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德式公立幼稚園“教”什麽?竟與高大上的IB國際課程一致

朋友佩霜一家移民歐洲盧森堡,今年暑假,樂爸一家去歐洲旅行,在佩霜家住了5天,對於中國和歐洲的教育自然是聊得最多的話題。

今天這篇是佩霜寫她四歲的女兒Bella在盧森堡幼稚園的真實感受,和大家分享。

9月17日周一,剛滿4歲的Bella進入公立幼稚園,開啟了她的“上學”生涯。

國內好些朋友問過我歐洲國家禁止超前教育,那麽孩子在幼稚園裡每天都做些什麽?不灌輸知識、不超前教學的“快樂教育”模式,會不會導致孩子將來缺乏競爭力?德式教育曾經培養出眾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精髓是否在公立幼稚園裡有所傳承?

因為自己也面臨抉擇,我對這些問題一直想一探究竟,卻始終不得要領。直到實地考察後理解了公立幼稚園從設施到日常活動背後都有著精心的教育設計和安排;以及規則意識、獨立精神、團隊和創新......這些德式教育精髓,如何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一點一滴地滲透在日常活動中,於是果斷決定讓Bella就近進入公立園

下圖是全盧森堡公立幼稚園統一使用的手冊中的一頁,展示了4~6歲孩子能力發展和學習的6個領域(與我心儀的IB國際課程之幼小階段核心課程PYP一致):

人文:共同生活與價值觀、公民意識

語言:盧森堡語(與德語非常接近)+法語,不含書寫(注:多語種是盧森堡特色)

數學:數理邏輯、太空感、問題情境

科學:人與自然、感知世界

運動:肢體運動與健康

藝術:美學與文化啟蒙,視覺藝術

這個“大綱”可以澄清關於德式公立幼稚園教育內容的兩大誤解:一、純粹“說謊”,白白浪費孩子大腦發育黃金期;二、為了保護孩子的創造力和學習潛能,除了自由玩耍、做手工和參觀警察局消防局等各種機構之外,什麽都不“教”(前一句沒錯,後一句有失偏頗,自由玩耍、做手工和參觀各種機構是重要內容但不是全部)。

下圖是Bella幼稚園的日程表,顯示每兩周有游泳課和圖書館課,每周有運動課和森林戶外課;半年後還將增加多媒體課。另外,每周有一堂音樂課,由於是“選修課”,所以沒有列入日程表裡。其它時間是各種活動,包括每天2小時戶外自由玩耍(每天2小時戶外活動同時也是防止近視的最佳方法)。

之所以幼稚園的音樂課是選修,因為盧森堡設立多所音樂學校提供音樂教育(2016葛萊美最佳世界音樂大獎得主Gast Waltzing也在其中一所任教),課程包括音樂啟蒙、鋼琴等樂器、樂理、合唱、指揮等等,學費都近乎全免,所以很多父母選擇送孩子去音樂學校。

Bella班上共有12名小朋友,是4~6歲混齡班——德國教育學家認為混齡班有利於幼兒之間互相學習,以及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每個小朋友有2片寫著自己名字的磁力片,可以每天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兩個活動。這些活動都是圍繞“大綱”裡那六大能力發展領域來設計的。

比如,我拍照的那天上午小朋友們玩了不同的角色扮演遊戲,來體驗式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比如怎樣解決衝突;下午,包括Bella在內的大多數小朋友選擇了玩桌遊——德式益智桌遊注重策略和規劃,即使低幼桌遊也體現了“寓教於樂”的理念;而且這些遊戲大多需要2到4人一起玩,有助於規則意識、團隊意識的發展,尤其是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競爭和輸贏。

那天Bella他們玩的這個遊戲,依據丟骰子得到的數字和動物卡上的要求前進/後退,促進計數能力和加減法概念的萌芽:

這個遊戲則是以數軸為工具進行10以內的大小比較,並通過巧妙的遊戲規則設計,讓孩子在玩耍中初步形成“概率”的概念:

這是每天都會進行的一個小小活動,讓小朋友了解當天的季節、月份、星期、日期、氣象,認識時鐘,幫助他們建立時間概念,並養成守時的好習慣:描述氣象狀況,則有助於語言能力發展。

數學方面,目前處於通過“配對”和“比較”來感知數量、認識數字的階段,老師採用了十格法、圓點法、實物、手勢等多種計數方法,幫助孩子建立數感。

歐美教育在數學方面的理念比較一致,都非常強調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認為“數學好”的表現是遇到數學問題首先去發現這個問題包含的意義meaning to a problem,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入口entry point,而不是埋頭直接答題。因此歐美在幼小階段的數學教學進程比較“緩慢”,就是為了夯實基礎。

老師說Bella不僅認識數,還會簡單加減法,問我是否在家教過她。我解釋說是通過遊戲和做家務幫助Bella認知的,老師表示讚許。事實上,如果我是通過灌輸的方式讓Bella“記住”數字和加減法,老師恐怕要嚴肅阻止我了。

這幾周的科學課,是在森林裡追蹤松鼠的蹤跡,了解松鼠的種類與生活習性,學習松鼠的食物——各種堅果的名稱,辨認生長這些堅果的樹木。小朋友們還在森林裡收集了不少堅果,並閱讀了松鼠主題的繪本和科普書:

難怪這幾天Bella都在津津樂道小松鼠、松果等等話題呢。這種有趣的體驗式科學課,在引發孩子們興趣的同時,也教會孩子如何與自然相處;而圍繞一個核心展開、探討相關話題,再又做成思維導圖的方式,有助於鍛煉發散性思維、發展演繹與歸納的邏輯思維。

每個小朋友有自己專屬的繪畫本。老師告訴我兩個原則:一、不教技法,讓孩子自由塗鴉;二、不予評判(judge),隻與孩子聊他/她畫的是什麽、想要表達什麽,引導孩子自在地表達內心感受。並饒有興致地與我探討了這兩個原則對孩子藝術啟蒙、創造力發展和心智成長的重要性

這是Bella的繪畫本和她的塗鴉:

老師說,Bella注意到了天空的藍色有著深淺的不同層次,花朵也並非千篇一律;原本她畫了一隻蝴蝶,自己嫌棄沒畫好,索性把蝴蝶塗滿顏色,下面又添了一個“人”,把蝴蝶變成一頂大帽子,然後還編了一個小故事。相比在成人“指導”下完成一幅中規中矩卻沒有個性的畫作,這樣的“作品”更具張力、更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

促進人文、語言、數學、科學、運動、藝術六大能力發展的課程並非涇渭分明,彼此之間會有交叉與融合

比如下面這個尚未完成的活動,孩子們比照繪畫本上自己的名字,在一張大紙上用森林裡撿來的小樹棍貼出來,再用堅果、花草、樹葉等加以裝飾。這既是藝術課程也是數學課程(鍛煉太空感,為將來學習立體幾何打基礎),而且在選擇長短粗細適合的樹棍和粘貼的過程中鍛煉了精細動作、手眼協調、專注力;在與其他孩子交換樹棍的過程中鍛煉社交和談判能力,這又屬於人文領域了。

所有的“課程”,並非人人遵照統一進程,而是充分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與心智發展水準;更不是正襟危坐、“老師講學生聽”的形式,而是借由精心的設計和適當的引導,讓孩子在與他人、與周圍環境的大量互動中,通過主動探索、體驗和經歷來學習和成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