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養娃路上誰沒崩潰過?

任你怎麽說,他都不肯吃一口蔬菜

大熱天的,非要穿毛衣上幼兒園

你剛收拾好的玩具,轉身他就扔得滿地

熊孩子們仿佛是上輩子的仇人,總能製造各種事端激怒你。

明明上一秒還陽光燦爛母慈子孝,下一秒可能就電閃雷鳴雞飛狗跳。

什麽「愛與自由」「溫柔堅定」,早在你心中被炸得四分五裂,各種咆哮不受控制地噴薄而出。

生娃前,立志要當一個好媽媽,和娃要當彼此的天使,現在天天河東獅吼,我們這是怎麽了?

我是一個媽媽

也是一個有脾氣的正常人

人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養娃路上誰沒崩潰過?

即使你在心裡默念了一百遍「親生的」,當面對那個陷入了情緒黑洞的孩子,你還是會怒火攻心,一頓劈頭蓋臉的怒吼!

媽媽們不是聖母瑪利亞,更不是忍者龜。

與其讓自己陷入「發脾氣——自責——又發脾氣」的無限循環中,不如放鬆下來,坦然面對:

我是一個真實的人,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

真實的人,有情緒,有脾氣,也會有負能量滿格的消極時刻。

完美的媽媽,不一定是那個永遠不吼不叫的媽媽,但她一定有健康的情緒流動,有包容孩子錯誤行為的心。

可謂是:吼娃有道,才能吼出效果。

吼娃這事,雖然不能避免,但深究起來,也還是要分水準高低的。

比起一吼就血壓升高,親子關係緊張的吼法,吼出水準,吼出風采的才稱得上優秀。

科學吼娃第一式——吼叫要分門別類

科學吼娃不是一生氣就怒吼,它也是分場合、分類型、分級別的。

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分清吼叫的「觸發器」在哪裡,才能一招製敵,百發百中。

1. 警告性吼叫

當遇到娃在危險邊緣試探時,不要遲疑,路見不平一聲吼啊,該出手時就出手——停!!!

立刻吼,大聲吼。

安全問題上,我們不能從容,因為這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規則和底線。

但這種高分貝的即興即吼,不能頻繁使用,不然孩子產生了聽覺免疫,下次危險真的來臨時,當成耳邊風,事兒就大了。

你可以按照危險級別給自己制定從 1~10 的吼叫音量標準。

比如,如果看到孩子跑到了汽車面前評分是 10,那麽他撿樹葉放嘴巴裡時就不要用這個標準了!

2. 服從性吼叫

不管你怎麽說,娃就是沒反應,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

該吃飯啦!

洗澡啦!

睡覺啦!

這些提醒,最開始都是和風細雨的,重複了無數遍之後,最終都會變成忍無可忍的河東獅吼。

這種吼叫的根源,其實不在於孩子磨蹭,而在於他已經習慣了你的催促。

精得跟猴兒似的娃,會根據父母音量的分貝,來衡量此事的緊迫性。

正所謂,一聲等,二聲應,三聲起身,四聲跑。

每個磨蹭的孩子背後,必定都有一個嘮叨的老母親。

3. 崩潰式吼叫

上完一天班,一波工作加家務的勞作後,還要面對熊孩子拆房子式的搗亂,老母親簡直是沾火就著,分分鐘開啟崩潰式吼叫。

生活讓我們暴跳如雷,我們卻轉身遷怒於孩子,這種吼法要不得!

導致這種吼叫的原因如同冰山,有時孩子的行為只是導火索,向內探求,會發現更深層的原因是自己的感受。

觀察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關照自己的情緒,然後追蹤到行為的根源,是減少吼叫的關鍵過程。

必要時,甚至可以列個清單,看看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熱鍵」會瞬間觸動我們體內的定時炸彈,在踩雷前及時避開。

改變憤怒醞釀的土壤,才能避免憤怒的發芽。

科學吼娃第二式——吼要有原則

很多家長吼孩子,翻來覆去就這幾句話:

早跟你說了你不聽!

你每次都是這樣!你就是讓人操心!

你聽話一點,懂事一點,乖一點!好不好!

沒啥新意的車輪戰術,只能讓孩子左耳進右耳出。

最近,有一個「小女孩訓父」的視頻火遍網絡。

視頻中的小女孩遭到家長批評後,反將一軍,「語重心長」地教育爸爸,有理有據,先是用動畫片上的例子來說明該如何批評孩子:

接著再用現實中的實例來說明:打孩子、罵孩子,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笨。

直言父母訓娃應該有文化:

你都已經讀過書了,讀過小學初高中大學了,我才剛上小學!

你還不會用好的句子、名句、用古詩詞來罵人嗎?

為什麽總是用那些粗話啊,什麽什麽的來罵人呢?

你還說我背的古詩少,我都可以用古詩來說服別人。

你呢?只會嗷嗷喊。

小女孩從頭到尾,條理清晰、有理有據,網友們直言:家長被訓得明明白白!

瞧,連娃都懂得,吼娃不是誰的音量大誰就贏,吼的姿勢不對,用詞不精準,方法沒效果,還不如不吼。

那究竟該用什麽樣的姿勢去吼娃,才能讓娃真的心服口服呢?

1. 對事不對人,不貼標簽

心理學家海姆 · 吉諾特說——孩子依靠父母來告訴他們自己是什麽樣的人,能成為什麽樣的人。

我們生氣時,常常會口不擇言地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簽,「自私」「膽小」「搗蛋」……

當我們怒火的平息時,這些標簽並不會消失,而會像一道傷痕一樣,牢牢地刻在了孩子心裡,讓他對自己的認知停留在這些負面印象上。

所以,釋放憤怒的方式是針對事件,如實描述孩子的行為、後果以及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是問題所在,而不是他自己本身。

2. 不記仇,不較勁,不翻舊账

當孩子生病了,媽媽卻還在訓斥:

讓你穿外套你不要,讓你別玩冷水你不聽,現在著涼發燒了吧。

每次都是說不聽,活該受罪!

這種話在孩子耳中頗有「幸災樂禍」的味道,他只會看到責備和訓斥,卻無法感受到發火背後的愛。

沒有人喜歡被揭短 ,「翻舊账」只能讓矛盾激化,使彼此忽略眼前的問題,鑽進牛角尖裡進行無益的博弈。

所以,一碼歸一碼,過去了就不再提,只針對當下的問題進行談話。

3. 分清場合,保護孩子的面子

有時孩子不一定是真的有意和你對著乾,只是自尊心作怪,尤其在人多的場合,被當眾訓斥,覺得面子上掛不住,所以才會變本加厲地和你對著乾。

當事態即將失控前,我們可以帶孩子離開現場,或者換一個安靜的空間,面對面的進行單獨談話。

既能保護孩子的面子,也能避免自己因為在眾目睽睽下難堪而做出更偏激的舉動。

科學吼娃第三式——吼娃要有策略

吼娃的目的不是發泄,而是指導孩子。

所以,有效地教會孩子正視問題、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1. 表達憤怒

描述感受:

我很生氣。

我覺得現場一團糟。

講述事實:

因為你剛才推倒了弟弟。

你把沐浴露倒了一地。

提出辦法:

這會讓弟弟受到驚嚇,我希望你能扶他起來,並且不再做同樣的動作。

這樣容易摔倒,我希望你可以跟我一起收拾。

溝通的時候,多用「我」開頭,少用「你」指責。

這裡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總結:

我的感受是 A,因為你做了 B,所以,請你做 C。

它能幫助你識別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需求,也能幫你理解孩子的處境。

2. 正向引導

有時孩子「不聽話」,只是因為他真的沒聽懂你說的話。

你最好聽話點。

你必須遵守規矩。

你可不可以別鬧了。

這些不明確的寬泛指示,都是無效提醒。

指導孩子時,需要給出明確的、孩子能理解的指示,比如:

我現在有點累,想要躺一會,你可以自己在客廳玩玩具或者看繪本。

我希望待會你能把拿出來的玩具放回箱子裡。

圖書館是大家看書的地方,我們需要降低音量。

一次隻給一個指令,確保你的孩子能理解你所說的話,知道該如何做,或者給孩子做出一個正確的示範。

3. 事後解釋

當父母大吼大叫時,最讓孩子害怕的是什麽?

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所以,當怒氣過去事情翻篇後,別忘了和孩子修複關係。

真誠地向孩子解釋——媽媽情緒不好,沒有控制住。

給他一個擁抱——雖然剛才批評了你,但媽媽還是一樣的愛你。

複盤事件,理性分析——我剛才擔心遲到,所以忍不住發脾氣,我們明天提前十分鐘起床,爭取更多的時間吃早餐吧。

及時解釋,能將吼叫的傷害降到最低,還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問題。

吼孩子從來不是目的,當我們實在沒有忍住情緒吼了孩子時,也該注意方法和策略。

說了這麽多,相信你一定掌握了跟娃的溝通之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