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偶然是明天必然,"流浪地球"啟示錄

Nikodelar

大年初一,中國本土的科幻電影也終於迎來了春天,郭凡導演的《流浪地球》讓賀歲檔的觀影人群不再“流浪”,而是紛紛鑽進電影院。截止到2月20日,《流浪地球》上映16天,已在全球狂攬41億票房,20日當天仍有6300萬的實時票房,成績直逼《戰狼2》,成為新一代現象級電影。

作為一部改編自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老師同名著作,且完全由中國團隊自主拍攝製作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稱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國貨”,網絡上對於它的觀影評級也褒貶不一。有人認為製片方過度消費愛國情懷,更有甚者認為吳京的加入是電影的一大敗筆:“看到有吳京就知道是太空戰狼了”。2月10日前後,豆瓣上甚至出現了一場關於《流浪地球》被惡意刷差評的抗議活動。這樣的票房黑馬,是哪些因素在促成,又是哪些力量在推動它前進?《流浪》成功背後的故事,其實更值得我們深究。

黑馬不“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許多人看到的只是《流浪》的成功,然而黑馬都不是一日練就的。

早在2012年,中影股份便拿到了劉慈欣原著的版權,2014年電影《流浪》提上拍攝日程,2015年郭帆導演敲定指導,2017年開機預算8000萬,同年宋歌的北京文化加入注資3000萬,後又由北京文化引線吳京作為客串大咖加入,隨後吳京本人追投6000萬,整個電影耗資2億餘人民幣,吳京本人更爆料自己片酬被“騙”去做特效了,耗時耗資如此之多可見劇組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和窘境才熬到2019年春節。

當然這還只是大型科幻電影的“標準製作流程”,像《阿凡達》這樣的現象級科幻電影也曾經歷過多年的醞釀和跳票。但《流浪》劇組在電影理念製作上的創新和堅持更為可貴,導演郭帆深知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程度遠不及好萊塢,所以“土法制炮”,本人花大量精力攝製demo(樣稿)鏡頭,大大減少了實際拍攝時的難度。但即便如此,全片8000余個視效鏡頭的製作和剪輯工作堪稱恐怖,導演直言“沒法睡覺,因為物理時間不允許”,一個鏡頭改了251次,每次3分鐘,也要12個小時的工作量,即使是最後刪選下來的4000個視效鏡頭,也超過許多其他類型電影鏡頭數總和。幾乎沒有任何科幻電影拍攝經驗的中國劇組,自然而然要在設置過程中經理許多的延期,補拍,消耗的人力物力超越平凡人的想象。堅持至今,才配得上黑馬的名號。

硬核科幻貴在“硬” ,講故事怕認“真”

“中國首部硬科幻電影”的硬,硬在邏輯。硬科幻電影的概念就是讓你相信它是真的,而且就發生在你身邊或者不遠的將來。漫威經典系列電影《星際異攻隊》也是科幻電影,但是在NoWhere(泰坦頭骨)星球上居住生活的人們居然不需要氧氣面罩,也不會被太空低溫影響,這是明顯的不合邏輯,但是觀眾依然能接受,因為它不是一部“硬”科幻,科幻只是它合家歡喜劇裡的一種元素。而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執導的《星際穿越》就是實打實的硬科幻,沙漠化的城市、枯死的莊家、讓你相信這就是幾十年後地球的未來。而靜謐的外太空,球形的蟲洞,數千台計算機共同打造的黑洞,巨大引力下的孿生子佯謬,讓你體會到自然地恐怖和人類的無知與渺小。

眾所周知,中國電影一向為人詬病的恰恰就是邏輯性的缺失,許多導演非常容易陷入“憑感覺”的怪圈,最後拍攝出來的故事總有一種讓人如鯁在喉的感覺。當年鴻篇巨製的《無極》,人跑超越時間的界限居然皮膚表面連燒傷都沒有,畫面精美致敬經典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叛軍竟然穿著黃金這麽質軟的金屬製成的戰甲帶著專克馬匹和短劍的關刀去攻城,這樣的正劇都犯了這個邏輯不足的老毛病,給觀眾的感覺就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禁不起推敲。

《流浪地球》做到了。

《流浪》不僅在劇本上受益於“中國科幻寶庫”的雨果獎獲得者劉慈欣的深厚功力,而且整個劇組對待電影製作的態度是挺直它“硬”科幻腰板的重要原因。禁得起無數科學界巨擘推敲最終獲得雨果獎的《三體》的作者大劉,為這個電影提供了科幻核心“星球發動機”。郭帆為了這個發動機,請美術指導郜昂介帶頭做了幾十版設計圖,還一一否決了,為的就是能夠做出最符合力學原理的模型。整個電影科技感十足的設定包括運輸車,裝甲坦克,地下居住區等等概念的設計圖多達3000張,連劉慈欣自己都無法想象的畫面被美術部一一還原了出來。

如果說大劉讓這部電影更硬,那郭帆就是讓它更真。《流浪》的細節設定多如牛毛,短短開篇的5分鐘新聞播報的副標題裡,就把許多電影中後期所出現的情節一一映射了:“汽車方向球技術讓更大年齡駕駛員成為可能”解釋了為什麽吳孟達的角色可以出任高駕駛員;“生物學家指出蚯蚓將成為未來的蛋白質來源”吳孟達後來去探監想用陳年蚯蚓乾賄賂典獄長;“南半球居民移居北半球”地球停轉後海洋國家遭受滅頂之災,必需移居北半球大陸才能生存,所以車上赤道以南沒有地下城;“柏林五號地下城發生岩漿滲入,未成年人已經全部撤離”說明未來世界優先保護未成年人,解釋了李光潔切斷繩子的原因。除去這些,電影中地下城的生態,防護服上的標誌,編號,劉啟偽造的編號和Moss(摩斯)上顯示的不同,青年們便於行動的背包,各種宣傳標語等,都足以看出劇組對電影藝術的虔誠。郭帆為了要“氧氣面罩上面UI界面的反光”,要求面板全部實景拍攝,劇組特地成立了UI部門,研發每一個面板上的UI界面。這樣較真的電影,才能讓人信以為真。

影片的劇情邏輯也沒有讓人失望,幾乎所有故事線都做了閉合回路。前因,後果,給安排的明明白白,煽情點也十分自然。最令觀眾動容的無非是吳京決定犧牲自己拯救地球的未來時,所說的那一番話。這一段劇情正是這個電影邏輯線的點睛之筆。其實看到最後大多數觀眾都會有疑問,一群東拉西湊的中國人,憑什麽能有拯救地球的能力?Moss告訴你們了,確實沒有。引爆木星表面氫氣的做法數個小時前以色列科學家早就提出過了,結論是成功概率為零,所以才選擇讓領航員號先走,帶著人類的精英和地球的遺產尋找新家園,就好比《星際穿越》裡的Plan B。那麽多科學家能避不過幾個中國毛頭小子?當然不會,所以最後火也不夠高,但是吳京就好比Cooper,為了自己的家園,為了孩子,他願意犧牲自己去執行Plan A,只不過這次吳京把Plan B也一起犧牲了,這才讓地球有了一絲希望。Moss是絕對理性的,因為即使地球得救了,仍有3分之一的大氣被吸走,現有的飛行器都沒用了,而且呼吸都成問題,但是吳京是感性的,他相信的是人,作為一個宇航員,他理應無數次見證人類將不可能化為可能,這些人類所創造的Moss理解不了的。

今天的“偶然”是明日的“必然”

有人說吳京真厲害,中國內地票房前二都收入囊中,很多人覺得他是豪賭,因為一般情況下大家很不看好“中國製造的”科幻片,《流浪地球》的成功究竟是不是偶然?吳京接受採訪時說:“別人問我,不怕把自己拍毀了麽?我說不怕,即使拍爛了也比沒人拍強!”這正是中國工業電影的現狀。

電影跟其他七大藝術比,最大區別是啥?

錢。

市場反映的是大眾的預期,本就高於大眾生活的電影藝術很難獲得秉承“穩定增長”理念的投資者們足夠的信任,

其實視覺、特效這部分工業技術是中國的導演們一直沒有停止過的追求,只是巨大的前期投入和不明朗的收益前景讓許多金主望而卻步。去年的工業級電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已經做到了好萊塢水準,只是故事內核的弱勢讓它的口碑難以匹配它的特效。早在2016年上映的《爵跡》也是中國團隊對100%cg渲染的一次挑戰,但也因為劇情的問題被大家詬病,票房遭遇滑鐵盧,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再也不想做cg電影了,太累太難了”。中國一直不缺好特效,只是缺少與之匹配的科幻元素和製作理念,成品自然外強中乾。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144幀螢幕和4k的普及讓電影甚至不可能在局限於24幀裡孤芳自賞,試想如果中國沒有人拍工業電影,難道五年十年後VR普及,全息投影遍地,還會有人走進電影院看膠片麽?

今天《流浪地球》的爆款,其實是中國電影製作理念多年的厚積薄發,新生代導演、演員的崛起,無數前輩慘痛教訓後的堅持不懈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今天成功了一款《流浪地球》,明天會有無數的好劇本,好故事,優秀的電影人不再“流浪”。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