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養生知識四氣五味其實有五氣七味,專業醫師解釋

《神農本草經》記載:「葯有酸鹹甘苦辛,又有寒熱溫涼四氣」。

「四氣五味」是中醫界對中藥藥性的共識,也是被養生愛好者所熟知的中醫常識之一。但是,四氣五味真的只有四種「氣」、五種「味」嗎?其實不然,專業的醫師為你一一解讀。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部卷前序論中說:「五性焉,寒熱溫涼平」。四氣也成為「四性」,所以,李時珍所說的五性就是五氣。

李時珍也提五氣,四氣之所以說是五種,因為不止溫、熱、寒、涼四種,還有「平」,它是指藥物的寒熱界限不很明顯、藥性平和、作用緩和的一類葯,比如常見的有甘草、阿膠、山藥、黨參、天麻等。《神農本草經》記載了藥物365種,平性就有100多種。足以證明「平」的重要性。現在中醫界一直運用「平」葯,「平」葯一般不論寒熱皆可應用,可見無論是古籍文獻記載,還是臨床實踐,均可證明平性的客觀存在。故「平」應歸納到「四氣」。

五味之所以是七味,是因為除了酸、苦、甘、辛、鹹五種「味」之外,還有「淡」、「澀」兩種。由於酸苦甘辛鹹是最基本的五種味道,所以依然稱之為「五味」。

五味的發現最早是通過口嘗,反應藥物的真實滋味,辛辣味、苦味、酸味、甜味。鹹味。但後來醫學的發展,「味」的意義有了很大的改變,比如「辛」味能行氣血,而更多的行氣血的歸於辛。所以說現在中醫關於五味有兩種意義,一是藥物的真實滋味;二是提示藥物作用的基本範圍。

關於五味多出來的「淡」,《神農本草經》並沒有提出,而是後世主張「淡歸附於甘」,隨著醫學發展,「淡」被獨立出來。一般具有利水消腫滲濕的作用,多用於水腫、腳氣浮腫、小便不利等。

「澀」與「酸」味作用相似,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多用於自汗盜汗、久瀉久痢等疾病。中草藥文獻中常以酸味代表澀味的功效,或者與酸味並列,標明藥效。但是以目前的中藥教材還是各種的中醫界論文來看,「澀」味以成為與其他五味相提並論的存在。

所以說,四氣五味,「四氣」其實是五氣,溫、熱、寒、涼、平;「五味」其實是七味,酸、苦甘、辛、鹹、淡、澀。多了解你不知道的中醫養生知識,有助於我們平時的健康養生。中醫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傳承的寶物之一,用於健康養生最合適不過,希望我的文章能對你有些幫助,讓你更加深入的了解中醫,了解中醫養生知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