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方略,必然導致與英國的殖民競爭

俾斯麥不是神,他統一德國的方略本身就有很大不足。再加上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他必須改變,不改變只能被拋棄

雖然俾斯麥也認為“殖民地得不償失”,但德國內部沒有發展成為“金融資本主義”的條件,美國地域廣闊又有“後花園”拉美的原材料,德國什麽都沒有。雖然,俾斯麥為了擴大自強、自保能力,但是抵禦不了本國資本家勢力的需求。因此,德國和英國、美國的衝突是一種必然的。俾斯麥對殖民地的觀點變化也是必然的。之前他認為殖民世界得不償失,但他必然要與英法俄等國進行殖民戰爭,否則只能被本階層拋棄。

(1)俾斯麥統一德國方略本身就有軟肋

因為俾斯麥為了減少阻力並沒有統一整個“德意志民族”,從而造成德國資本主義發展在原材料方面、貿易運輸方面有著極大需求。而當時的海上貿易是以殖民地為基礎,德國國內的資本家迫切需要殖民地,俾斯麥不能不考慮他們地要求。

德國統一過程中,德意志民族一號強國奧地利被排除在外,使得“德意志民族”實質上分裂了。這一戰略,使德國在最快的時間內得以建立、擴張、強大。但本來“德意志民族”所佔地區不大、民族人數不多,對其與殖民地廣闊的英國、法國、沙俄、美國的競爭中並不佔優勢。

雖然你可以逼迫奧地利在政策中跟隨你的政策,但畢竟是兩個頭腦、兩個政策、兩種教育。由此,其實力、民族特點等就會產生巨大差別。最終,奧匈帝國反而捆綁了德國。因此,俾斯麥政策本身“有利有弊”。統一進程加快,但實力被削弱。

而這時,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本國經濟危機逼迫俾斯麥必須改變自己對殖民地的觀點。

俾斯麥在位期間經濟、工業實力、軍事發展、國民教育發展都比較好,但不要忘記:俾斯麥作為資本家的首相,他的政策主體是要符合資本家利益的。特別是,德國經濟仍然受製於以“英美為主”的資本主義經濟影響。

1873年、1882年的兩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也可以說是波動)以及1876年德國的農業危機,使得德國國內工人失業、社會問題嚴重。因此,俾斯麥開始食言進行對外殖民。由此,1881年,俾斯麥扶植的三個政黨在國會選舉中失敗(122:157)。俾斯麥“神話”破滅了。他對歐洲以外不進行殖民的觀點,如果不改變,只能被拋棄。

(2)德國對非洲、亞洲、美洲的殖民簡介

在自身權力被極大削弱下,俾斯麥希望通過“殖民光榮”擴大權威後,達到三個目的: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接替自己的位子兒;要求英國重視德國的需求,重新修正國際秩序;滿足本國容克資本家的要求。

這時,英國一貫地傲慢惹惱了俾斯麥。其實,強國特別是世界第一強國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態度傲慢。許多情況下,如果不是美國對卡斯特羅穿西裝、理發都要管,也許古巴就不會那麽早地投向蘇聯。因為,屁大點兒的小事兒你都管,那麽,國家大政方針將如何自處?

俾斯麥這件事兒也是如此。如果當時的英國真的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對殖民地不重視,給予德國一點兒發展空間。也許後面的事兒都會改變。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自傲是我們人類的通病。

1883年,煙草商人阿道夫在非洲的沃爾菲施巴依和好望角間的安哥拉-貝肯地區,建立了殖民據點,請求德國政府給與保護。

俾斯麥鑒於英國的強大實力,對此非常謹慎,向英國詢問是否對這一地區有領土要求。其實質就是希望英國政府允許,可以說這種韜光養晦政策已經玩到了極致。但英國對俾斯麥的態度非常傲慢。

俾斯麥苦苦等了足足九個月,德國國內的資本家們對此意見非常大。德國的威廉太子也是如此,俾斯麥的壓力非常大。而這時英國不可置疑地說:從安哥拉到南非的好望角都是英國的合法領土。

由此,激怒了俾斯麥。

1884年,俾斯麥借助英國和法國、沙俄激烈爭奪非洲之際,法俄結盟關係日漸明顯,英國處於下風之際。德國開始大規模地殖民非洲。短短的一年時間,德國就殖民了非洲一百萬平方公里,佔據了西南非洲、多哥、喀麥隆等。

1884年,俾斯麥派遣軍隊駐扎在安哥拉—貝肯地區,之後於4月24日正式向英國擺明這一地區為德國領土。

7月5日,德軍又佔領了西非的北寧灣(當時被稱為奴隸海岸,兩千萬黑人從1670年開始被賣往美洲和歐洲)。

7月14日,德軍又佔領喀麥隆河下遊地區。

由此,在俾斯麥地指揮下,德國成為非洲重要玩家之一。

俾斯麥真認為殖民地是累贅嗎?即使真的也必須服從階層意志

李鴻章出訪歐美回國就被罰俸一年,德國馬屁沒拍好很憤怒

1890年代美德夾擊英國,兩害相權後約翰牛專心對付德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