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淮古國之徐國:長達1600多年,歷經夏商周,淮夷第一霸

被譽為“東方雅典”的江蘇徐州,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的兵家重地,我們知道它之所以姓“徐”,是因為它跟先秦古國徐國有關,但事實上在徐國之前,這裡曾是大彭國,因此徐州古稱“彭城”。彭國在商武丁時期歷經八百年壽終正寢後,這裡便被附近的徐國佔有,開始了長達上千年的統治。《史記·秦本紀》記載:“大費(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伯益第二子若木,即後來的徐若木,也就是徐國的始祖,因為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蔭澤諸子,其中若木封於徐,也叫徐方、徐夷。徐國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經歷夏商周,曾為西周的眼中釘,絆腳石。徐國的疆域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最大的時候可能包括今江蘇安徽北部、山東東南部、河南南部等廣大地區。但他的政治中心一般認為在今天的江蘇泗洪縣一帶。

關於“徐”的由來,“彳”我們習慣叫做雙人傍,但它並非指兩個人,而是指人在行走時的狀態,比如“慢步、攀登”等。“余”的甲骨文形像看上去像個“儲物罐”,也可以理解為“儲藏室”,是用來存放食物的器具,因此也引申出“多餘、剩下”等字義。加上“彳”後延變為“沿途用來歇腳的地方”,其實就是荒郊野外經常會有出現的那種供人歇腳的“涼亭”,最早的時候叫“茅亭”,是後來所有亭榭結構建築的鼻祖,現在有的農村地帶還能見到這種“涼亭”。那種比較高規格的由政府建在國與國之間的交通要道上的“驛站”,應該也是由此發展而來。故《說文解字》:“徐,安行也。”就是歇一歇慢慢行。上古徐地應該有很多這樣的免費供行人歇腳的簡易房舍,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上古徐地文明比較前沿、很具備人性化的一個部族。

徐國到西周時期已發展成超級大國,是淮夷地區的第一位霸主,也成為整個西周的重要對立國,為此,西周天子曾數次發動對以徐國為主的淮夷(徐戎)戰爭。《尚書·費誓》記載:“伯禽即位之後,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並興反。”意思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即位之後,管叔和蔡叔謀反,淮夷、徐戎也趁機作亂。這裡說得是西周初的“周公東征”,因為徐戎參與叛亂,王室便派周公旦征討,花三年平定淮夷。這一次徐國雖然被暫時壓製,但到了周康王時期又死灰複燃。據《禮記·檀弓》一文中借徐國大夫容居之言:“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意思是我的先君徐駒王曾西討(周王朝),一直打到黃河邊上。可見,當時的徐國國君徐駒王對王室實施了報復。同樣事件在《後漢書·東夷傳》也有記載:“康王之時……後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意思是周康王時……徐國僭越為王,號召淮夷九國聯合討伐宗周,兵師逼到黃河邊上。足見當時徐國威望之高,兵力之強悍。“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裡,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意思是到了周穆王時期,周穆王害怕徐國恣意蔓延的勢力,便分封了東方諸侯,然後令徐偃王管理這些諸侯。徐國的地盤很大,方圓五百裡,加之徐偃王用仁義治國,當時臣服徐國的方國有三十六國之多。記載來看,周穆王對徐國采取了籠絡討好的手段,令它打理淮夷,其實就類似於“招安”,給你個名份,也求的是天下太平。徐偃王確實接受了中央的“管轄”,而且徐偃王施仁政,臣服了周邊許多小國,大大加強了徐國的威望,也鞏固了自己勢力。

徐國真正被王室制服已到了西周末年,發生在“宣王中興”時期。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六年,召穆公帥師伐淮夷。王帥師伐徐戎,皇父、休父從王伐徐戎。”周宣王六年,即公元前822年,周王帥師親征,皇父和休父為大將,討伐徐戎(注:此徐戎包括徐國在內的淮夷諸國)。也因為經過這次南征,平定了叛亂,降服了徐國及淮夷諸國,挽回了王室威信。為此,專有詩人歌功頌德。《詩經·大雅·常武》唱道:“徐方繹騷,震驚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驚。”意思是(周宣王派太師皇父討伐徐國)徐國軍隊陣情騷亂,震驚了徐國君臣,如雷如霆的周師聲勢,使徐國人聞之喪膽。而“四方既平,徐方來庭,徐方不回,王曰還歸。”則說明了淮夷已經平定,徐國臣服周室,派人去鎬京朝貢,徐國從此不敢再對周室有異心,周宣王親征凱旋而歸。從這首詩來看,徐國的勢力在西周末年被大大削弱,正式結束了徐國對周室長達兩百多年的分庭抗禮。

進入東周後,中原諸侯開始風聲水起,隨著楚國、鄭國、齊國、晉國的相繼崛起,徐國已逐漸淪為一個普通小國,往日的風光早已不在,迫於生存,只能遊移在周邊大國之間。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任霸主後,當時的徐國國君曾將自己的女兒徐贏嫁到齊國,以作為加入齊桓公霸業集團的重要手段。齊國收籠徐國自然是為了對抗楚國,楚國當然不痛快,據《左傳·僖公十五年》記載:“春,楚人伐徐,徐即諸夏故也。三月,盟於牡丘,尋蔡丘之盟,且救徐也。孟穆伯帥師及諸侯之師救徐,諸侯次於匡以待之。秋,伐厲,以救徐也。”說得是公元前645年春,楚國因為徐國投靠中原而向徐國用兵。徐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攜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國在牡丘(今山東茌平縣東)結盟,為的是救援徐國,並派魯國的孟穆伯率領諸侯聯軍準備前往徐國解圍,聯軍暫時在匡地(今河南長垣縣西南)等待。直等到入秋,採用“圍魏救趙”之計,以攻打厲國(今河南鹿邑縣境內)來解徐國之困,但這次解救並不順利,楚國還是在婁林(徐邑,在今安徽泗縣東北)打敗了徐國。齊桓公夠義氣,兩年後為替徐國出氣,出兵攻打英氏(英國故地,屬楚),算是扯平了。

到了春秋晚期,齊國、宋國、晉國等中原霸國相繼沒落,南方的吳楚則成了爭霸的焦點,徐國只好在吳楚之間來回遊蕩,見風使舵。徐國的亡國還得從吳國公子光(闔閭)政變開始,公子光刺殺吳王僚奪位後,掩余和燭庸兩位公子分別逃往徐國和鍾吾國。徐國和鍾吾國國小力弱,不敢得罪吳國,只好一起將兩位公子送到楚國,以轉移禍患。誰知不但轉移不了禍患,還給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據《左傳·昭公三十年》記載:“吳子執鍾吳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滅徐。徐子章禹斷其發,攜其夫人,以逆吳子。吳子唁而送之,使其邇臣從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帥師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處之。”說得是公元前512年冬季,吳國在滅了鍾吾國後,轉道伐徐,水漫徐國,不久徐國滅亡。徐子章禹自剪頭髮,攜著夫人迎接吳王。吳王見他表現還行,氣消了一半,也不當眾為難,還安慰了幾句便放走了他,只是佔了徐國的城池而已。後來徐君跟著他的臣子們一起投奔了楚國。楚國的沈尹戌帥師救援,結果來晚了,徐國已成吳國的地盤了。楚國只好安排徐君在夷地(陳邑,後為楚地,今安徽亳州東南)安頓,並為他築城。

徐國亡國後,國人四散,淪落吳楚之間,據說也有一部分徐人南遷,流往浙江、江西等地。徐國國人有徐氏,後形成徐姓,成為徐姓重要一支,秦末著名方士徐福即為徐國後裔。

文/堰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