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藥師說葯】地黃的「七十二般變化」

《神農本草經》上品載地黃: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輕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澤。

地黃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為什麼地黃又別名地髓呢?說是因為它吸收地氣之精髓,一般土地在種過一年地黃後,地就變苦了,間隔八到十年土味轉甜,始可複種地黃,否則味苦形瘦,不堪入葯。有個傳說用地黃喂馬,喂的是30歲的馬,然後又產小馬駒,然後馬又活了100多年,這有些神話色彩,但也說明地黃既然吸了地的精髓,自然功用強大。古今認為河南懷慶府所產的為地道藥材。

地黃生長在山坡、道旁路邊、路旁荒地等處,樸實低調的存在於我們身邊,初夏開花,花大數朵,淡紅紫色,每每見它,總會想起徐志摩的「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心中微起憂愁。

地黃藥用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乾燥塊根,依次講來它的「七十二般變化」:鮮地黃、生地黃、熟地黃、生地炭、熟地炭,這些變化是緣於炮製左右了它的「人生」,改變了它的「內心」。

鮮地黃:

秋季採挖後除去蘆頭、鬚根及泥沙,鮮用者即是。簡稱「鮮地」。鮮地黃需要埋在沙土中,防凍。

紡錘形或條狀,外皮薄,表面淺紅黃色,具彎曲的縱皺紋、芽痕、橫長皮孔樣突起及不規則疤痕。肉質,易斷,斷麵皮部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導管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黃:

取鮮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乾,又叫「乾地黃」,簡稱「生地」。

呈不規則的團塊狀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端稍細,有的細小,長條狀,稍扁而扭曲,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則的橫曲紋。體重,質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棕黑色或烏黑有光澤,具黏性。飲片呈不規則類圓形厚片。氣微,味微甜。

熟地黃:

取生地黃酒拌、隔水蒸至「黑如漆,甜如飴」或取生地黃蒸至黑潤取出,曬至約八成乾,乾燥,切片或塊即得。簡稱「熟地」。古籍記載熟地乃生地九蒸九曬而成,但現今依古法炮製者少見。

表面烏黑髮亮,黏性大。質滋潤而柔軟,帶韌性,易粘連,斷面烏黑有光澤。氣微,味甜或微有酒氣。

生地炭:

取生地片武火炒至焦黑色,發泡,鼓起時,取出放涼。或用悶煆法煆炭。

表面焦黑色,質輕鬆膨脹,外皮焦脆,中心部呈棕黑色並有蜂窩狀裂隙。有焦苦味。

熟地炭:

取熟地片武火炒至外皮焦褐色為度,取出放涼,或用悶煆法煆炭。

表面焦黑色,有光澤,皮焦脆,較生地炭色深。

…….…..功效...........

鮮地黃:

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腎經。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邪傷陰,舌絳煩渴,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等。

生地黃:

甘寒。入心、肝、腎經。因為經過了烘焙,苦寒之性變得稍微溫和。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潤腸。用於熱入營血,熱病傷陰,發斑消渴,骨蒸勞熱,吐血、衄血、尿血、崩漏,津傷便秘。

熟地黃:

蒸製後,藥性由寒轉溫,味由苦轉甜,功能由清轉補。熟地黃質厚味濃,滋膩礙牌。酒製後性轉溫,主補陰血,且可借酒力行散,起到行葯勢、通血脈的作用。入肝腎經。滋陰補血,益精填髓。治療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崩漏下血,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眩暈,耳鳴,鬚髮早白。

生地炭:

入血分涼血止血。用於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熟地炭:

以補血止血為主。用於崩漏或虛損性出血。

雖同源一物,奈何經歷鑄就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與其他階段的認知:

鮮地黃多汁,苦重於甘,苦寒清熱,清熱涼血生津效佳,長於清熱,滋陰稍遜,熱甚傷津者多用;

乾地黃質潤,甘重於苦,長於滋陰,清熱力稍差,陰虛血熱、骨蒸潮熱多用;

熟地黃歸於補血藥,滋陰滋膩作用最強,功善養血滋陰,填精生髓;

生地炭涼血止血,熟地炭補血止血。

炮製對中藥四氣五味、作用趨向、療效等的作用顯而易見,「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但願世人銘記!「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世人自律!

註:文中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

王麗英 山東省五級中醫藥師承教育項目學術傳承人,山東省德州市中醫院西院區藥劑科藥師。

◆聲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圖片和信息系來源於互聯網,轉載僅供傳遞信息或供個人學習、交流,並非贊同其觀點和對其內容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版權內容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以便及時更改或刪除。中國藥房雜誌社對原創內容擁有版權,任何人或部門若需複製、轉載、摘編,須完整註明出處及標明作者,否則本社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本平台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中國藥房》網路版正式上線,歡迎在線賞閱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