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家 | 如何將人類5000年的建築圖裝進一本5厘米厚的書裡

撰文/葉揚,作家

眾所周知,現在圖書不好做。成本與銷售之間難以平衡,很多畫冊成了小眾的奢侈品,越是質量上乘,越在市面上難得一見。在這種情況下,《偉大建築手稿》是極其難得的書,以畫冊的高質量印刷、高品質的裝幀和用材,以相配的鄭重造就了這本用手稿向大眾講述人類建築歷史的書。

《偉大建築手稿》,[英]海倫·托馬斯著,馬堯、婷玉譯, 中信出版集團·雅信,2019年5月

外在的形式是它值得被擁有甚至具有收藏價值的原因,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它是野心勃勃、精心編輯的鴻篇巨製,內容囊括了5000年上下出自260多位建築師、藝術家之手的270多張建築圖。

篩選這樣的作品,絕非輕而易舉,稍微想象一下數千年來建築手稿,哪怕隨意收集、整理都是相當費工夫的,而這本書不限於建築史列出名姓的那些建築師,不限於著名的藝術家與畫作,所涉及類型之多樣、內容之廣闊超乎想象,書中的內容有迦太基古城的壁畫,有《源氏物語》的插圖,當然有非常工程、依靠複雜軟體的計算繪製的建築圖紙,可同時也有極簡抽象、寥寥幾筆的藝術表現。前期供篩選的材料想必非常可觀,數量龐大,卷帙浩繁。從中選擇出幾百件意義豐富的代表作,需要龐大的知識儲備、強大堅定的甄選原則。完成這一工作的建築師海倫·托馬斯(Helen Thomas)有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新建築區工作的經驗,用策展般的方式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這些手稿中,有的畫於身臨其境的時候,有的繪製的是想象的空間,在一本書中呈現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對於空間的視覺印象和創造想象,時常複雜,偶爾空靈,有複雜的宮殿、巨大的城市,有白紙上的幾片牆。這些圖和它們背後的故事構成了人類認識與想象空間的歷史,最巧妙的是它的編者,表達這歷史的方式不是簡單的編年體順次排布,而是用心地採用了並置的方式。

《偉大建築手稿》對頁

設計往往與設計人有關,與他/她所屬的年代、社會背景有關,書中的一個對頁會看到兩個具有空間或表達上邏輯相關或相反的作品,仔細看說明才知道它們不僅遠隔幾大洲,還遠距幾百甚至上千年。從中會發現,現代建築師的手稿與跟他相差幾百上千年的另一份手稿呈現的另一種都市面貌之間有共性。比如,1759年姑蘇城的市井繁華圖景與1981建築師想象在現代建築的典型結構框架上直接嫁接上一棟棟坡頂建築的圖紙有某種謎樣的共鳴;巴西建築師馬爾克斯(Roberto Burle Marx)的公園設計與30年後印度建築師多西(Balkrishna V. Doshi)的色彩運用帶有來自不同文化熱烈性格與歷史的相合。

有時,歷史又證明了人對空間和時間的理解在變化。最早的可辨認建築平面圖,來自1980年代出土於伊拉克的公元前2130年吉爾蘇(Girsu)古城的古地亞(Gudea)無頭雕像,雕像相扣的雙手之下是一塊平鋪的石碑板,上面刻著的圖形表現了神殿無窗的實牆。與之相對的左頁,是丹尼爾·裡伯斯金1979年繪製的版畫《時間剖面》,其中用建築軸測圖式的方式表現了他對時間在空間中運動的想象,他真正探討的核心問題是人作為建築的主體如何納入到這種空間運動中去,由他設計的2001年建成的柏林猶太人博物館(Berlin's Jewish Museum)將類似的空間邏輯變成了現實。這樣的兩幅圖放在一起,神殿空間L形的直白與裡伯斯金畫中的繁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又與時間的主題相映。

日本的歷史學家與人類學者Hiroaki Kani帶領一支團隊記錄了中國香港的九龍寨城,書中收錄了而一張剖面示意圖,77厘米×51厘米的紙面,記錄著只有14層高卻是世界歷史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區域(核算為每平方公里190萬人)中的極度密集的居住情況。住在其中的人,未必是以同樣的方式理解這個巨型空間的。對頁是密斯·凡·德·羅在1921年設計的柏林摩天樓“水晶塔”,是前者5倍多的173厘米×121厘米的紙上,一片幽暗的環境中一棟白色的空靈的20層大樓直衝天際,這張圖如同一個對未來摩天樓的預言——我們可以在今天的無限多的城市找到同樣的意象。與此同時,自下而上建成都超乎想象的規模的九龍寨城已經被拆除,成了一個傳奇。它們兩幅圖的對比,一個是平民階層自身能達到的某種極限,一個是建築師當時對未來的想象。前者消失,後者拔地而起。

九龍寨城與柏林弗裡德裡希大街摩天大樓方案

九龍寨城實景

不僅是這些奇妙而美麗的圖打動人,每張圖下面的文字都是對圖像與它作者的重新詮釋。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在1490年繪製的教堂,在沒有完整的透視觀念的時代,他試圖畫出正確複雜的建築透視,圖中7個小教堂簇擁著主教堂,設計用更關注人的平等空間挑戰的是中世紀教會等級森嚴的縱深型十字平面教堂。

在這幅圖的對頁,弗蘭克·蓋裡(Frank Gehry)1992年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複雜圖示之下,寫著他們當時艱難地使用飛機製造公司的建模軟體CATIA來製圖的過程,沒有這樣的工具,他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更有可能不能讓這些構思真的建成當時他的設計挑戰的是人們對現代建築的簡潔幾何形態的固有認知,他要的是十足的複雜。空間視角、設計規則、色彩呈現、建築語匯、圖繪載體、繪圖工具在這本書裡呈現出了最大程度的豐富,即使這是一本5厘米厚的大書,它也更像是一個入口,展現了冰山一角。

弗蘭克·蓋裡設計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實景

對我來說,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有新的想法和領悟,其背後的歷史層次極多,可琢磨解讀的東西異常複雜和豐富。圖像是想象的表達,建築師們或藝術家們執念於建築在自己腦海中的形象,其中的不真實,與可能存在的真實之間有著奇妙的差異。以圖為線索,回想他們的設計,回想這些建成、沒建成的建築,明白了更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