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千億“偶像經濟”,新世代新玩法正催生“新市場”

蔣璟璟

近日,微博上一場明星粉絲的數據大戰引發廣泛關注,更是再次將“追星現象”推向了台前。數據顯示,中國的追星族超過5億人,其中36%的人表示願意每月為偶像花費100-500元,年市場規模高達900億。比如說,演唱會上的燈牌大戰就是一筆大開支,不僅比大更要比多。除此之外,還有徽章、扇子、毛巾等等,這些粉絲自製的應援物,就是一樁樁上百萬的生意。(央視)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每代人也都有自己的追星方式。80、90後追星,有對著海報瘋狂熱吻的,有對著演唱會場館虔誠祈福倆小時的;還有手抄200頁歌詞、在QQ空間留下誓死不變心的殺馬特金句的……與之相較,更年輕的世代追星,往往是線上結成社群瘋狂打榜、線下時刻“接機”捧場。此前,就有粉絲為追星擾亂機場秩序導致班機延誤的事情,引起軒然大波。

追星,除了是文化景觀,更是一個經濟現象。5億人追星,追出一個1000億元的大市場!過去是明星“代言”,而今更有著明星“帶來流量”。值得注意的是,上代明星更多還屬於是娛樂工業的“一員”,對於唱片公司、經紀公司的隸屬性極強。與之相較,現如今許多“流量明星”具備了更多的獨立性,其與“流量平台”高度捆綁、各取所需,所謂粉絲變現也更加直接和粗暴。比如說,通過直播、網店“帶貨”、以“後援會”為媒介接受“供養”,這些大大拓展了“偶像經濟”的邊界和規則。

中老年人很納悶,一個沒有任何單曲、任何影視作品的明星,怎麽就成了爆紅小生了呢?之於此,還是要回到娛樂消費市場的審美變遷以及造星產業的“新玩法”去理解。要知道,現在許多所謂“流量明星”,本質上就是“愛豆”,其區別於傳統明星的關鍵一點在於,饒過了“藝”這個媒介,靠著自我本身就俘獲了粉絲。所以,從“捧藝人”到“追愛豆”,這完全就是兩回事。儘管都是偶像,儘管同屬追星,但其內涵早就天差地別。兩個世代的選擇,對應著兩種迥異的市場形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