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有吳三桂投降 李自成能阻擋清軍入關嗎?

多少年來,很多人都將滿清輕易撮取大明遺產的原因,認定為是吳三桂的重要助力。並因此得出結論,只有吳三桂沒有主動讓出山海關,清軍就無法輕易控制淮河以北。只是這樣的結論,不僅過高估計的李自成集團的實力,也對吳三桂的關寧軍太過吹捧。

吳三桂的選擇 恰恰說明他當時對自己的處境有非常深刻的把握

實際上,就算沒有吳三桂在山海關同李自成的消耗,闖軍也基本上沒可能是清軍的對手。因為他們的來源、構成和比例,都比清軍要弱了1-2個等級。清軍則已經在幾十年同明軍的戰爭中,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前明軍隊也同樣在與清軍的較量中,被證明自己是如何的不堪大用。

李自成在失業後還當過一段時間的邊軍士兵

作為一個被開除的郵差,李自成並不是在失業後就立刻投身謀反事業。由於失業造成的斷供,他不得不與債主發生衝突,並失手殺死了對方。好在當時的法律環境與當代的大有不同。李自成跑路後,選擇加入了同樣由苦出身組成的軍隊。根據就近原則,他時間不長的軍旅生涯全是在大明朝的西北邊軍中渡過的。

所以,日後李自成的義軍核心力量與最有戰鬥力的部分,其實就來自這些明朝的邊境駐軍。由於朝廷的軍餉幾乎全部用在了遼東,他們的生存處境非常堪憂。不願意坐以待斃的人,終於忍不住起兵謀反。李自成就是混跡其中的一員。後來在山海關被重創和嚴重削弱的闖軍主力,同樣由這些人組成。

長期得不到充足財政支持的西北邊軍 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雖然李自成的闖軍在壯大過程中還收納了很多人馬,但除了來自陝西本地的西軍士兵外,大部分人都只是一個添頭。

其中就有大大小小的土匪盜賊和其他混不下去的農民軍集團。他們恰恰是最沒有軍事素養和戰鬥水準的人,在戰爭中的作用也幾乎就和炮灰沒有多大區別。而且因為自己的出生與不良習氣問題,在沿途造成的破壞很大。對於後來追求建立合法王朝統治的李自成而言,這些人馬已經形同負資產。

除了陝西本地部隊外 其他投誠的明軍大都不太可靠

另一些加盟者則是投靠而來的明朝官軍。這些人的軍事水準和戰鬥素質也是高低不齊。但無一例外的是將投靠李自成視為自保手段或權宜之計。他們在明朝朝廷麾下,已經失去了任何戰鬥欲望。在加入闖軍的陣營後,也對搶劫更感興趣。李自成的統治班子,並沒有完整的建立起來。也很難給這些人分配現實利益,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也讓不少前明軍隊在後來又迅速投向清朝一邊,並對農民軍大開殺戒。

滿洲的八旗制度 大體上以能力做標準甚於血統

相比李自成集團的內部渙散,滿清在入關前就已經完成了一整套嚴密的結構性建設。這不僅確保他們擁有當時東亞地區最好、最全面的武裝力量,還充分調動了內部成員的積極性,並對觀望者和敵對者都很大的吸引力。這些優勢在才能出色的多爾袞手裡,又發揮的特別明顯。

滿清的軍事和政治核心部門,就是通常所說的八旗。但八旗就不是一個隻準滿人進入的血緣權力體系,而是對所有為滿清集團服務的人敞開大門。只要有突出的貢獻或傑出的能力,或者根本上是具備了相當大的籠絡必要,就可以被吸納入八旗。所以,很多蒙古王爺就被清廷升格到八旗中去。一些掌握明朝精銳軍事力量和先進軍事技術的將領,也會成功進入八旗隊伍。

八旗中不僅包括了原先的女真和滿人 也有不少漢人與蒙古人

這就意味著他們能夠在滿清的治下,成為擁有一定特權的階層。這對於受夠了明朝刻薄寡恩和闖軍渾渾噩噩境遇的人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所以,在入關之前的滿洲,清軍就已經擁有了當時東亞地區最好的重步兵、騎兵和炮兵。重步兵是滿洲人的光榮老傳統,不僅步戰厲害而且還善於用強弓射擊。騎兵則多由蒙古人和蒙古化的海西女真提供,在品質和數量上完全壓過闖軍手裡的那點前官軍部隊。炮兵更是由西洋教官帶出來的嫡傳,在東亞大陸具有無與倫比的技術優勢。

清軍的騎兵 步兵和武器 都是當時東亞地區最好的

至於李自成拿來對抗清軍的部隊呢?空有龐大的數量,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只會起哄和能力低下的炮灰添頭。除了壯聲勢與消耗補給品外,很難有其他作用。李自成自己的精銳,也就是數萬來自陝西的前明西軍士兵。他們倒是有能力與清軍相持,但也迫於經驗、技術和整體實力上的差距,很難獲勝。因為除了日常應付一些小規模的蒙古騎兵騷擾外,他們根本沒有任何大規模作戰經驗。至於那些半路加入的前明軍隊,則基本上只能用來執行次要任務。

李自成的核心班子 一直沒有建立對廣大佔領區的有效管理

當然,有不少人會捕風捉影的渲染關寧軍的戰鬥力,將吳三桂的位置不斷拔高。但關寧軍早就在一些列遼東的戰鬥中,落於下風。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就在明軍首次大規模潰敗的薩爾滸之戰中逃出生天。吳三桂本人也在明軍同滿清最後一次大規模衝突的松錦之戰中,僥幸突圍。整個關寧軍都只有依托個別堅固城池防禦的實力,而沒有多少野戰克敵的把握。讓這樣一支軍隊投入整體水準不高的闖王一邊,又能發揮多大作用呢?

吳三桂與其父親都數次在清軍刀下死裡逃學生

所以,就算沒有吳三桂的消耗,李自成一樣不是多爾袞的對手。這其中也包含了李自成自己軍事指揮能力低下的因素。他的出生決定了自己缺乏指揮大規模部隊的作戰經驗。多爾袞則自小在軍事貴族文化熏陶下成長,又多次經歷了實戰考驗。他的部將與幕僚,也完全勝過李自成的烏合之眾。

多爾袞的個人水準 遠在崇禎、李自成和吳三桂之上

吳三桂的投降,只是給清軍入關製造了濃墨重彩的戲劇化效果。對於當時的天下大勢而言,並無一錘定音的決定性實力。這樣的實力對比,在他數十年後掀起的反清叛亂中又真切的重演了一遍。在這兩次標誌性的大事件之間,他與關寧軍的勇武之名,就全靠前明同僚們幫著刷分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