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ofo何處棲身 超1500萬名用戶等待解套

共享單車ofo又一次搬家,此次距離其搬離位於中關村的互聯網金融中心僅僅過去了3個月。

近日,有消息稱ofo已搬離位於北京朝陽區酒仙橋的共享辦公區,伴隨著搬家的是新一輪的裁員計劃,裁員規模達百人以上,《華夏時報》記者就此事多次致電ofo,電話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

12月11日,記者前往酒仙橋電子城wework共享辦公空間證實了ofo搬家傳聞。寒冬之中,ofo將再度尋找新的辦公地點,其背後則是超過千萬用戶的押金仍未退還。

從理想大廈到共享辦公區

居大不易成為ofo的真實寫照,如今的ofo甚至難尋一片安穩的辦公場所。今年9月份,ofo搬離了互聯網金融中心,或許是為躲避債權人與退押金的用戶,彼時的ofo並未公布新的辦公地點。

實際上,從互聯網金融中心搬離後,ofo進入了位於酒仙橋的wework共享辦公區,然而在此辦公不到三個月,ofo再度“流離失所”。

12月11日,《華夏時報》記者來到了wework共享辦公區,該辦公區位於電子城7號路12至19層,由於一層設置門禁,外來人員無法進入該共享辦公區探訪,對於ofo搬離一事,前台人員表示並不知情。午餐時間,一位下樓取外賣的該地員工向記者表示,“之前ofo在wework租了一層辦公區,但看起來都挺低調的,員工和辦公區域並沒有標識。”

隨後記者致電wework社區經理,該人士以“所服務區域調整”為由表示並不清楚ofo搬離一事。最終,電子城相關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證實,ofo確實已於近期搬離,“ofo不想影響電子城和wework就搬走了。”該人士說道。

據了解,位於電子城的wework一層能容納人數為180人左右,工位租金則為2500元至2700元/月。這也意味著,目前ofo員工數量已經不足200人。

自成立以來,ofo曾數度更換辦公地點,辦公地點的變化也反映著ofo的發展歷程,其中位於中關村的理想大廈則見證了ofo的盛極而衰。

2016年10月,ofo完成了1.3億美元的C輪融資,滴滴出行、小米科技、順位資本皆為其投資方。彼時共享經濟概念正盛,僅2016年一年ofo便完成4輪融資。發展走上快車道的ofo很快便搬進了互聯網金融中心,2017年初,公司又搬進了中關村的理想國際大廈。

ofo的高光時刻也在這一年。天眼查數據顯示,2017年ofo完成兩輪共超過11.5億美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阿里巴巴、滴滴出行、經緯中國等,其在理想國際的辦公區域也從1層擴充到了3層。

好景不長,2018年下半年ofo的融資步伐戛然而止,資金壓力開始顯現,甚至傳出了裁員消息。資金緊張之下,ofo辦公地點搬回了互聯網金融中心。2018年底,用戶擠兌押金使得ofo的資金鏈危機全面爆發,在互聯網金融中心堅守到今年9月後,ofo徹底搬離中關村,進入到共享辦公空間。現在,ofo將在寒冬中尋找下一個“居所”。

花式退押金惹爭議

“流離失所”只是ofo近況的縮影,其通過搬家和裁員所壓縮的運營成本,比起所欠供應商債務和用戶押金只是九牛一毛。ofo共享單車CEO戴威曾在一封內部信中表示,“公司背負著巨大的現金流壓力。退還用戶押金、支付供應商的欠款、維持公司的運營,1塊錢要掰成3塊錢花。”

實際上,因債務逾期,ofo運營主體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谘詢有限公司(下稱“東峽大通”)存在多條被執行人記錄。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東峽大通共有126條被執行人記錄,37條失信被執行人記錄。與此同時,戴威等ofo高管已被限制高消費,東峽大通也於去年年底被海澱區人民法院作出“限制消費令”。

供應商欠款無法償還,用戶押金退還更是遙遙無期。自2018年底用戶擠兌押金以來,ofo以多種方式退還押金,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背負著巨大資金壓力的小黃車因押金退還方式屢遭質疑。此前,為退還用戶押金,ofo采取過與p2p平台、購物平台合作等多種方式,但用戶並不買账。截至目前,仍有超過1500萬名用戶排隊等候退還押金。

近期,ofo推出“ofo返錢”活動退還押金,根據規則,用戶可將押金轉移到ofo返錢,通過跳轉到淘寶、京東等購物平台,通過購買商品提取“押金+額外獲得現金獎勵”。

實際山,以返利方式退還的押金並不容易拿出,多名用戶在黑貓消費服務平台對此種退還押金方式進行投訴。有用戶反映,同意ofo返錢活動後押金變為天天返錢中的現金,且不能提現,在平台消費近千元才能退還出199元的押金。

互聯網產業時評人張書樂對此表示,“用押金綁架消費的行為在ofo爆雷前後就有相似舉措,但如果僅僅是返利網模式,用戶未在商品品質、品類和價格上獲得差異化體驗,該模式就是空談。”

實際上,花式退押金的背後是ofo對巨額債務的焦慮,但對於仍在排隊退押金的用戶們而言,除了等並沒有其他辦法。

共享單車潮水退卻

即便押金退不出,不少用戶也表示可以繼續使用小黃車,但現實情況確是小黃車的運維狀況也每況愈下。今年9月份,ofo在北京上線了“有樁模式”,通過在車頭增加“P”型標識,將車輛改造為固定停車點,用戶在還車時需將車輛停放在帶“P”型標識的小黃車附近,如果未能在停車點還車,用戶需要繳納20元的車輛管理費。

有觀點認為,ofo此舉是將小黃車的運營壓力轉嫁給用戶,但即便如此,ofo仍未能借助有樁模式翻身。

《華夏時報》記者觀察到,ofo在北京推行有樁模式後,西城區廣安門外街道附近便設置了數十家停車點,然而進入11月以後,這些停車點卻越來越少。ofo運維人員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後台會根據用戶數據調整車輛投放區域,北京市車輛的投放、維護工作也都在正常進行當中。”

實際上不少用戶反映,街道上小黃車的蹤跡越來越少,即便找到小黃車也大多處於故障當中。根據QuestMobile的《2019中國移動互聯網半年大報告》顯示,阿里系哈囉單車全網月活規模達到6300萬,美團、摩拜單車為4898.7萬,而ofo僅為783.5萬,用戶規模遠遠落後。

共享單車的熱潮早已退卻,從“百車大戰”到如今阿里系的哈羅單車、滴滴旗下的青桔單車和美團單車三足鼎立的局面,行業回歸理性,共享單車也都回歸到謀求盈利的商業邏輯上來。

今年以來,共享單車集體漲價,單小時騎行價格大多提升了1到2元。有分析人士認為,共享單車企業集體漲價是行業趨於理性的標誌,就調價而言即便會失去部分價格敏感用戶,但對於行業精細化運作和企業自身盈利都有幫助,當前價格也在合理區間內。

即便共享單車品牌紛紛漲價,但仍未跳脫虧損的境地。在互聯網企業看來,共享單車更多是其引流的手段或是補全出行產業鏈的關鍵環節,真正依靠共享單車業務賺錢為時尚早。背靠互聯網大廠的共享單車品牌尚且如此,“流離失所”的ofo又怎能熬過寒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