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諸葛亮:修身養德,淡泊明志,志存高遠

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政治上,他輔助劉備,使蜀漢與曹魏、孫吳形成三足鼎立的天下割據。“漢室複興”的夢想,始終在他心中存續。五次北伐,矢志不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用自己的生命踐行著一生的志向。在家庭教育上,他時常告誡自己的子孫後人,要修身養性,崇尚節儉,淡泊名利,心存遠志,奮發有為,經世濟民。

【01】

諸葛亮誡子

五十四歲時,諸葛亮給年僅八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了一封《誡子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文中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這是說,一個有文化修養、品格高尚的人,要以靜心來養身,以節儉來養德,不追求名利,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封家訓,是告誡兒子修身、養德、立志的做人做事之道,既是諸葛亮一生的經驗總結,也是他對兒子的殷切期望,更是對“漢室複興”夢想的一種深深寄托。

這樣的家訓誡言還體現在他對外甥龐渙的諄諄教誨上,《誡外甥書》雲: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谘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這封家書教誨外甥要樹立高遠志向,要仰慕前代賢人,節製情欲,拋棄疑慮,明確成為賢才的志向,要忍受屈辱,丟棄雜念,廣泛請教,擯棄吝嗇猜疑,這樣即使名位低下,又怎能損傷美好志趣,又何必擔心不為世所用呢?接著從反面論證了“志不強毅,意不慷慨”的後果,即如被世俗困擾、被情欲束縛,勢必永遠淪於凡夫俗子之列。

【02】

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如何做到淡泊呢?淡泊,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清心寡欲,不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分力。在生活上,諸葛亮要求自己清靜養性,甘於淡泊,不奢侈浪費,不刻意追求錦衣玉食,在思想上保持寧靜。諸葛亮治家向來以清淨節儉為宗旨,他在《答李嚴書》中說道:“吾受賜八十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清人張澍對此深有感慨:“侯之妾乃無副服,其儉德可師矣。”

老子說:“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又說:“君子之道,靜以修身,儉以養生。”諸葛亮正是從道家學派的寧靜、儉德等思想中汲取營養,融合變通成為自己修身進德的品質和家訓精神。不同的是,道家重在養性,而諸葛亮則重在濟世。諸葛亮的主靜思想,並非靜止的、不動的,與世隔絕的思想,而是積極地認識客觀事物,關注點在實踐行為上。他認為有些人由於“不接世”,就不能奮發有為。總之,諸葛亮淡泊名利,以靜修身,由靜立德,實際上是為了治國安民,也就是他在家訓中強調的“志當存高遠”。

【03】

志存高遠,學以廣才

志向大小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諸葛亮在青年時期就志向不凡。這個志向,即諸葛亮一直堅持的“複興漢室”。《出師表》中說:“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劉備彌留之際,托孤於諸葛亮,諸葛亮悲感交集,淚流滿面跪答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當李嚴勸他進爵稱王時,他感慨道:“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

為了實現自己的“高遠之志”,諸葛亮“學以廣才”。他認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學習,要學習就要有志氣。除此之外,還要心靜,心不靜就不能專心治學。生活太舒適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同時,諸葛亮於隆中讀書,不拘於一家之言,而是博采眾長,融會貫通,“獨觀其大略”。在隆中時,諸葛亮耕讀之餘,喜彈唱《梁父吟》這一故鄉齊地的民歌,表達他的志向。現在隆中的武侯遺跡中,有一處為“梁父岩”,相傳就是諸葛亮吟誦《梁父吟》之地。

此外,諸葛亮在《又誡子書》《與兄瑾言子喬書》《與兄瑾言子瞻書》等家書中也表達了他對兒子和侄子們的期盼之情,希望他們修身養德,勤學好問,淡泊名利,志存高遠,早日成為國家棟梁之材。他在《又誡子書》中,告誡兒子飲酒要合於禮儀,既要有利於溝通感情,也要有益於身體,不能過度。

《與兄瑾言子喬書》是諸葛亮與其兄諸葛瑾談諸葛喬的教育問題。諸葛喬為諸葛瑾次子,後過繼給諸葛亮為子。諸葛亮對他嚴格要求,讓他與諸將子弟一起在山谷中運輸糧草等軍用物資,與大家榮辱與共。《與兄瑾言子瞻書》中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表達了諸葛亮對諸葛瞻“聰慧”“早成”的隱憂,唯恐他成不了“國之重器”,故起名為“思遠”,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兒子的關愛與期盼之情。

【04】

諸葛亮家訓影響

諸葛亮的家書中有四個核心觀念:“靜”“儉”“學”“志”,這些觀念也是歷代家訓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靜是一種定力,是修身養性的前提,無論面臨什麽樣的誘惑或艱難抉擇,都不能放棄這種定力。但靜不是目的,不是無所作為,靜是為了學習,為了思考,為了能夠淡泊名利,為了能夠樹立遠大志向。儉是一種美德,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對財富的無度追求,對奢靡的無限嚮往,都會導致精神與毅力的喪失,是失德的表現。學是一種態度,《荀子·勸學篇》中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世上沒有天才,才是通過學習獲得的。時光飛馳,不努力學習終究會悲守窮廬,如同枯葉一樣飄零。志是一種境界,沒有遠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沉湎於享樂,放任其性格,是絕不可能做到以寧靜淡泊的心態來學習的。

這幾個觀念相輔相成,如果做不到“靜”“儉”“學”,那麽,志存高遠就無從談起;做不到“志”,更不會有定力、不奢靡、勤學習、淡名利。

諸葛亮的子孫輩在其家訓思想的影響之下,個個德才兼備。諸葛瞻作為諸葛亮之子,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他才思敏捷,崇尚節儉,品學兼優。諸葛亮對諸葛瞻的早年教育,對他思想和品德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諸葛瞻十七歲時,任騎都尉,後累官至軍師將軍、尚書仆射,為百姓所愛戴。蜀後主景耀四年,諸葛瞻為行都護衛將軍,統帥諸將,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景耀六年冬,魏將鄧艾自陰平由景谷道(今甘肅文縣南)小路入川,諸葛瞻率領諸路軍馬至涪(今四川綿陽東)停駐,其先頭部隊被魏軍打敗,他只好退軍駐守綿竹。此時,鄧艾又遣使送信給他,勸降說:“若降者必表為琅琊王。”諸葛瞻看了信件以後大怒,後來,他率兵迎戰魏軍,戰敗死於沙場。諸葛瞻死得十分壯烈,成就為一個忠烈人物。諸葛亮長孫諸葛尚亦忠君報國之士,為國捐軀。諸葛亮次孫諸葛京官至江州刺史,為官受到稱譽。

諸葛亮的家訓思想在歷史上影響廣泛而深遠。西晉陳壽向晉武帝稱道諸葛亮雲:“其聲教遺言,皆經世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在當代社會,他的家訓思想依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物質等種種誘惑面前,我們更需學習諸葛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處世態度,傳承其“志存高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學以廣才”的思想追求,培養高尚的人格品質,樹立遠大的人生抱負。

本文原載於《文摘報》(作者靳寶),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