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雞蛋:遇上這群“強迫症”,我太南了……

如果雞蛋會說話,

Ta可能會發出這樣的靈魂呐喊:

你們人類真不好同候,

吃我也就算了,

還經常“花式作妖”……

有一個叫“達文西”的天天畫我——

有一個叫“愛迪生”的還要孵我——

其實這些都不算什麽,

因為時至今日,

有人要鑽我……

更過分的是,

他們的目標是—

鑽破我的蛋殼,

卻能不碰我的蛋膜!

真相在這裡

16年磨一劍!

從雞蛋殼到航天飛船

11月3日上午,

在航天科技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

進行了一場航天器的高技能比武。

這次比武的規則是:

每人兩個雞蛋,

用機床上的鑽頭在雞蛋上打一個孔,

要求雞蛋殼要打破,

但裡面的膜不能破,

雞蛋黃不能露出來。

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有限公司

特級技師王曙群最後一個登場,

機床上的鑽頭在他手下

就像繡花針一樣靈巧。

他不像在打孔,而像是在雕刻,

鑽頭像有靈魂一樣在

蛋殼上優美地畫著圓圈。

最終王曙群隻用了4分鐘就提前完成了打孔,

比規定時間提早了2分鐘。

雞蛋打孔練習

與航天器裝配工作有什麽關係呢?

王曙群介紹說,

因為航天產品上有很多孔,

要在裝配完成之後手工加工。

把雞蛋的外殼打掉,

但是裡面這層膜不破,

就是培養他們鑽孔的專注力

和手的協調性、平穩性。

雞蛋打孔

平時用雞蛋打孔練就的基本功,

到了航天器對接機構的裝配上,

就能派上大用場。

神舟飛船和天宮飛船

都要用到航天飛船對接機構,

在對接機構上,要打一百多個小孔,

而最小的孔只有0.9毫米直徑

都是裝配工手工打出來的,

必須一次成功,

不能有絲毫偏差。

對接機構上的小孔

航天器對接機構有一萬多個零組件。

航天產品一旦發射上天,

就絕無維修機會

如果有未曾發現的缺陷,

後果不堪設想。

對接機構就是王曙群班組

每天要面對的工作對象,

複雜程度和精密要求超乎想象。

就拿一個直徑2毫米、內徑1毫米、

中空的小腔檢漏管路來舉例,

它只有在密封的情況下,

宇航員才能夠在裡面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如果漏氣了會威脅到宇航員的生命。

王曙群回顧了和對接機構打交道的經歷:

第一次剛剛開始接觸對接機構的時候是1995年,而這個對接機構第一次完成交會對接任務是2011年11月3日凌晨。從我們第一次接觸到我們最後成功,我們花了整整16年時間。

16年默默堅守,終於等來綻放的時刻。

2011年11月3日凌晨,

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

載著由王曙群團隊調裝的對接機構,

經過地面引導、自動追蹤、

最終逼近、對接合攏四個步驟,

成功連成一個整體,

上演了完美的“太空之吻”

也被稱為中國人在太空的“穿針引線”

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

從天宮到天舟,

對接機構經歷了7次飛行試驗考核,

圓滿完成了13次交會對接任務。

像王曙群這樣的“強迫症”,

央企還有很多。

合格率100%!

他花了半輩子,隻做一件事

超級工程有很多幕後英雄,

其中有一位焊接高手——中鐵寶橋的王汝運。

王汝運是中鐵寶橋集團的焊接特級技師,

他的焊接試驗中心

又是中國中鐵設立的首批“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

中鐵寶橋的很多鋼結構焊接難題和新課題,

都會由他的團隊突破。

中國中鐵王汝運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

高空作業對汝運來說,

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

王汝運參加過雲南龍江特大橋的建造,

那裡的280米高度

讓人看著就會頭暈目眩。

當時的風很大也很危險,

王汝運兩腿發抖,

在上面作業一乾就是4個小時

雲南龍江特大橋

作為“王牌焊接”,

王汝運總是在關鍵時刻

出現在橋梁的關鍵位置,

因為即使焊縫內有一個小氣泡,

也可能危及橋梁整體安全。

在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建設中,

王汝運同樣被點名親自出馬。

在港珠澳大橋的生產中,

鉚座位置焊接尤為關鍵,

但是焊完以後產生了缺陷,

並且只有一次機會修理,

王汝運接過這個任務後,

經過細心琢磨,

把焊縫挖開細心地打磨、焊接,

確保焊縫一次焊完,

最後探傷合格率達到100%

王汝運進行焊接工作

從16歲初中畢業做學徒工,

王汝運34年堅守一線,

參與建造全國四、五十座橋梁,

被譽為橋梁行業的大國工匠,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王汝運師徒三代同場作業

一個初中畢業生煉成大國工匠,

王汝運透露了他的秘訣。

我的技巧就是用焊條、用鋼板堆出來的,我們每一次參加技能大賽,一天要燒7、8副板,管子也要燒十幾套。我集訓了三個月,鋼板摞起來有三層樓那麽高。

小新說

一個個騰空而起、飛向太空的航天器,一座座跨江越海、巍然聳立的大橋……沒有技藝精湛的大國工匠,就沒有一項項大國重器、超級工程。

為工程負責,為產品負責,為黨、國家和人民負責,這就是央企人“強迫症”的原因!

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發展轉入高質量發展的軌道,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人才。懂技術、會實乾的央企人,正如頂梁柱一般支撐著實體產業高質量地穩步前行。

這樣的“強迫症”,我喜歡!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