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還鄉詩中最為歡欣的一首,字字都帶笑,句句都是經典

在唐朝的詩壇之中,李白和杜甫兩人是金字塔尖的人才,他們代表著詩歌文化的巔峰,也是後世的標杆。與李白留下豪情萬丈,瑰麗神奇的詩歌不同,杜甫的詩歌與現實結合得更為緊密,因而被稱為“詩史”。尤其是在安史之亂發生之後,國家不幸詩家幸,更是激發了杜甫的靈感,寫下了一首首沉鬱頓挫的偉大詩篇。

從盛世到亂世,再到平亂後的恢復,杜甫經歷了人間的大起大落,悲歡離合。他的詩歌,恰好也就濃縮了幾千年封建王朝的興衰成敗,思想性極高。杜甫將自己對國家的感情,融入詩歌之中,使其具有長盛不衰的生命力。比如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是如此: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向襄陽向洛陽。

即使不了解此詩背景的人,也能感覺到杜甫內心歡快搏動的情緒。如果知道前因後果,自然會更理解杜甫為什麽如此興奮。我們都認為杜甫飽經顛沛流離,過著非常悲苦的生活。其實,杜甫的童年和少年,就如同大唐的開元盛世一樣,是無比燦爛的。

他的祖父是著名詩人杜審言,父親則是朝議大夫、兗州司馬杜閑,母親崔氏來自於世家大族。所以年輕時的杜甫,不但不困窘,而且還非常富足。更為幸運的是,此時的唐朝正好是處於它的甚至是整個中國封建時代巔峰時刻。只不過,安史之亂改變了一切,皇帝落荒而逃,百姓流離失所,到處是烽煙、流血、戰火。

杜甫本人的命運也是和這次戰爭密切相關的,他本來打算投奔靈武繼位的唐肅宗,卻被叛軍所俘,僥幸才得以逃脫。經歷過花團錦簇的時代,又遭遇了國破家亡的悲哀,這才激發了他的無限激情,寫下了一首首傳唱千古之作,也成就了詩聖的金字招牌。

這首詩就是在唐代宗廣德元年春天所作,當時官軍在洛陽大敗叛軍,取回河南河北,而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自縊身亡,也標誌著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這八年時光,耗費了大唐的元氣,也讓詩人飽嘗了人間的離苦,他們雖然不知道今後的走向,但畢竟已經結束了混亂的一切。

此時杜甫正在四川避難,這是他聽到的好消息,第一、二兩句就是交待了聽聞後複雜心情。戰亂平定,這當然是再好不過了,然而詩人想到這麽多年以來,家國遭受的傷痛,不由喜極而泣,淚灑衣裳。雖然男兒有淚不輕彈,此時卻能哭得盡興。

第三、四句是通過側面描寫妻子的行為,闡述了這次勝利對於普通民眾的巨大鼓舞。他的妻子,也是出自名門望族,飽經戰亂,整日愁眉不展,但聽到這個好消息,卻沒有了一點哀愁,隨便地收拾書籍,欣喜若狂。

第五、六句則是承接上句的意思,收拾書籍,就是為了盡早還鄉,回到中原,回到洛陽去。這兩句,描述了詩人極度歡愉的心情,也是千古以來的名句。此時,杜甫再也顧不得半生坎坷的境遇,他要唱著歌,喝著酒,在明媚的春光之中,與妻兒一道回到故鄉。

要知道,自古的還鄉詩很多,出名的也不少,比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兩首,都很出名,說出了“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童趣。又比如宋之問的那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道出了多少遊子的心聲。然而,杜甫的這首還鄉詩,卻因為有了這兩句,足以傳唱千古!

最後兩句中,詩人用了“即從”、“便下”兩個詞,突出表現了迫不及待的心情,這和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還”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只有這樣傳神的詞語,才能讓我們相隔千年,仍然能夠體會到杜甫當年的激動,感受到他的心跳,體會到他的老淚縱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