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股價連挫的OTA之王攜程,正在被誰刨去血肉?

中國OTA(在線旅行平台)領域,攜程依然是王,但王位岌岌可危。

這話放在2年前無人敢信——但威脅到攜程的,竟是外賣起家的美團。

上周五,美團點評(03690.HK)的市值已經達到3500億港元,約3076億人民幣,超過百度、京東以及同在港股的小米,坐上了國內互聯網公司第三把交椅。

與國內眾多互聯網同行不同,很多公司從去年至今一路走出斜向下方的曲線,王興的帝國上市9個月,K線卻走出了一個華麗的W。

美團的年K線,去年與眾齊跌,今年逆勢而漲

反觀攜程,上周五美股收盤後總市值194.72億美元,大約1340億人民幣。不到美團一半。

當然,雙方賽道不同,攜程的主航道,只是美團的支流,比較市值似乎對攜程不公平,但即使刨除市值,攜程的困局依然是:從美股上市以來就連年股價與業績齊飛,近一年半的時間裡卻走出了歷史上持續時間最久的下跌曲線。下圖為攜程月K線圖,在過去18個月內,攜程僅有6個月在漲。

在試圖找出攜程“頽了”的具體原因之前,不妨看一下攜程為何在2018年之前持續增長——因為攜程是中國OTA中從業時間最久的寡頭,在攜程稱霸這個領域的30多年裡,競爭者只能跟在它後面吃點殘羹冷炙,與此同時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出行市場卻一直在急速膨脹。

類壟斷的地位+長期膨脹的出行市場,這就是攜程過去一直增長的原因。

當然,與去哪兒的合並、繼而依靠百度為股東的背景在流量入口方面佔據優勢,這些細節上的原因還有很多,都是老生常談,本文就不一一講述。

但是,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攜程在OTA領域收服了天下英雄,俾睨四方之時,冷不丁就遭遇到了珍珠港式的偷襲。

這襲擊當然是來自美團,是一次典型的互聯網式跨界偷襲,偷襲者原本是無心插柳,被偷襲者始則不屑一顧,繼而驚愕難言,要打起精神對付卻發現根本沒法打、也打不過!詩人早已對類似的情景做過精辟總結,叫做:“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美團:原本只是順道

上周美團也公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報告,財報顯示,美團第一季度營收為191.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13億元增長70.1%。經營虧損為13.03億元,經調整後虧損淨額為10.4億元。

這是美團虧損的第五年、第17個季度,不過相比2018年第四季度的37.34億虧損,本次美團大幅度減虧。

美團忽然減虧的原因正是OTA,公開數據顯示,本季度美團的到店、酒旅業務實現收入44.9億元,同比增長43.2%;實現毛利40億元,毛利率則達到88.3%。

是的,外賣、點評業務五年都沒實現的盈利,OTA輕易就實現了,而且實現了大幅反哺其外賣主業,而且利潤率超高。

下面這個圖裡的數據,王興那是一定很得意的——必須得意,大家都是做平台的,滴滴到現在不知道盈利倆字怎寫、小米艱苦盈利然而還被嘲諷為“雜貨鋪”而且投資者不買账、京東十幾年了剛剛實現了微盈利。

唯獨美團,在平台方依然持續補貼用戶的情況下,竟然找到了真正的現金奶牛OTA!

不由得王興不得意啊。

但王興的得意,就是攜程的失意。

前面咱們說過了,攜程的持續增長基於類壟斷的地位+長期膨脹的出行市場。

美團前面這個2016年以來最好看的一次OTA季度成績,實質上相當於宣示:攜程的好日子恐將難以為繼。

當然,這也不僅僅是美團一家之“功”。

大勢:OTA增速放緩,攜程被剜肉吃

2012—2016,隨著“青山綠水”的深入人心,以及人均GDP突破7000美金等因素,中國人的旅遊意識大覺醒,攜程的股價也隨之大爆發。

攜程的2012—2017年K圖,完全符合下圖這張中國人均GDP圖。2012年開始陡然上升的曲線,意味著消費升級的來襲,也意味著淌金流銀的OTA市場。

而現在的情況正在改變,在線旅行市場經歷了數年的爆發期後,增速開始放緩。

根據易觀智庫4月份發布的《2019中國在線旅遊市場年度綜合分析》,2018年的在線交通預訂增速為6年來最低。

所以,攜程的低迷本來就與大勢正相關——美團只是加劇了它的外患。

這是2018年中國OTA各自的市佔率,可以看到,攜程+去哪兒依然是大佬,美團點評還是個小弟弟。

但是,大勢對於大佬的殺傷力最大,對於小弟反而成了利好。

市場看好美團的原因,不是它靠OTA盈利,而是儘管OTA已非風口,它卻在市場江河日下的情況下盈了利。而且接近90%的盈利率,大可以說一句不費吹灰之力、效率奇高。

美團吃下的每一口,都不是在新增市場,而是從舊的蛋糕裡切了一塊。市場看好的是它在這個舊蛋糕上動刀的能力。

簡而言之就是——美團正在攜程身上剜肉吃。

目前隻剜到了很小的一塊肉,但美團介入這個領域也僅3年,將來呢?

2015年,美團以全國各大旅遊城市為試點,以點評為抓手,切入OTA市場時,花朵財經(F-Finance)曾經和某旅遊城市的攜程經理聊過,當時這位經理稱:沒有誰可以撼動攜程的霸主地位,攜程用了20年培養了最龐大的用戶人群和用戶習慣。

他似乎忘了,用戶習慣的轉變,甚至可能在一夕之間,其實攜程自己也做過這種事,21世紀開頭那幾年,大多數人使用攜程還根本不會通過互聯網入口,而是打電話。

攜程當初的幸運確實在於,先發佔領了市場,佔領了用戶的認知。但對於美團這頭怪獸來說,用戶從“點外賣”到“訂酒店”之間,連認知的轉換都不需要!

某種程度上,美團其實也成了國內的互聯網重要入口之一,而且有極其精準的商業對焦,而且美團旗下的APP被打開頻率遠非攜程可比——攜程存在用了20年服務卻沒下載攜程APP、至今通過百度做入口的大批用戶。

而這些人裡面,同時也大概率都有美團系的APP。

只需要攜程的“老客戶”用一次美團,很可能就拜拜了攜程,蕭郎從此是路人了。

互聯網的世界裡,用戶的忠誠度從來都是接近於虛妄,在用戶的字典裡,只有“不得不用”和“另一個更好用”。

花朵財經認為,攜程(去哪兒)面臨的問題,根本不在於飛豬、馬蜂窩等同類型或相似企業的挑戰,而恰在於美團這種“奇葩”憑借高打開率、高認知率輕易實現的用戶層面的擄掠。

說得再嚴重點,剜肉的程度都不止,這叫敲骨吸髓,斷根之舉。

攜程如何應對?難!

前面說過,攜程依然是OTA之王,2018年它的年度總交易額為7250億。同比增長30%,營收增速為15.7%。

單看數據,一點毛病也沒有,甚至可以說,攜程做到了它能做到的幾乎最好。

再看看美團的OTA業務增速:2018年總交易額為1768億,僅為攜程的15%,但美團2015年-2018年OTA收入分別為37.7億元、70.2億元、108.5億元、158.4億元。四年翻了近5倍。

而美團OTA收入的2018年增速是46%。

透過這些數據,輕易可以發現,OTA的錢,美團比攜程賺得簡單。

如果你是個資深常旅客,大約曾經在機場、車站遇到過攜程的推銷員。

但是,美團根本不需要推銷自己的OTA業務,美團自己曾經承認過:酒旅業務的客戶,超過90%都來自於原本的外賣與點評用戶。

美團將之稱為“以food為引擎的超級平台”。

什麽意思呢?民以食為天,親愛的用戶您都在我這兒訂飯了,順便就讓我把酒店、門票這些小事兒也包圓了吧!

國內使用美團旗下APP的用戶約4億,佔外賣市場的64%,這些用戶與OTA的用戶並非重疊關係,而是基本上屬於涵蓋關係,前者“包圓”了後者。

所以對於美團來說,“拉新”固然是要拉的,但壓力基本沒有。OTA,確實就是“捎帶手做的事兒”。

而對於攜程等傳統OTA來說,對於這種現狀,根本無力抗拒——除非自家也試圖去做外賣平台,偷襲美團的珍珠港。

如果說有什麽能吸引用戶,除了前面一直在說的“習慣”,也就剩下“實惠”了。

其實攜程對於這一點非常明白,事實上攜程也一直要求自己的合作客戶,必須給自己最低價,包括線下水牌價、同類OTA,攜程自己一定要拿到合作(金牌)客戶的所有渠道中的最低價。

攜程以為,這樣就能碾壓同行,保持自家價格優勢。

然而實際上,這種要求形成了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有時候一些心細的旅客在貨比多家時發現,各家OTA上的價格,絕大部分是趨同的,當然,有時候攜程確實比對方便宜了一點,比如1元錢。

至於美團、滴滴們燒錢補貼用戶的手段,攜程的基因裡是根本沒有這種“敗家”法子的,攜程多年來一直在賺中介錢,無論是攜程的高管、還是攜程的美股投資人們,都無法接受攜程以利潤為賭注,與哪怕再有威脅的挑戰者進行價格戰。

於是,在“實惠”這一條上,攜程非不知也,是不能為、不敢為之。

不能不敢為之,只能坐看“新晉”的蠶食。

而且,不僅做不到靠“實惠”爭奪用戶,隱藏、欺騙性消費的質疑更是常年伴隨著攜程,某種層面上來說,因為近似壟斷的地位,美譽度對於過去的攜程也確實並非第一優先考慮的選項,但在美團襲來時,過往所有的負面事件都顯得更痛,“口碑”這個曾經雖關顏面卻無損實際利益的玩意,也忽然顯得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重要。

來源:花朵財經(ID:F-Finance)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