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用藝術表達傷痛、超越傷痛 | 各路大咖話新展

今天是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根據這一主題,紀念館融合藝術與歷史,邀請以色列著名雕塑家本·卡迪詩曼、日本友人松岡環、國內青年雕塑家孟舒,利用金屬、黏土和玻璃三種材質的「金屬臉」「黏土臉」「玻璃眼」等藝術作品,以戰爭反思為主題,展開跨越時空、跨越民族的對話,呼籲社會各界一起「面對」歷史、「面對」當下、「面對」未來,用藝術來撫慰痛疼,用藝術來反思戰爭,用藝術來捍衛和平。

部分與會者合影

開幕式:

這次展覽是一次超越國界和文化的「對話」

江蘇省委外宣辦副主任楊力群,瑪納什·卡迪詩曼之子、以色列藝術家本·卡迪詩曼,松岡環,孟舒,清華大學教授、原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以及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彭鋒,著名策展人杜曦雲,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樊林出席了開幕式,來自俄羅斯、德國、印度、伊朗等10個國家的20名留學生和觀眾也一起參與了活動。開幕式由紀念館館長張建軍主持。

三位藝術家將紫色石沙緩緩倒入以「臉」為造型的藝術裝置中,共同開啟藝術展(孫晨 攝)

吳為山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紀念館《家破人亡》 《冤魂吶喊》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逃難之一——求生》的 創作者吳為山先生向此次藝術展發來賀信。他在賀信中寫道:

這場在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巨集大背景下所進行的「藝術對話」,具有特殊的國際意義、時代精神和藝術價值。對於「黑暗與光明,戰爭與和平」這一極為重要領域的創作,藝術家要傾注更多力氣。我希望更多的藝術家能夠參與到這領域的創作中來,用你們的深邃思考,用你們的無比激情,用你們的才華橫溢,去表達更為深刻、更為博大、更具世界意義的主題。這主題是什麼?這主題就是習近平主席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所說的「和平像陽光一樣溫暖、向雨露一樣滋潤。」讓我們用藝術「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與堅守」。

開幕式上,楊力群先生表示,此次藝術展豐富了南京大屠殺歷史當代性的表述,拓展紀念館的公共教育功能,增強紀念館的國際影響力,「希望通過這次超越國界和文化的『對話』,讓觀眾在『傷痕』和『記憶』的沉澱中,感受『和平』與『未來』的超越。」

楊力群

張建軍館長說,在這個「超級鏈接」的時代,紀念館在做好史學大眾化傳播,發揮連接歷史、現實與未來紐帶作用的同時,不斷與時代接軌,通過開展公共教育、加強互聯網傳播、舉辦各類展覽、藏品資訊數字化等途徑,吸引新的觀眾群體,並加強彼此之間的融合。

張建軍

直面疼痛

用「秋之落葉」去「沉澱」

本·卡迪詩曼說:「父親出生在一個動蕩戰亂的國家,但他從未失去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一生都在追求藝術與和平,他教會我自由地創作藝術、真誠地追求和平。」

昨天,本·卡迪詩曼參觀了紀念館,他說:「我見到了『萬人坑』裡的屍骨,想像他們生前的模樣,如果沒有這場劫難,他們有可能成為藝術家、作家、哲學家。我認為戰爭和殺戮應該是過去式,必須互相交流合作,摒棄戰爭。」

本·卡迪詩曼

反思疼痛

用「南京的悲傷」去「釋放」

松岡環說,無論是日本孩子還是中國孩子,希望他們能夠了解日本侵略戰爭的真相,了解到戰爭受害者們的悲哀和痛苦。「有的孩子曾告訴我說,戰爭是令人恐懼的。孩子們是未來的希望,由衷期盼中日兩國的孩子們能夠跨越時空,一同去思考未來、思考和平。」

松岡環

撫慰疼痛

用「守望?相助」去「超越」

孟舒說:「玻璃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創作媒材,它的純凈與透明讓人心生希望。我希望用玻璃這樣通透的材質語言,來撫慰人心,並向前輩藝術大師們致敬。」

孟舒

設計大咖對話藝術展:

如何用藝術超級鏈接歷史和現實

紀念館特邀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彭鋒,著名策展人杜曦雲,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樊林圍繞「新方法、新公眾:痛的沉澱與超越」主題,展開深入對話與交流。

藝術沙龍現場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彭鋒

用當代藝術活動展現戰爭和痛感

如何表達嚴肅和沉重的話題?通過什麼途徑去闡述暴行造成的痛苦?這一直是博物館策展人糾結的事物。當代藝術活動是一種很好的形式,通過展現戰爭和痛感,讓觀眾去討論痛、去釋放痛,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平衡。如果說三位藝術家本身作品沒有敘事的話,那麼加在一起則形成了很好的敘事線索,讓我們釋放沉重的情感。

著名策展人杜曦雲

用藝術家的所感、所知去拓展「戰爭與痛」主題

戰爭是全球共同體之間的利益博弈,以及能力的較量所產生的卑劣。紀念館用藝術作品展現戰爭,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創舉。不同國家、民族、性別、身份、年齡的藝術家,用他們的所感、所知去豐富、拓展「戰爭與痛」這個話題,我希望今後像這樣的活動能更頻繁一些。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樊林

用藝術化的語言「超越」傷痛

今天三位藝術家的作品,用藝術化的語言「超越」傷痛,把傷痛轉化為對人類命運的反思,避免創傷帶來的災難再次發生。藝術家應關注個體的命運,把歷史的經驗轉化為歷史的語言和對話性的生命體驗。面對創傷性的世界,我們需要多元化的表達方式去開創儀式化太空,讓更多的公眾進入到這個太空,把南京大屠殺創傷記憶轉變成國際化的、可以言說的文化世界。

觀眾寫下參觀留言:

我們有責任記住歷史

譯文:我們有責任記住歷史,祝願南京和平永存。

本文編輯:曹林 李凌 潘琳娜

攝影:許晶晶 楊夢秋 蔡美婷

今天是母親節,請留1分鐘,懷念在南京大屠殺中受難的母親!

這首詩激勵著無數飛行員一一「二戰」東西方戰場上馬吉父子的故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