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洗澡也可能丟小命,二戰德軍夜間進攻及衝擊行動戰術

德軍認為,進攻往往是在獲得優勢後實施的,相對防禦而言,進攻者具有較大的主動性,能夠自主地選擇進攻地點和戰鬥發起時間。在進攻戰鬥中,步兵往往是最後奪取勝利的決定性兵種,其他各個兵種都為步兵戰鬥提供支援,正如《步兵訓練大綱》中指出的那樣,在進攻戰鬥中,數量優勢往往並不是決定勝負的因素,領導能力、指揮能力、訓練水準、戰鬥意志等因素決定了步兵部門戰鬥力的高下。德軍在1918年下發的戰鬥手冊中也指出:“進攻掘壕固守的敵軍,其進攻能力的取決於平時的訓練水準、裝備質量、戰鬥準備和戰勝敵軍的信心。”

夜間進攻戰術

夜間進攻時,對襲擊行動、戰鬥偵察行動和大規模的進攻行動而言,暗夜提供了最好的隱蔽條件,進攻者應當盡可能地利用這一條件隱蔽接敵,在被敵軍發現之前盡可能地靠近,減少在敵火力下運動的距離,以達成攻擊的突然性。美軍於1942年發行的《德軍戰術教義》(GermanTactical Doctrine)中指出,實際上,德軍十分重視在暗夜、黎明前或黃昏後等時間段發起攻擊。

對於攻擊者來說,暗夜使得向敵防禦前沿機動這種接敵行動變得十分困難,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進攻者的力量,但通過白天休整和規律的飲食等措施,可以將這種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夜間進攻也有很多有利因素,它降低了敵空中偵察的效果,使得防禦者的火力打擊變得可有可無,甚至麻木防禦者,從而達成攻擊的突然性;可以說,夜間接敵能夠減少進攻者的損失,獲得高效的戰鬥效率。

夜間機動接敵的速度取決於月光的強弱和其他一些因素,在路況和夜間能見度較差的情況下,夜間機動接敵的速度一般為每小時3公里;為克服暗夜帶來的不利影響,夜間機動接敵時,通常制定周密的協同信(記)號以確保前衛分隊、後衛分隊與本隊之間通信順暢,同時縮短側衛分隊、前衛分隊、後衛分隊與本隊之間的距離,以確保戰鬥執行的整體性。

蘇聯紅軍同樣精通夜間戰鬥,他們的步兵分隊很善於在狹窄的正面集中兵力實施攻擊,利用暗夜來達成攻擊的突然性,在暗夜掩護下快速挖掘戰鬥工事,在短距離上突然使用強光照射誤導敵軍。在與蘇軍的夜間戰鬥中,德軍根據實際戰場經驗和教訓,重新修訂了步兵分隊的夜間進攻戰術

從德軍1943年的戰鬥手冊可以看出,德軍在夜間戰鬥中強調:夜間接敵或攻擊目標時盡量從兩個方向上行動;要利用風的效果,從遠處吹來的風中,可以聞到長久未洗澡敵軍身上的臭味;防禦中設置聲響障礙,行軍或接敵時注重減少聲響;遇到單個敵軍或敵軍小隊,先放其過去,然後突然從後部實施攻擊;破障時應帶上鐵絲網鉗,用來破除鐵絲網障礙;距離敵軍較近時,應利用彈坑、窪地和灌木叢,采取匍匐前進等戰術動作,繼續隱蔽接近敵軍;采取從另外一個方向射擊,或是在另外一個方向故意暴露身形等措施分散防禦者的注意力,以掩護攻擊分隊從一個方向繼續隱蔽接敵;采取鳥叫等簡易通信手段,保持各個攻擊分隊之間密切的聯繫;突入敵防禦陣地之前,往往要先向敵軍陣地投擲手榴彈,與晝間進攻戰鬥強調遠距離投彈不同,夜間戰鬥強調短距離投彈;在步兵班晝間進攻戰鬥中,突入敵防禦陣地時,其機槍組位於戰鬥隊形的先頭,而在夜間戰鬥中則位於戰鬥隊形的末尾;夜間戰鬥時,必須指定步槍手和機槍火力掩護暴露的翼側。

衝擊行動

接到上級展開的命令後,步兵班將展開成交戰隊形(疏開隊形),通常輕機槍位於先頭首先展開。在上級火力掩護下,展開後的步兵班對敵軍發起攻擊。根據支援火力的強度、敵軍火力和地形情況的不同,步兵班發起攻擊時,可採用躍進、匍匐前進等戰術動作:如攻擊時遭遇敵方有效火力打擊,步兵班必須使用自身的火力,完成火力的本職任務(即奪取火力優勢),壓製敵軍火力的有效發揮,掩護士兵向前推進;攻擊時,火力必須與機動緊密結合,同時士兵要充分利用地形的掩蔽效果,如果地形較為開闊,可供掩蔽的地物較少,士兵就必須在開闊地上快速挖掘掩體,在此過程中,輕機槍必須提供持續的火力掩護,直至掩體被快速挖掘出來;遭遇敵軍炮火嚴密控制地段時,如地形和戰鬥任務允許,選擇有利道路實施繞行, 反之,就必須利用敵軍炮火間隙,拉開間距快速通過敵炮火封鎖路段。

步兵班通常在步兵排或步兵連的編制內實施進攻行動。正如英軍下發的《德軍步兵戰鬥》(German Infantry in Action)指出:“連級部門是德軍的基本戰術部門,步兵連是步兵戰鬥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步炮協同、步坦協同、空地協同等戰鬥協同通常由連這一級來組織實施,其協同水準的高低對步兵連攻擊行動的成敗有著巨大的影響。”按照步兵連或步兵排的戰鬥協同計劃,步兵班與其他部門必須同時發起攻擊,因此,步兵班長必須在指定的時間節點將全班快速帶到攻擊發起位置;為節省士兵體力,以保持充沛的體力投入後續的戰鬥,步兵班長帶領全班機動至攻擊發起位置時,往往采取大步走或是徒步行軍的形式;機動路線的選擇、機動途中遇到敵情的處理,由班長自行決定,以避免較大的損失為準。

從攻擊發起位置向敵軍發起攻擊時,步兵班一般采取躍進衝擊的方式。在戰場上,步兵班的躍進方式一般有全班躍進和全班分組躍進兩種。在理想情況下,如敵火力中斷,可以采取全班躍進的方式,即機槍組報告做好火力掩護準備後,其余戰鬥人員一次性從一個掩蔽點向下一個掩蔽點躍進;這種躍進方式較為系統,班長指揮難度較小,其指揮口令只有一個“步兵班,準備躍進, 躍進”;戰鬥人員聽到口令後,以突然躍起的方式向班長指定方位實施躍進。

在多數情況下,步兵班要冒著敵軍火力實施衝擊,此時步兵班一般採用分組交替掩護的方式實施躍進,即班長指定1個突擊小隊躍進,其余各組則實施火力掩護,第一組到位後佔領有利射擊位置,掩護下一組人員躍進,以此類推,各組采取交替掩護的形式向前推進;當然,步兵班在敵火力打擊下機動,需要上級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

在衝擊或接敵過程中,班長必須根據所處的戰場環境靈活選擇躍進、衝擊的方式和戰術動作。在穿越被敵軍炮火掩護的大橋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敵軍炮火間隙實施長距離躍進;在攻擊被敵軍控制的高地時,應該隱蔽迅速地接近,進至一定距離後突然發起攻擊;在衝擊過程中遭到敵軍炮火攔阻或打擊時,最好的選擇不是尋找掩體躲避炮火,也不是撤退,而是拉大距離快速通過;敵軍炮火被我軍火力有效壓製時,步兵班應快速通過;步兵班在近距離遭敵軍火力有效打擊時,應將短距離躍進、匍匐前進等戰術動作結合使用,避免被敵火力大範圍殺傷。

德軍步兵班衝擊時,其掩護火力一般來自後方的分隊,德軍步兵排在進攻時,排長一般指定一個步兵班的兵力實施火力掩護,並將其火力集中在前方步兵分隊的“突破點”上(突破點可能選擇在敵軍防禦正面,也可能是翼側或後方的防線上)。1939年11月,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法國人將德軍這種進攻時的掩護火力稱之為“攻擊火力”,認為這是一種新型的火力使用方法,“能夠震懾敵軍,迫使其認為遭到大量兵力的攻擊,並促使其產生投降的意圖”。步兵班在狹窄正面上突破敵防禦前沿並奪佔敵一線陣地後,並不會停下來,而是繼續向前推進,特別是在敵軍抵抗較為薄弱的地方,將繼續向敵戰術縱深推進。

本文摘自《二戰步兵分隊戰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