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清朝,“認乾爹”與“拜把子”的講究大著呢

民間商人的社交習俗則通常圍繞著“義”和“利”兩點,他們之間的社交或是為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或是為了官民聯繫,或是為了一己之私,或是為了整個家族的利益,於是他們各自鑽營發展,形成自己的人脈。

清朝民間的交往基本上都帶著極強的功利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能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另一方面是給自己找到一個可以依托的環境。

清朝民間的待客之道各不相同,通常情況下,客人來訪後,會在門房處遞上自己的名帖。門房接到名帖,送至主人手中,而後早有管家帶客人到正堂等候,婢女們也早就準備好茶水、點心、旱煙等,須臾,主人會來到正堂接待賓客。

清朝民間民風淳樸、輕利重義,朋友交往患難與共、禍福相依,同時有敬師長、敬長者之風。親友之間禮尚往來,名目繁多,時令節日、婚喪喜慶、添丁進口、壽誕遷居,都贈送禮品、祝賀宴飲,叫“送人情”。

圖1:清朝節日

清朝民間的社交禮儀,除了漢族的社交禮之外,少數民族在凝聚自己的人脈時,同樣有不同的社交方式。

在清朝,蒙古族有互贈哈達的風俗。其他民族的朋友第一次到蒙古的時候,蒙古族的朋友為表達尊敬,會在第一時間將哈達圍在對方脖子上。蒙古人認為,哈達總是給最尊貴的朋友的禮物。

蒙古族親友日常相聚時,也有請對方吸鼻煙的習慣。而他們在家中宴客時,主人和客人一起席地而坐,面前擺滿了花生、核桃、羊肉、面點等食物,來了尊貴的客人,還要專門宰殺牛馬。宰殺之前會先念一段祝詞,而後由專門的仆人將這些牛馬殺死放血,待血流乾淨,廚娘會把肉拿到廚房去,洗淨後直接大塊兒將肉煮熟。席間,每人一把小刀,邊說話邊從大塊兒的牛腿、牛脊背上割下肉來品嚐。

為了表達自己對客人的尊敬,蒙古人在待客前甚至會沐浴更衣。

清朝民間還有一種維持友情的方式是認乾兒的風俗。認乾兒一是因為清人多迷信,他們認為小兒多夭,只有認一門乾親才能保佑其健康成長。另一目的則是因為勢力,認乾兒的雙方家中都是互相認識並且是多年的好友,當對方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日益提升時,為了依然能維持雙方已然不算平等的友情,認乾兒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圖2:清朝兒童

清朝門戶相當的人家,為了能讓兩家甚至兩個家族之間的友情長久保持,其中一方甚至會認對方家的孩子為乾兒,而且這種認乾兒的形式還可以延續至認家族中的女孩為乾女兒。

被認乾兒的一般是年齡不超過十歲的幼童,認乾兒之前需要一方提前看好吉日,當天乾兒家的父母會帶著孩子一起到乾爺乾娘家中,並送上自己送給乾爺乾娘的禮物。而對方亦要回贈給他各種金銀飾物、衣服、文玩、筆墨紙硯、書籍等。從此之後兩家逢遇年節必然會多加來往,互相饋贈禮物等。孩子結婚時,乾爺一家更是要贈送不少珍貴的禮物。

京城還有一種維持友情的方式,那就是結盟拜把子。結盟拜把子又稱為義結金蘭,這種風俗並非起源於清朝,但卻是清朝最常見的一種維持友情的方式。

清人熟讀儒家經典,信奉儒家思想,他們大多都重義氣,難得遇見與自己趣味相投的朋友,因此很容易就義結金蘭,頗有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意味。

民間的拜把子習俗流傳甚廣,清朝的拜把子習俗和前朝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拜把子的可以是兩個人、三個人甚至四個人。他們會在一起選擇一個良辰吉日,然後相約在一個地點,在面前掛上關公或桃園三義士的畫像,並且在畫像前供奉上豬頭、牛肉和羊肉,還有一些新鮮的水果、核桃乾果等。

圖3:清朝拜把子的官員

然後會有一位年長並有威望的老人會在畫像前獻上一炷香,此後意願結盟的人需要在紅紙上詳細寫明自己的姓名、年齡、籍貫和族中三代姓名、官職以及家中父母、兄長的具體情況。而後大家互相交換此字據,根據兄弟之間的年齡來決定結盟者的排行順序,弟弟需要給哥哥磕頭,最後大家一起喝一碗酒,結盟拜把子的儀式才算正式結束。通常情況下,結盟後的幾人將更為親密,患難相助。

無論是認乾兒還是拜把子,這些方法其實都是為了能讓彼此之間的友誼保持得更久一些,以便自己能獲得更多的人脈和社會資源。

社交並不僅指認識很多人,而是充滿選擇性的。只有你和對方站在平等的位置上,雙方的價值相當,他能有你想要的權利,你有他追求的財富,兩人的利益緊緊相連,因此在清朝,門當戶對的不僅有愛情,還有友情。

一言:《歷史的風尚·清朝》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