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諸葛亮屢次北伐的真實動機是什麽?答案相當霸氣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4月24日,蜀漢皇帝劉備病逝於白帝城,時年62歲。臨終前,劉備向丞相諸葛亮托孤,諸葛亮顧不上悲傷,立即上言在成都的太子劉禪,除報告先帝已不在人世的消息外,還匯報了先帝臨終前親自做出的喪事安排。

諸葛亮說,先帝生前專門交代,凡事要以國事為重,“事惟大宗,動容損益”,所以喪事一律從簡,先帝專門叮囑“百僚發哀,滿三日除服”,喪期不能超過3天,各郡國的太守、國相、都尉以及縣令長,也照此執行。

在諸葛亮盡心安排下,後主劉禪很快順利繼位。此時的益州正處在於動蕩不安中,先是夷陵大敗,接著發生了黃元叛亂事件,一度攻擊到離成都僅百餘裡的地方,人心擾攘,謠言紛紛,現在先帝又駕崩了,更加令人不安。

內部危機四伏,外部也不平靜。對劉備的駕崩,曹魏和孫吳也都在密切關注著。《三國志》記載,孫權手下聽說劉備死了,紛紛勸孫權稱帝,但“權不許”。《江表傳》解釋了孫權不願稱帝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漢室湮沒,自己不能前去相救,又怎能忍心與之相爭?

不久前曹丕三路大軍伐吳,在孫權、陸遜指揮下吳軍抵擋住了曹軍的進攻,曹丕目的沒有達到。連克蜀漢和曹魏,孫權的威望一步步升高,所以孫吳的群臣不願意放棄,他們弄出許多所謂天命符瑞,再次勸孫權稱帝。

孫權仍然沒有答應,不過對眾人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過去因為劉備稱雄於西邊,所以我命陸遜率兵防備他。而北邊的曹魏有可能幫助我,我擔心其挾天子以令天下,如果不接受封拜,就會促使他們對我下手,到時候西邊、北邊的敵人一齊來,兩處受敵,所以我努力克制,接受封王。我俯首稱臣的本意,諸君可能還不理解,所以今天向你們來解釋解釋。”孫權這番話的意思是,登基稱帝是好事,但火候還沒到。

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不會把名義和形式看得太重,做一件事更要著眼於利弊得失,不劃算的事即使再風光也不要去做,在這方面曹操給大家做出過表率,其次就是孫權了。孫權表面稱臣於曹魏,但他太明白不過了,跟曹魏翻臉動手是遲早的事,因為曹丕提出的有些條件他能答應,有些條件他答應不了,一旦談不攏,只有動手。所以,對蜀漢那邊也得保持靈活,孫權派人去成都,名義上是吊喪,其實是觀察那邊的情況。

劉備的死在曹魏那邊也引起很大反響。《三國志》記載,劉備的死訊傳到洛陽,群臣都來向曹丕致賀,曹丕則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契機,比蜀漢更厲害的孫吳都已俯首稱臣了,蜀漢那邊不僅沒有劉備,關羽、張飛、馬超等人也都不在人世,勸說諸葛亮效仿孫吳稱臣,也不是沒可能。

於是,曹丕發起了一輪輿論攻勢。《魏略》記載,之前曹魏的司空王朗就寫信給許靖,讓他勸諸葛亮等人去掉不該有的帝號,“事受命之大魏”。陳壽所編的《諸葛亮集》中保存一些材料,說後主登基後諸葛亮密集地收到了曹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仆射諸葛璋等一批人的書信,這些信的內容只有一個:“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

曹丕讓這幾個人給諸葛亮寫信是有講究的,華歆、王朗不僅是曹魏的重臣,而且是天下名士,很有影響力;陳群是曹魏的實權派,他曾經在徐州做過劉備的下屬,也算是與蜀漢有舊誼;許芝是太史令,既然拿天命說事,自然少不了他;諸葛璋的職務不高,也讓他出面給諸葛寫信,推測起來,他很可能是諸葛亮的本家。

這些信擺在諸葛亮的案頭,讓諸葛亮陷入沉思。諸葛亮可以置之不理,但又覺得這正是一次向外界特別是曹魏表明立場的機會,這個立場既是他自己的,也代表了蜀漢。諸葛亮沒有給他們一一回信,而是在深思熟慮之後寫了一篇文章,作為對他們的回答。這篇文章的題目叫《正議》,收錄在《諸葛亮集》中,文中寫道:

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魏不審鑒,今次之矣;免身為幸,戒在子孫。

當年西楚霸王項羽不用仁德對待百姓,即使他的力量很強大,有帝王的威勢,最終還是身敗名裂,成為千古遺恨。如今魏國不汲取項羽滅亡的教訓反而效仿,即使曹操不死,他的後代子孫也必然滅亡。

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之功,亦將逼於元禍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強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

那些寫信勸降於我的人,他們也都有一大把年紀了,卻順從賊子之意,就像當年陳崇、孫竦稱讚王莽篡漢一樣,討好盜賊,卻還是被盜賊逼迫而死。光武帝創業時隻帶領幾千人就在昆陽郊外一舉擊潰敵軍40萬。

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

足見,用正道討伐淫邪,勝敗不在人數。曹操一向詭詐,糾集10萬人馬來戰先帝,妄圖救張郃於陽平,卻隻落得狼狽逃竄,不但辱沒了精銳之師,還丟掉了漢中,此時他才知道,國家是不能隨便竊取的,沒等他退軍回到家,就已染病身亡。

子桓淫逸,繼之以篡。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

曹丕驕奢淫逸,篡奪帝位。即便你們幾個像張儀、蘇秦那麽能詭辯,說得天花亂墜、滔滔不絕,也不可能詆毀堯、舜,白白浪費筆墨而已。正人君子絕不會這麽做。又軍誡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昔軒轅氏整卒數萬,製四方,定海內,況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可得乾擬者哉!另外,《軍誡》說:“如果一萬名士卒,抱著必死的決心,那就可以天下無敵了。”昔日軒轅皇帝率領隻幾萬士卒,就能擊敗四位帝王,平定天下。何況我們有幾十萬兵馬,是在替天行道,討伐有罪的人,誰能夠與我們匹敵呢!

這篇《正議》寫得義正辭嚴,不僅有力度,而且不空洞,文字不多,卻深沉有力,從文風來看,也是諸葛亮親自執筆的一篇文章,是足以與《隆中對》《出師表》相媲美的出色政論文。

諸葛亮在這篇文章中先把曹操比作項羽,把華歆、王朗諸人比作幫助王莽篡漢的陳崇、張竦,都直接切中了要害,因為曹魏篡漢本本就是個有爭議的話題,自己的事還沒有整明白,就來勸別人,這是對勸降者的有力反擊。接著,諸葛亮舉光武帝劉秀的事例說明,討伐邪惡,維護正義,不在兵力多寡,蜀漢雖然不夠強大,但比起昔日的光武帝還是綽綽有余,當年的漢中之戰就是最好的例證。

諸葛亮寫這篇文章,既是對曹魏那些勸降者的一個公開回復,也是統一內部思想的一個重要舉措,面對朝野上下的動蕩不安,諸葛亮希望用這篇文章鼓舞大家計程車氣,向外鄭重表明蜀漢絕不可能投降,先主所制定和追求的興複漢室、統一天下的目標不會放棄,只要上下團結一心,一定能取得勝利。

同時,這篇文章也是解讀諸葛亮隨後展開北伐動機和思想的一把鑰匙。對於諸葛亮北伐,歷來有許多議論,尤其在北伐動機方面議論頗多,有人懷疑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是出於保住自身權力的需要,是想借北伐拖延向後主還政的時間。

這樣的看法其實沒有道理,它不符合諸葛亮一貫的政治追求和道德操守,也不符合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那麽,諸葛亮為什麽還要堅定地北伐呢?從這篇《正議》透露的思想看,諸葛亮其實根本不存在“明知不可為”的想法,因為他堅定地認為北伐是可以取得成功的,因為決定戰爭勝敗的根本因素是人心向背而非人馬數量。

堅信北伐會成功,同時為了完成先帝的遺願、實現“漢室可興”的目標,所以諸葛亮才堅定地五伐中原,這是諸葛亮北伐動機。諸葛亮北伐未能取得成功,最終病逝於北伐前線,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因為這樣的結果就否定諸葛亮北伐是為統一國家、結束分裂而做出的努力,是具有進步意義的,更不能因此臆測諸葛亮北伐的動機。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南門太守”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