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清式家具裡,沒有兩件是重樣的

研習君語

昨天我們整理了關於清式家具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自身的歷史分期,從諸位粉絲的反饋來看,意見傾倒性地流向了批判的一邊。

這一情況是可以預見的,這和研習社長期以來對明式的推崇不無關係。但是我們本周的專題是試圖化解清式的尷尬。

清代著名大家章學誠說:“未處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言辭”。我想對於清式家具,也是如此。

我們要做的,是陳寅恪先生講的“應據理解之同情”,我們要去了解清式家具的一切,知人論世,對古人的審美和思維達成同情和理解。

今天,我們從清式家具的形製開始談起。

· 貳 ·

奇巧與創新

-Qing Style Furniture-

清式家具,品種繁多,式樣多變,追求奇巧,開創了很多前代所沒有的品種和式樣,最經典的便是多寶格。

李漁《閑情偶寄》主張幾案多設抽屜,櫥櫃多加擱板,開清式書案、多寶格之先河。

乾隆刊本《看山閣集》中有幾件作者設計的家具,其中暖桌、三角桌、鼓凳式便桶都是新奇的設計。

清式家具形製多樣,每一類的造型更是變化無窮,與明式家具迥然不同,體現了清人的創新與開拓精神。

但是清式家具並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並非完全的創新,不少清式家具的典型裝飾手法、構件造型是從明式家具中演變而來。

下面我們介紹幾種最為典型的清式家具造型。

清式家具

扶手椅 / 太師椅

清式扶手椅是入清之後逐漸興起的一種式樣,結構與前代的扶手椅不大相同的坐具。它是清代家具中最流行也是傳世數量最多的一個品種。

不少人習慣於將清式扶手椅叫作“太師椅”,其實這種叫法不夠確切。“太師椅”是扶手椅的俗稱或通稱,故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所指不同。

在宋代,太師椅指的是帶有荷葉托腦的交椅,明代指當時的圈椅;到了清代,就變成清式扶手椅的俗稱了。

其實,太師椅是指體態較大,式樣莊重,在一定社會環境中顯示擁有者地位的椅子,是一泛指名詞,並不特指哪種椅子。

從結構看,清式扶手椅是由屏風式羅漢床和寶座演變而來。清康煕年間的繪畫《放鷳圖》中有一小寶座,三屏風,有束腰,結構和風格都與後來的屏風式清式扶手椅相似,這就是清式扶手椅的前身。

清式扶手椅的特點是:椅子下部為有束腰的杌凳,上部為屏風式靠背和扶手,靠背、扶手和座面均相互垂直,上下兩部分用走馬銷相聯接。

使用時,常見成對椅子中間置茶几,擺放於大廳兩側。或置於堂屋當中的方桌兩旁。清式扶手椅往往是不輕易挪動的固定性陳設,適合於賓主禮節性會見、正襟端坐之用,其社會功能顯然優先於其使用功能。

清式扶手椅被認為是清式家具的代表,其造型式樣多變,數不勝數,在其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工匠們就造出了數不清的式樣和變體。

這種椅子傳世數量甚多,但雷同的卻極為少見。多年來,海內外的收藏家、博物館搜集了難以計數的明清家具,但至今仍不時發現前所未見的奇特品種。

清式家具

多寶格

多寶格也稱“什錦格”、“百寶架”,在清代十分盛行,與清式扶手椅同被認為是最富有清式風格的家具。

顧名思義,“多寶格”就是可同時陳列多件文玩珍寶的格式櫃架,它兼有陳設與貯藏雙重功能,但與一般純為貯藏用的箱、櫃、盒等有本質的不同,主要為陳設之用。

多寶格的尺寸伸縮性很大,可以大到一列成排,組成山牆與建築物融為一體,供陳列數百件珍玩;也可小到一尺左右,置於幾架之上作為擺件。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漱芳齋中有一架五具成套多寶格,這五具多寶格一字排開,靠牆擺放,與房間渾然一體,錯落有致地分割出一百多個矩形隔層作為陳設空間。

清式家具的設計特別注意造型的變化,在漱芳齋多寶格的設計中既考慮了各個隔層與整體之間的比例協調,又巧妙地使上百個隔層尺寸互不相同。

每個隔層內部鑲有角牙,雖都是“拐子”圖案,卻形態各異,互不雷同。五具多寶格,在不同部位設有十二隻小抽屜,它們不僅大小不等,而且抽屜面上的雕飾圖案亦不相同。

站在多寶格的側面,可以看到每個隔層的側山上不同圖形的開光:海棠形、扇面形、如意形、圓形、方形、方勝形、磬形、蕉葉形、書軸形等等,屢變頻更,移步換景,令人目不暇接。

最神奇的一處設計,是在多寶格的左邊,格子內層有一道不起眼雙層框兒,這框架是可移動的,一經移動一道暗門便出現了,過暗道便是室外小竹林。

另有一些專為盛放各類小件珍玩的精巧別致的盒匣之類,其利用空間的構思與大型多寶格同源,不妨也歸於多寶格類中。因其小巧,可隨身攜帶賞玩,故可稱之為袖珍多寶格。

此外,還見有寶船式多寶格,船上門窗裝有暗鎖,可開啟,船體內部形成各式空間以置放珍玩。有時,這種寶船也作為一件珍玩陳列於大多寶格之中,成為別具一格的“格中之格”。

多寶格中,可隨其所好陳設與各個空間相適合的藝術品,如瓷器、銅器、竹器、漆器、角器、玉器、琺琅器、小件木器、牙雕、奇石以及各式盆景等,幾乎所有尺寸適度的工藝品和古玩都可成為多寶格中的陳設之物。

多寶格在設計上講究形式多變,各不雷同,原則是巧妙利用有限空間,陳列適量的古玩,而且盡可能使空間分割錯落有致,富於變化。

精心設計製作的多寶格本身也是一件絕好的藝術品,與所陳列之物融為一體,其價值往往不亞於陳列品。

清式家具

炕用家具

炕桌、炕幾、炕案和炕櫃都屬於矮形炕用家具。

眀代的矮形炕用家具在同時代的家具中所佔比例不多。入清之後,由於受滿族生活習慣的影響,炕用家具數量倍増。

尤其是北方地區,人們把木床與磚炕兩種形式結合起來,形成室內的固定裝置,佔地面積較大,成為家庭生活的一個中心場地。

這就不僅導致炕桌、幾、案、櫃數量和式樣的增多,而且繁衍出明代沒有或很少見的炕桌式棋桌、牌桌、魚桌、架幾案等炕用家具新品種,清代宮中使用的炕桌、幾、案、櫃為數更多。

炕桌、炕幾和炕案的高度多在30厘米到40厘米。在使用中,炕桌多放於炕中央,用餐或待客時可放置杯盞等物。

炕幾、炕案多成對擺放在大炕的兩頭。炕櫃高度多在80至140厘米之間,成對地放於大炕的一端。

從《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可以看到當時製作的這類家具,矮的多,高的少。

除了記載有關炕桌、炕案、炕幾的製造之外,還經常用滿語“圖塞爾根”記載矮桌包括宴桌的製作事宜。

如雍正五年正月十五,散秩大臣佛倫傳旨:

筵宴上用的圖塞爾根桌子,兩頭太長些,抬桌子的人難以行走,著交養心殿造辦處另做一張。比舊桌短些,外用黃套。欽此。

正月十八日做得花梨木圖塞爾根桌一張,長三尺六寸,寬三尺四寸,高一尺八寸,水線八分。

由此可知,“圖塞爾根”不僅是長型炕桌,而且是筵宴的用具。宮中凡正式筵宴,仍延襲歷代大型宴會的慣例,席地而坐,用矮桌。

清代宮中繪畫的局部,從中可見到舉行朝會時鹵簿儀仗中出現的多張漆炕桌

清式家具

茶几 / 花幾

茶几是入清之後開始盛行的家具。在明代的繪畫中,曾見在香幾上同時放有卷冊,果盤、茶壼等物,說明當時的香幾已兼有茶几的功能。

入清之後,茶几始由香幾中分離出來,演變成為一個獨立的新品種。清代茶几較少單獨擺設,往往放在一對扶手椅之間,成套陳設在大廳兩側。

一般來講,茶几尺寸較矮,與香幾比較容易區別,但也有尺寸居中者,可兼作香幾。

花幾,也稱花架或花台,比茶几出現更晚,不但未見眀代有這種細高造型的幾架,清代早期亦無此品種,它可能形成於清晚期。

清式家具

屏風

屏風是歷史上出現很早的家具,在席地而坐的年代,就有了屏風。

屏風的使用常見於古籍文獻,歷代繪畫中可見相當多的屏風以及它們的布置方式,這說明,自古以來,屏風就是上層社會常用的家具。

屏風的使用功能除了擋風之外,亦可障蔽視線。圍屏還可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因而有人把它看成是建築的一部分。

清代建築中的碧紗櫥、曲尺折子就是由圍屏演變而成,在清代,屏風的裝飾陳設功能重於其本來的使用功能,它不僅可作為書法、繪畫、雕刻、鑲嵌等藝術形式的理想載體,而且標誌著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按照結構,可將屏風分為兩類。有底座的稱為座屏;屏扇之間用鉸鏈聯接可以折疊的稱為圍屏。

在座屏中,屏心可裝卸的稱為插屏。按功能分類,放在炕上的為炕屏,放在書桌幾案上的為硯屏,掛在牆上的稱掛屏,蔽擋蠟燭的稱燈屏。

有些家具雖盛行於古代,但隨著年代的推移,逐漸衰落甚至絕跡。而屏風則恰恰相反,它不僅歷經千年不衰,到了清代達到鼎盛,而且繁衍出更多的變體,製作技法也越發精湛。

宮廷中的大座屏多擺放在廳堂正中的固定位置,一般置於平台座上,前面放置寶座、香幾、宮扇、香筒等。

大座屏常為三扇式,也有五扇式,一般正中一扇面積最大,也最高,兩側高度依次遞減,呈“山”字形,因此這種座屏也稱為“山字屏”。

中號的座屏則多為單扇,常成對陳設。清中期之後,不少單扇座屏的屏心被改為鏡子,成為俗稱的“穿衣鏡”。規格較小的座屏,多置於條案、書幾之上,與銅器、瓷器、觀賞石等文玩擺件同時陳沒。屏心可由不同材料製成,形製亦變化多樣。

清中期以後,玻璃鏡子出現,有些插屏遂以鏡子為屏心,這就是清晚期十分流行的“帽鏡”。

圍屏是屏風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種,圍屏的屏數可多可少,常見的有六、八屏,每兩扇稱為一“曲”,傳世的圍屏中最多有十二曲即二十四扇。圍屏除雙數外,也有單數的。

圍屏的尺寸可高可矮,有3米以上的,用於高大的廳堂;而炕圍屏就矮得多,只有1米左右;最小的僅十幾厘米高,是置於燈前擋風的燈屏。

清代圍屏也可分為兩類,一類與隔扇相似,隔心多裝絹紗、書法、繪畫或鑲木雕。另一類為整板式,多為漆製,一般是用平直不變形的上好杉木、楠木板做胎骨,兩面髹漆,有款彩、剔紅、鑲嵌螺鈿、玉石、百寶、描繪金漆、繪畫等。

掛屏是清代頗為盛行的一種室內裝飾品。式樣變化萬千,琺琅、點翠、染牙、寶石、書畫、織鏽、金漆,無一不用。製作工藝則有精、粗、雅、俗之別。

讓最好的家具傳承有序

明清家具研習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