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到底什麽才是“柏拉圖式的愛”?

? Alex Gardner

本文首發於鳳凰讀書,編輯:野行人

柏拉圖式的愛

哲學家“天生追求存在的本質,不像一般人那樣,停留在對單個事物的觀察上。他走的更遠,不會失去勇氣,也不會離開愛神,直至完全把握所有現實存在的本質。……接近了真正的存在,他就會與它結合,創造了理性與真理,他就獲得了認識。現在他就真正地生活著,成長著,擺脫了分娩時的痛苦。”這就是“柏拉圖式的愛”的真正含義。

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提到柏拉圖(Platon)這個名字,多半指的是“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強調的不是感官的欲望與享受,而是精神上的愛慕,建立在對對方人格的尊重之上。但如果再追問,為什麽人們恰恰把這種愛稱為“柏拉圖式的愛”,答案就不那麽簡單了。我們甚至會覺得,將這種愛和這位哲學家的名字相聯繫,簡直是有點張冠李戴,風馬牛不相及。

- 女性蔑視 -

不管打開柏拉圖的任何著作,都找不到對女性的溢美之詞。相反,柏拉圖聲稱,就道德而言,女人遠遠不如男人。她們比男人懦弱,因而也比男人陰險、狡猾。他認為女性輕浮,容易激動,容易發怒,喜歡罵人,同時還膽小、迷信。這還不夠。柏拉圖甚至斷言:不幸成了女人肯定是上帝的懲罰。因為只有那些在生活中不能自製、膽小怕事、沒有正義感的男人們,死後才投胎轉世為女人。

如此蔑視女性的人,在婚姻問題上,當然也不會非常重視細膩的感情衝動。事實正是如此。柏拉圖不是從男女雙方互相愛慕、共同創造生活這個角度看待婚姻的。他認為,將女人和男人帶到一起的,不應該是愛情。婚姻的目的是生育,婚姻的任務就是生育盡可能強壯健康的後代。因此,使合適般配的男女成為夫妻,應該是城邦的義務,城邦應該干涉過問此事。男人在戰爭中表現勇敢,作為獎賞,城邦將女人分配給他們。更激進地說,應該把女性看成是男人們的公共財產。這樣看來,柏拉圖所理解的婚姻,恰恰不是以精神的和諧與愛慕為基礎的。

- 蘇格拉底與漂亮的青年男子 -

當然,在當時的希臘,還盛行著另外一種愛情。和男女婚姻相比,它給細膩的精神之愛提供了更合適的場所。這就是老人對男童的愛慕。今天人們喜歡用懷疑的眼光看待這種關係,但在柏拉圖時代的希臘,城邦政要或將軍對漂亮的男童感興趣,卻幾乎是時髦的風尚。

柏拉圖敘述了他的老師、偉大的蘇格拉底在這方面的情況。據說,蘇格拉底特別喜歡和青年男子交往。他曾承認他一是鍾情於哲學,二是愛上了阿爾喀比亞德,雅典城中出眾的天資聰穎的神童。還有,卡爾米德是公認的雅典青年中最漂亮的一位。有一天,他坐到了蘇格拉底的身邊,蘇格拉底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我當時感到很窘迫。我原以為我會非常鎮靜,和他談話也會很輕鬆。但是出乎預料,我感到不知所措,真有點如坐針氈之感。”

蘇格拉底和青年男子的關係並非一般的戀愛關係。從柏拉圖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柏拉圖式的愛”到底是什麽意思。《會飲》中有一段年輕的阿爾喀比亞德評論蘇格拉底的話。柏拉圖寫道:雅典城中頗有影響的思想家中有人在悲劇大賽中獲獎,大家聚在一起慶賀。酒過三巡,氣氛熱烈,爭論不休。在座者競相歌頌愛神愛若斯。這時,阿爾喀比亞德扶著一位吹簫女的肩膀走了進來。酒後吐真言。阿爾喀比亞德講出了平常總是當作秘密而不願泄露的事情:

“你們知道,蘇格拉底喜歡漂亮的青年男子,總是圍著他們轉,被他們所吸引”,但實際上,“他感興趣的並不是他們中間某人是否漂亮,……是否富有,或者具有別的某種受人稱讚的優點。我向你們保證,他認為這些都沒有價值,也認為我們本身並沒有什麽了不起。他的整個一生,都是在諷刺和嘲笑他人中度過的。

蘇格拉底這種和情人相處的獨特方式,這種完全傾心於對方同時又有所克制的愛,即那種“柏拉圖式的愛”,是和蘇格拉底作為哲學家的生活方式緊密相聯的。以蘇格拉底為例,柏拉圖說明了自己對哲學的本質的理解。哲學是愛神愛若斯的表現,因此在其本質上也是一種愛。以柏拉圖為榜樣,後世的人們也是這樣理解哲學的,或多或少都把它看成了愛。

從阿爾喀比亞德與蘇格拉底的交往中首先可以看出:哲學上的愛不是感官上的愛,儘管它也沒有完全排除性愛。性愛只是另外一種愛的起點,這種愛叫作“激情”。柏拉圖認為,“激情”這種愛就是哲學的本質特點。為了使這種愛能夠產生,性愛就不能停留在感官享受本身,更不能發展為縱欲荒淫。只有戰勝性愛,才能步入這種更高級的愛之中。

- 從性愛升華為哲學之愛 -

在美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柏拉圖在《會飲》中讓蘇格拉底敘述了從性愛升華為哲學之愛的過程,形象生動,扣人心弦。蘇格拉底宣稱,他所講的是瑪爾提納城的先知蒂歐提瑪傳授給他的秘密。蒂歐提瑪對他說,愛神愛若斯的真正本質是對美的追求,或者準確來說,是希望在美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蒂歐提瑪說,這才是人生中的永恆與不朽之處。

追求美的人,就想永遠佔有美。相愛者希望永生,希望不死,這是愛情的本質特點。這種追求不死的願望恰恰只有在短暫的美突變為永恆的美的過程中才能實現。所有的人都希望不死。生理方面具有生育能力的人找女人做愛,像他們認為的那樣,通過生兒育女創造不死,創建對未來的追求與憧憬。但那些在精神方面具有生育能力的人呢?他們怎麽辦?……

如果他們從年輕到成熟都具有精神方面的創造力,如果他想受孕生育,我認為,他就會走來走去,尋找能夠與他結合共同創造美的人,因為他顯然不願意通過醜陋發揮他的創造力。如果他具有這種創造力,他就會被健美的身軀所吸引,而不會陶醉在醜陋之中。如果他再在健美的身軀中找到高尚、正直的靈魂,他就會覺得身軀和靈魂二者都吸引著他。和這種人在一起,他就會思如泉湧,創造出無數道德方面的至言,找到善良的人應該做什麽、應該追求什麽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就會想法教育他,和他交往,創造出他的創造力一直想創造的東西來。不管什麽時候,他都想著這一點,和對方一起撫育著被創造出來的東西。因此他們之間的關係比通過兒女聯在一起的婚姻更親密,是內心的默契,更穩定的友情,因為把他們連在一起的,是更美麗的、更永久的後代,是精神產品。

- 尋找真正的本來的美 -

這時,柏拉圖才開始討論本來的哲學之愛的真諦。他讓蒂歐提瑪接著說道:

蘇格拉底,我也可以告訴你其中的奧妙。我非常樂意這樣做。但你是否能夠完全領會,獲得靈感,我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你有能力的話,應該照此行事。你要知道,如果人們正確地理解了這種愛,上面提到的事就會發生。你要知道,誰要想以正確的方式做到這一點,那他在年輕時,就應該鍾愛漂亮的身體;如果得到正確的引導,那他必須首先鍾愛一個身體,並通過它創造美的思想。然後他必然發現,任何身體的美本來是和其他所有身體的美相聯的,具有姊妹關係。此外,如果他要尋找真正的本來的美,那他就會發現,所有身體中的美本來是同一個美,否則他就沒有理解美。認識到這一點,他就會崇拜所有美的身體,就不會想到自己過去曾經崇拜過的某個單一身體,就會對此表示蔑視。接著他就會認為,靈魂美比身體美更有價值。這樣,如果有人靈魂很美卻外表平平,他也不會介意,因為這已經夠了。他就會愛他,關心他,創造出美的思想,並且試圖將年輕人教育得更好。這樣,他就必然注重道德及法律中的美,就會看到,所有這些美都是相關相連的。進而他就會蔑視身體美。看到道德中的美後,他必然追求認識,以便得到認識中的美。

看到許許多多不同的美之後,他就不會獻身於某種單一的美……他就會步入博大浩瀚的美的海洋,在對美的觀察中,創造出許多偉大的美的語言與思想。他就會毫不猶豫地熱愛智慧,直到他進一步成熟,認識到那個唯一的美,即美本身。……現在,他對事物的愛就達到了目的。他會突然看到某種非常奇特的、按其天性異常美好的東西。蘇格拉底啊,這就是在此之前所有的思想家們竭盡全力尋找的那種美。這種美是永恆存在的,既不會產生也不會消亡,既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另外,它不會一會兒變美,一會兒變醜。它是唯一的自在的東西,因此也是永恆存在的,但所有其他的美都以某種方式佔有這種美的一部分。……

如果一個人通過對某個男孩的真正的愛,以上面提到的方式步步上升,那他就會看到這種美,幾乎就要達到目的了,因為這才是愛的正確方式。也就是說,為了尋找真正的美,他以某個單一的身體為向導,登上一級級的台階,從認識一個漂亮的身體到認識兩個,從兩個到所有。從認識身體美再到認識道德生活的美,然後再到認識的美。從一般的認識最終達到那個不關心別的,而只和這種美有關的認識。……對人來說,如果生活還有價值,生活的價值就在這裡,因為現在人所看到的是美本身。

這樣,“柏拉圖式的愛”所具有的深層含意就很清楚了。它並不簡單地排斥性愛,而是賦予性愛有限的權力與余地,重要的是超越性愛,追求更高形式的愛。通過身體美、靈魂美、道德美和認識美,最終進入美本身。柏拉圖所說的愛情追求是對美本身、美的理念的追求,所有的美都佔有美本身的一部分。因此,“柏拉圖式的愛”和柏拉圖的理念學說緊密相聯。

- 對理念的眷戀與追求 -

樹木想盡可能地成為樹木,人想盡可能地成為人,正義想盡可能地成為正義

理念論是柏拉圖對西方思想史做出的最傑出的貢獻。當然柏拉圖自己並不是通過哲學之愛這條路發現他的理念論的。他首先是由於對當時的政治現狀的失望,對城邦沒落的痛苦。據說,這位年輕的貴族子弟碰到哲學家蘇格拉底後就將自己的詩作付之一炬,開始狂熱地研究政治,探討什麽是正義這類問題。當然他親眼所見、親身所體驗的卻到處是不平與腐敗。蘇格拉底不為別的,只是為了探討道德與正義,卻被判處死刑。既然這位以天下為己任的人都受到陷害,死於非命,這個城邦肯定也處於不正常的狀態之中。沒有別的治療辦法,只有重新思考,城邦的基礎是什麽?也就是說,思考正義的本質到底是什麽。

這樣,柏拉圖就成了哲學家,因為他要探尋正義到底是什麽,還有其他一些正確的處世態度,譬如勇敢、理智、虔誠、智慧到底是怎麽回事。在思考這些問題時,柏拉圖發現,人生來就知道什麽是正義,什麽是其他的一些道德品質。人的靈魂中已經帶有這些道德行為的理念。這些理念可以、也應該決定人們的行動。

通過進一步研究,柏拉圖又有了第二個發現:只有從正義的理念出發,我們才能確定某個行為是正義的,某個行動是非正義的,或者一個行動比另外一個行動更合乎正義。而且,這種現實與理念之中的內在聯繫不只適用於人的行動這個範圍。我們知道什麽是一棵樹,因為我們自身帶有樹的理念。我們能夠認識整個現實,只是因為我們的靈魂中已經具有所有存在物的理念。只有著眼於這些理念,我們才能說,這是一棵樹,那是一只動物,這種行為是犯罪,那種行為是善良。

但是這也進一步意味著,所有的現實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它們佔有各自的理念的一部分,是因為它們都在努力著盡可能地與理念相吻合。樹木想盡可能地成為樹木,人想盡可能地成為人,正義想盡可能地成為正義。萬物都在其存在中努力地實現著自己本來特具的理念。這樣,柏拉圖就對世界獲得了一幅生動的影像:世界是一個場所。在這裡,萬物都在不斷地朝著完美的方向努力。世界是對理念的眷戀與追求。

柏拉圖進一步推論:倘若如此,那就必須承認,本來存在著的並不是具體的事物,而是那些事物的理念。具體事物存在著,是因為它們佔有理念的一部分。因為這些理念才是本來、真正、實際的存在。具體事物只是理念的副本,因而並沒有很高的真實度。存在中本來的真正的東西,處於現實存在的深層。還有,事物在產生、變化、消亡。暫生性是事物存在的根本特點。“理念卻不是這樣。正義的理念永遠不變,樹木的理念同樣如此。”這就是蒂歐提瑪所說的: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是“永恆的,既不會產生也不會消亡,既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本來存在是沒有暫時性的。整個世界的追求就是對本來存在的追求,就是暫時性對永恆性的追求。柏拉圖認為,這就是現實存在的秘密。

- 哲學是諸神送給和將送給人類的所有禮物中最美好的 -

從這個思想出發,再觀察人的本質,必然得出結論:人能夠認識現實存在,是因為現實存在的理念總是浮現在人的眼前。但這些理念從何而來呢?它們顯然不是人自己創造設計的,也不是人在自己的有限生存中通過經驗獲得的。人在把一個行為稱為正義,把一棵樹看成樹之前,必然已經知道了,正義的本質是什麽,樹應該是什麽樣子。也就是說,人在認識之前已經知道了正義及樹的原本。這樣,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人的這些知識是哪裡來的呢?柏拉圖說,這些知識,即對理念的認識,必然是人在自己的有限生存之前,即在出生之前的那個存在中獲得的。人認識一個事物時,這個事物的理念就會重新閃耀在他的眼前。也就是說,人回憶起了他曾經看到過的這個理念。認識即再次回憶。理念學說必然導致靈魂在人出生之前業已存在,並且從此得出靈魂不朽的結論。

人在出生之前已經看到了理念。那麽這種出生之前的存在是什麽樣子呢?柏拉圖對此作了非常形象,非常大膽的描述。在對話錄《斐多》中他敘述了靈魂如何追隨神,漫步在蒼穹之上,看到了所有現實存在的理念:

“宙斯,上天偉大的君主,第一個出發,乘著他的雙馬輦車,指揮調動著一切。跟隨他的,是一群神明與魔鬼。”

人的靈魂也跟著他們,坐在車上,由一位駛車者領著。當它們“來到高處時,繼續前進,衝破蒼穹,來到天體的背上。在那裡停留時,巨大的旋轉力帶著它們轉動”。它們看到了蒼穹之內的景象。“位於每個靈魂之中的精神盡情地接受適合自己的東西。這樣,靈魂不斷看到了存在,看到了真理,並且接近它,欣賞它,熱愛它,直到旋轉力把它們重新帶回原來的地方。旋轉之中,精神看到了正義的理念,看到了理智,看到了認識以及其他真正的存在,並且為此感到歡欣。然後,靈魂又回到了蒼穹之下,回到了家中,趕車的將駿馬領進馬槽,讓它們食仙丹,飲瓊漿。”

人在出生之前,就已有幸經歷了這樣一次旅行,看到了理念的存在。一生中,人都對這場經歷感到向往,總是希望回到那個地方,回到自己的本源。因此,人總是努力擺脫感官欲望的束縛,渴望在塵世生存中通過觀察事物看到理念本身。

這裡,美就有了特定的含義。在對話錄《斐多》中,柏拉圖講道:“如果一個人在現實中看到了美,並且回憶起了美的理念,那他將如同插上了雙翅,急切地希望起飛。然而他又沒有能力飛翔,因此只能像一隻鳥一樣,望著天空而忽視大地。這樣人們就說他瘋了。但是,這種激情卻是所有激情中最美好、最高尚的。”這種激情來自真正的理念。每個人的靈魂曾經看見過理念,但又不是每個人的靈魂能夠在看到具體事物時回憶起理念。“那些在那兒隻停留了很短時間的靈魂不能回憶,那些當時摔下來受了傷的靈魂也不能回憶。後者甚至放棄正義,為非作歹,忘記了當時看到的神聖的理念。只有少數靈魂還保存著對當時經歷的足夠回憶。如果它們看到了和當時見到的理念相似的東西,它們就不能克制自己,不能不變得狂熱興奮。”

激情是人在塵世中再次看到存在本質的唯一途徑。柏拉圖認為,哲學思辨就是這種激情。因此,在談到哲學時,柏拉圖說:

“哲學是諸神送給和將送給人類的所有禮物中最美好的。沒有比此更偉大的財富了。”

哲學是對理念的最完美、最高級的熱戀與追求,它使人們能夠擺脫平庸生活的束縛,回到理念的身邊。哲學思辨雖然和癲狂相似,但柏拉圖認為,這類癲狂比任何理智的判斷都偉大輝煌,因為理智源於人本身,而愛神愛若斯對理念的追求卻是神明之作。最後柏拉圖甚至說,愛神愛若斯就是哲學家。哲學就是對智慧的愛,而智慧又是最完美的東西之一。如果說愛若斯追求美,那麽智慧必然是愛神追求的根本對象之一。因此,愛神必然熱愛智慧,也就是說必然喜歡哲學思辨。

因此,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哲學家“天生追求存在的本質,不像一般人那樣,停留在對單個事物的觀察上。他走的更遠,不會失去勇氣,也不會離開愛神,直至完全把握所有現實存在的本質。……接近了真正的存在,他就會與它結合,創造了理性與真理,他就獲得了認識。現在他就真正地生活著,成長著,擺脫了分娩時的痛苦。”這就是“柏拉圖式的愛”的真正含義。這種愛是進行哲學思辨的人對事物的本質的熱愛與追求。沒有它就不會產生真正的對永恆的追求。因此,也許法國思想家盧梭(Rousseau)的話是對的,他說,柏拉圖的哲學是真心相愛者的哲學。

—— 本文摘選自《通向哲學的後樓梯》

- - -

通向哲學的後樓梯

34位哲學家的思想和生平

[德] 威廉·魏施德 著 /李文潮 譯

後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8-4 / 320頁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