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一起看看長達83年的考古秘事

7月的掌聲與歡呼,屬於浙江良渚。

當地時間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根據世界遺產第3、4條標準,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申遺成功,良渚古城遺址向全世界提供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印證了五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史前社會稻作農業發展的高度成就。

從發現遺址,到申遺成功,這段史前文明經歷風雨,跨越83年考古發掘,燦爛綻放於世界。

這是多麽讓人驕傲的存在!83載櫛風沐雨,一批又一批良渚遺址考古人、保護人接力而行,只為讓世界看見良渚。

他們中有發現者,也有守護者,有堅持者,也有傳承者。他們殫精竭慮,上下求索,在這片土地上發現與研究、保護與管理,揭示了一個又一個重要遺址,真實完整地存續了歷史的記憶、文明的載體。他們為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做出貢獻,為建立中國文化自信譜寫出華美樂章。

發現與守護

一段跨越時空的佳話

聆聽良渚遺址的前世今生,要從一個“發現者”與一個“守護者”說起。

1936年的開春,繁花開遍杭城,古蕩老和山下建造公墓時,發現一些文物。一位在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工作的年輕人參加了這次發掘。

他是“發現者”,名叫施昕更,是個清瘦俊朗的年輕書生。仿佛命中注定一樣,細心的他發現,杭州古蕩老和山下出土的一件石器在故鄉良渚很常見。他靈光一現,想著兩者之間是否有些聯繫。

到了11月,施昕更回家鄉,在良渚一個枯涸池底撿得石器數件,又在地面發現許多陶器碎片。他無法捨棄心中的念頭,認為這些碎片不可小覷。

12月初,在西湖博物館的支持下,他開始對良渚遺址進行正式田野考古。至次年3月,通過連續三次進行發掘,獲得了大量文物,其中石器和陶器500余件,足足兩大筐。

良渚,凝聚著施昕更的一往情深。1937年春,他便寫就了上萬字的《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一書。他在書中詳細介紹了發掘經過、收獲,還寫到:“我們上古的祖先,堅忍的開辟了這廣袤的土地,創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們今日追溯過去,應當如何兢兢業業的延續我們民族的生命與光榮的文化呢?”這本考古報告經歷戰亂年代得以保留,並流傳至今。業界都說,這堪稱奇跡。

可以說,施昕更開啟了良渚遺址的考古和研究。然而,令人惋惜的是,1939年,年僅28歲的施昕更因為感染猩紅熱,英年早逝。

如今,在良渚遺址管理所,施昕更之孫施時英繼承了爺爺的遺願,從事著良渚遺址的保護工作。

細算起來,施時英在良渚工作也已有25年,目前擔任良渚遺址管理所副所長。他的工作內容不少是瑣碎的事,包含保護區的日常巡查,重點遺址的監測,文物保護宣傳等,常常需要在外頭跑,不比考古一線輕鬆。“良渚申遺成功,爺爺如果泉下有知,應該也感到開心。爺爺的家國情懷深深影響著我。說來慚愧,雖然比不上爺爺的成就,但我會盡力守護好良渚遺址,不給他丟臉。”施時英說。

歲月悠悠,祖孫倆隔著時空的距離,一個發現,一個守護,譜寫出一段良渚遺址考古、保護的佳話。

堅持與傳承

良渚考古依然在路上

良渚考古進入“大發現”時期,得從上世紀80年代談起。

上世紀80年代,反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照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 供圖

上世紀80年代,牟永抗、王明達等考古學家接過良渚考古發掘接力棒,接連發現了王陵等級的反山遺址以及祭壇和墓地複合的瑤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成果十分驕人,證明了良渚“琢玉技術”的高超。用牟永抗的語言來說:“單就玉器而言,在數量、品種或紋飾上均超過全國以往歷次發掘所得良渚玉器之總和。而且還發現了許多新器物、新紋飾,成為良渚玉器一次空前大發現。”

良渚遺址古城城牆發掘工作照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 供圖

如今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那時才剛加入良渚考古發掘,還是個毛頭小子。他一頭扎到良渚裡,直到20年後,在他和同伴們的共同努力下,良渚古城才最終露出面貌。

2007年,考古隊員們在良渚遺址經過發掘,確認了佔地約2.8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標誌著良渚遺址進入都邑考古新階段。2009年至2012年,考古隊又在外圍發現了外郭城,並證實良渚古城有宮殿區、內城和外城三重向心式結構。2015年,還發現了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由此證實了良渚古城具有完整都城結構。劉斌說:“儘管輝煌的宮殿已經灰飛煙滅,但一個存在於5300年前到4300年前的古代王國的景象仿佛歷歷在目。這是一個何等輝煌的古代王國。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現在我們就有證據了。”

為了便於考古研究,2008年到2018年間,劉斌帶著考古隊員,把工作站搬到了良渚遺址的八角亭。旁人眼中的“荒郊野外”,在考古隊員們的眼中卻“別有意境”,“工作站一出門就是大莫角山遺址,良渚宮殿區。5000多年前,良渚國王就是在這個小山坡上,俯瞰全城。”劉斌說。

八十年,風雨兼程,對良渚遺址的發掘,就這樣一輩又一輩地堅持與傳承。而隨著良渚考古發掘工作的進展,越來越多的新生力量加入。如今,曾經只有四五個人的良渚考古隊已增至二十餘人,他們中大部分是80後90後的小年輕。

90後的宋姝於2016年加入考古隊,她專攻動物考古,彌補了良渚考古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單在2018年,她就發現了41種動物。“研究動物骨骼對探究古人的生活習性有很大的幫助。”宋姝說。

目前,良渚遺址依然有許多秘密待探究。作為傳承者,他們帶著堅定的信心,繼續行走在發掘與研究之路上。

保護與建設

續寫中華文明新輝煌

7月,一聲木槌落停,清脆之音通過螢幕,跨過山海,傳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耳朵裡。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聖地的良渚古城遺址被正式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向全世界展示著它的宏偉、精致。

為這一刻,我們等待了太久,準備了太久。

讓世界看見良渚文化,唯有保護好它,才能實現。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掠影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 供圖

1994年,良渚遺址被國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預備名單。1996年,良渚遺址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劃定了約近42平方公里的保護範圍。

為了更好保護良渚遺址,2001年,浙江省和杭州市成立組建了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專門頒布了管理條例和保護規劃,加強良渚遺址的保護力度。”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俊傑說。

近幾年,良渚遺址的保護步伐越發有力。2016年下半年以來,在國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杭州市余杭區切實履行屬地責任,舉全區之力推進良渚古城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同時作為余杭區級申遺指揮部,系統推進了文本修編、價值提煉、保護展示、環境整治、文化宣傳等工作。

2018年1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

接下來的過程幾乎是一氣呵成。2018年9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委派專家到現場對良渚古城遺址申報項目進行考察評估。11月,良渚古城遺址申遺答疑代表團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巴黎總部進行現場答疑。“2019年1月,根據國際組織要求,又遞交了良渚古城遺址申遺的補充材料。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公布良渚古城遺址申報項目的專業評估報告。7月,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對良渚古城遺址申報項目進行審議表決。”張俊傑說。

良渚古城遺址莫角山宮殿區景色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 供圖

83年的文明守護,歲月漫長,成果豐碩,史前文明,清風徐來。穿越千年的良渚文化,正綻放出燦爛耀眼的文明之光。

這文明之光,照拂著每一個你我。申遺成功後,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將正式對外有限開放,網上預約系統將於7月7日上午9點上線,遊客可以實名預約1至7天內進行參觀。也就是說,遊客最早可以在7月8日早上參觀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在這片良渚先民們生活過的土地上,河道蜿蜒,滿目蒼翠,河網分割著田野,其間矗立著座座土丘。大自然靜默不言,但這一刻,這裡的每一棵樹、每一朵雲都在向世界述說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故事,續寫著中華文明灼灼耀眼的輝煌。

(記者 曾楊希)

大家都愛看

來源:浙江在線

責編:侯瑋

編輯:陳思凝

為良渚點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