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說《狂人日記》最能代表“五四”精神?

《狂人日記》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時代的重要意義。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文學)創作的基礎,它的主旨思想是對中國現代啟蒙主義的高度概括,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

說到《狂人日記》,大家可能首先會發問了:什麽是"狂人"?

"狂人"在英文裡叫"mad man",是"瘋子"。但"瘋"和"狂"有重要的區別,"瘋子"與"天才"之間,隔著一個"狂人",狂人跟瘋子、天才都只差半步。中文裡有很多概念與"狂人"相關,如狂、癲、瘋、野、癡……

筆者翻出《辭海》,看到"狂"有三個意思:第一是精神病;第二是重情任性、放浪恣肆;第三則是狂放不羈、過於進取。後兩個意思並不是貶義,比如"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狂人"在中文裡是多意的。

"狂人"這個題目,本身就很曖昧。

魯迅的《狂人日記》影響了百年來許多中國作家的創作,如殘雪《山上的小屋》、余華《一九八六年》,劉心武在小說《班主任》中也有一句口號向"狂人"致敬:"救救被'四人幫'坑害了的孩子!"這些優秀作品都是《狂人日記》在中國當代的生命延續。

而且,《狂人日記》最能代表"五四"精神,有四點原因,下面由筆者具體分析。

一、《狂人日記》借用了西方小說的形式

魯迅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上世紀二十年代,茅盾對魯迅的小說有一個重要評價:"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常常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呐喊》裡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又莫不給青年作者以極大的影響,必然有多數人跟上去試驗。"

魯迅先生確實是完全自覺地借鑒西方小說形式,通過轉化、發揮,以及獨立創造,建立起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

《狂人日記》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注重有關有尾、環環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開情節的結構方式,而是以13則"語頗錯雜無倫次"、"間亦略具聯絡者"的不標年月的日記,按照"狂人"心理活動的流動來組織小說。

在藝術表現上,魯迅不像中國傳統小說那樣,從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狀態,反而是通過第一人稱主人公的自由聯想和夢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活動。《狂人日記》也不像傳統小說那樣,作者的敘述(介紹人物、鋪陳情節、描寫環境等)和作者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之間界限分明,而是使作品中所有敘述描寫都帶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都滲透在主人公的意識活動之中

茅盾同樣評價《狂人日記》具有"奇文冷雋的句子,挺峭的文調,對照著那儲蓄半吐的意義,和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而就筆者看來,在《狂人日記》超越的象徵主義的底色上,是魯迅先生向西方現實主義文學取到的真經。

二、《狂人日記》嘗試了白話文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有許多被廣泛譽為"第一"的創造。

其中尤其富有創造性的嘗試,是小說的"日記本文"採用了白話文體,卻又精心設計了一個文言"小序",從而形成了兩個對立的敘述者("我"與"余")——兩重敘述、兩重視角

白話文體描述了一個"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卻表現出瘋狂中的清醒,處處顯示對舊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載體卻表現了一個"正常人的世界","狂人"最後"瘋病"痊愈,成為四品道台的候補。

這樣一來,小說文本就具有了一種分裂性對立的因素相互嘲弄與顛覆、消解,形成反諷的結構,也充分顯示出白話文的出色表現能力,前面思路清晰的小序反襯了狂人日記的思維的混亂。

在魯迅先生《狂人日記》橫空出世之前,錢玄同他們那幫"新青年"朋友中,已有陳獨秀、胡適舉起了"白話文學"的旗幟,提出用"活的文字"寫"人的文學",不再摹仿古人的言語和腔調。然而旗幟歸旗幟,用白話寫成的文學還只是空想似的理想。

然後石破天驚,《狂人日記》在《新青年》上發表,第一次用口語式的白話直接發出一個"活人"的聲音。魯迅先生並沒有寫過倡導"文學改良"或"文學革命"的論文,但他實打實地寫出了第一篇白話體短篇小說。

並且在《狂人日記》中,魯迅先生第一次使用了現代的標點符號。他大量使用問號、歎號、省略號,並將這些標點符號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它們參與了文學表達,也讓讀者讀出了"字縫"裡更複雜的意思。

三、《狂人日記》批判了封建禮教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狂人最大的"發現",就是看到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不僅如此,他還看到了這吃人禮教的虛偽,因為"吃人"是不被直接寫進歷史的,要經過認真的"研究",在每頁"仁義道德"的字縫裡才看得出來。

魯迅曾學醫,寫了一個很真實的病人,有真實的原型,但換個角度看,"狂人"又是一個鬥士,挑戰舊禮教,世人皆醉我獨醒。

《狂人日記》以石破天驚的方式發出了現代中國的第一聲"呐喊",打出了第一記重拳。它在思想內容上"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揭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並以"救救孩子"為呼聲,開啟了以"掀翻吃人的筵席"為理想的、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四、《狂人日記》體現了進化論的觀點

《狂人日記》還有一個要點,就是進化論

清朝末年,嚴複先生將赫胥黎的《天演論》譯成中文後,中國人慢慢接受了一個新的時間觀——進化論,就是把臉轉過來了,以前看前人、先人,現在要進步,看未來。

"新"就是好——這是"五四"的現代性和主流意識形態。

"五四"文學從魯迅開始,便形成了一個思想潮流,即假定"新比舊好","西比中好","城比鄉好"。這個歷史潮流有它的積極意義,因為中國的傳統社會形態凝固太久了,矯枉必須過正。

《狂人日記》的最後一句話非常出色:"救救孩子……"因為魯迅的確相信希望在青年。

魯迅的核心意象是"黑暗的閘門",魯迅覺得他要做的事就是扛住黑暗的閘門,讓年輕人去到一個光明的世界,而他自己是要被閘死的。

魯迅身上背負著中國傳統文化和內心的悲觀主義這兩個重負,使他走不遠;但是,他願意讓年輕人走。魯迅是這麽一個悲劇的英雄,這也是一個進化論的觀點。

以上四點是《狂人日記》的基本特點,也是"五四"新文化的四個要點。

因而可以說,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最能代表"五四"精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