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朱元璋生在鳳陽,為何鳳陽花鼓對他的評價不好

鳳陽花鼓中有“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可以想見,鳳陽花鼓對朱元璋當皇帝並沒有什麽自豪。其實這句詞古已有之,詞、調會有變化而已。具體出現在何時已經沒有辦法考證了。但可以確定的是:“鳳陽花鼓“的大膽”從私下到公開是明末清初時期。一方面是清軍有意為之,作為清軍攻佔南明地方的一種“武器”。隨著,遍布全國的乞討者,這種傳唱一直延續到三四十年前。一方面,就要探尋為什麽會有這種思想。

朱元璋形象一

(1)對朱元璋評價不好首先緣於:強製遷徙

面對民生凋敝、農業荒蕪、流民遍地的危險情況。朱元璋深知:你搞不好肚子問題,就會不斷地出現“朱元璋”。因此,必須要盡快有吃的。最快的方式就是遷徙有錢人,把土地留給無錢耕種的人。因此,某種程度上是對“有錢人”的一種掠奪。

朱元璋下令:江南五地遷徙到鳳陽,再加上各種在反元、滅其他農民起義過程中的戰俘或因犯法而被降落為賤民的人也被部分遷徙到鳳陽做苦力,在這些人之間就逐漸形成鳳陽花鼓。它就變成江南巨富們反對朱元璋統治的一種隱形方式。

但問題是,他們畢竟是少數人。你以鳳陽花鼓作為強調朱元璋對農民們不好,很顯然無法得出正確的觀點。當然,少數人其人數也不少,作為後人我們應該給與一定同情。

朱元璋形象二

(2)全國性農業耕種大布局,大遷徙必然導致背井離鄉的思鄉苦,甚至巨大利益損害。但是,這卻讓整個農民階層有了耕種,保住了生存問題。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要求荒蕪的土地不管是誰家的都可以盡快耕種,免徭役三年。如果田主回來了麽政府就在以前的田地附近再分配給原田地數量的荒田讓其重新耕種。

洪武三年(1370年),又命令天下不適於耕種且人口眾多的地區,將該地區的有錢人遷往適於耕種的地方。蘇州、松江(上海)、杭州、嘉興、湖州等人14萬遷到了鳳陽,到那裡開荒、種地。離開五地後,他們的土地再分配給其他需要的人。

總之,明初有一個全國範圍內的民眾遷徙,北方最著名的就是山西大槐樹。南方就是江南。同時,在這一背景下,不適於耕種的沿海地區則是對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海上生活)的“消滅”。

朱元璋形象三

(3)朱元璋好心辦壞事兒,將“海上生活”變為“農業生活”

朱元璋確實對“多樣化生活方式”帶去了傷害,例如遷徙沿海居民內遷。這也是“農業大布局”的原因。還有諸如限制農民的移動,這是為了抑製流民、適於管理;民戶、灶戶、軍戶等區分,也是根據歷史延續特別是元朝統治的繼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論者需要考慮當時的時代,你總不能讓朱元璋用互聯網管理老百姓吧。

建議各位看看他的話,從中我們可以有一定的原諒他。

明太祖實錄·卷145:糧餉歲輸海上,每聞一夫有航海之行,家人懷訣別之意,然事非獲已,憂在朕心……近聞有溺死者,朕終夕不寐,爾等其議屯田之法,以圖長久之利。

朱元璋出身於農民,他以他的經驗認為:農民雖然辛苦但是比較安全。面對茫茫大海,對於長期生長在土地上的人說則是極大地不確定性。因此,朱元璋認為:老百姓就該好好地活著、生活。但是他忘記了,你長期在土地上生活習慣了,但在海邊上的人長期在海邊兒,與你是不同地域的人。

但不論怎麽說,朱元璋做得確實絕對化了,但這點情有可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