自身價值取向和精神訴求,而大部分企業工廠管理嚴、工作累,工廠化、流水線式的枯燥工作,很難讓新生代工作者滿意,整體制造業企業工資不高,這也造成了企業招工難的問題,造成長期缺工。加之在國內疫情有所反覆的背景下,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工留鄉或二次返鄉,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錯配問題凸顯。

  5、未來出口展望

  2021年以來,全球新冠疫情仍有反覆,經營環境依然存在不確定性。公司持續推進在海外重點國家本地化經營,今年上半年,海外的常規業務實現了同比高速的增長,下半年預計整體上仍會有機會增長。外貿再創佳績,主要得益於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的戰略成果,國家一系列穩外貿政策持續發力見效,這是各地方、各部門和廣大外貿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下半年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但機遇大於挑戰。

  (本文作者介紹: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注冊會計師,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學博士。新財富最佳分析師宏觀經濟第三名(團隊)。研究方向:宏觀經濟、財政理論與政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