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代武英殿修書處成立及刊印圖書研究

清代雕版、活字及各類印刷技術已十分成熟,刻印圖書業均達到鼎盛。乾隆前後所刻精刻本受到相關學者的重視,有不少被列為善本。尤其是殿本圖書。武英殿修書處在出版事業上、在清朝發展之上佔有重要地位。其產生、發展、鼎盛、衰落,是與清朝的建立、發展、鼎盛、衰落相伴始終的。

一、文化背景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進程的一次飛躍,而印刷術的發明在人類歷史上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為文字和圖書出現最早的國家之一,我國的編輯出版活動源遠流長,從未間斷。歷史發展到清代(公元1645—1911年),雕版、活字及各類印刷技術已十分成熟。與此同時,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刻印圖書業均達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時期,考據學興起,學者熱衷於版本校勘,其結果是出現了大批經過認真仔細審核、而且刻印技術高超典雅的圖書。流傳到現在的各朝代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乾隆前後所刻精刻本受到相關學者的重視,有不少被列為善本。

乾嘉時期,木活字印書已在全國通行。廣泛採用木活字印刷的地區有河北、河南、山東、甘肅、江西……等地。另外,不僅官方,如各地的衙門、書院、官書局等備有木活字,而且出現了專門採用活字印刷的店鋪。據現有資料來看,民間的活字印刷業也非常發達,如:康熙年間刊印的《靖海記》、雍正三年的《眉山詩集》十卷以及乾隆五十五年紫陽書院排印清周鴻撰《婺源山水遊記》等。其中,影響較大的是乾隆五十六年和五十七年萃文書屋派印的《紅樓夢》。第一次排印後,因社會需要量大,於第二年再次校訂排印。

正是在這樣的文化和技術背景下,同時為了整理、保留歷代的珍貴書籍、史料,使其能夠重播於世,嘉惠士林,1772年,即乾隆三十七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下詔,廣征天下遺書,開館纂修《四庫全書》。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各類散落民間或由各地方政府保管收藏的書籍源源不斷的送到京城。與此同時,一些已經失傳的書,也從《永樂大典》中輯佚出來。《永樂大典》中輯出大量失傳古籍零種、散篇和各省進呈的遺書不下萬餘種。在纂修《四庫全書》時,因為時日過長,高宗弘歷又命儒臣校輯《永樂大典》中的散簡零篇和世所罕見的宋元善本,交付武英殿先行刊印流傳。

二、形成與發展

武英殿在今北京故宮博物院西華門內以北,始建於明初。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後殿敬思殿與武英殿形製略似,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西北為浴德堂。據內府抄本《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武英殿修書處》記載,康熙十九年(16s0年)11月,設立修書處,此後,大凡禦定、禦製、敕撰諸書,以及經、史群籍,均由武英殿校定版行。修書處由內務府大臣總負責,下設兼管司2人,以內務府官員兼任;下又設正監造員外郎1人,副監造副內管領1人,委署主事1人;掌庫3人,委署掌庫6人。設有書作、刷印作。書作司界劃托裱等職;刷印作管理寫樣、刊刻、刷印、摺配、裝訂等職。有拜唐阿19名,委署領催4名。另設匠役若乾,分別為書匠、界劃匠、平書匠、刷印匠等,共84名,分辦各作之事。武英殿存而不發的圖書貯存在敬思殿,浴得堂則作為存儲版片之處。

武英殿開始刊印圖書使用雕版印刷技術,以棗木板刻版印刷。由於刻書種類繁多,教量大,刻版所需時間太長,且耗費大量的財力、人力,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管理武英殿刻書事務大臣金簡向高宗進呈奏折,詳細地說明活字和刻板在耗時以及人、財、物各方面的懸殊對比:“……伹將來發刊,不惟所用板片浩繁,且逐步刊刻亦需時日,臣詳細思維,莫若刻做棗木活字板一份,印刷各種書籍,比較刊板工料懸殊。臣謹案禦定佩文詩韻詳加選擇,除生僻字不常見於經傳者不均集外,計應刊刻者約六千數百餘字。此內虛字以及常用之熟字,每一字加至十字或百字不等,約共十萬餘宇。……遇有發刻一切書籍,只須將槽板照底本一擺,即可刷印成卷,”高宗同意了金簡的奏折,並賜名“聚珍”:用這套聚珍版活字印刷的書籍,稱之為聚珍本。由於武英殿初刻本與聚珍本在版式上大致相同,此後這兩類版本統稱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簡稱殿本。《聚珍版叢書》的排印步驟大致如下:

一、先將刻成的活字按《佩文韻府》詩韻分於十個木箱內,每箱抽屜八層,每層又分若乾小格盛字。

二、二人專管擺版,四人分管平上去人四聲,擺版人按書稿所需用的字向管韻人唱取,管韻人按韻檢字,由擺版人擺成一版。

三、交付刷印樣書,再由翰林校對無誤後,照書樣刷印成書。

自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開始,武英殿刻製木活字25萬餘個,共擺印131種書,嘉慶七、八年間又擺印了《西漢會要》、《唐會要》、《農書》3種,前後一共擺印了134種書。其中經部書31種,史部書27種,子部書33種,集部書43種。連同初刻的《易律八種》十二卷、《漢宮舊儀》二卷,補遺一卷、《魏鄭公諫續錄》二卷、《帝苑》四卷等四書共為138種。這些書並無總書名和總目錄,大多是隨到隨印。此書問世後,由於都是罕傳的珍籍,各省幾乎都照式翻刻,影響極大,對促進清代文化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武英殿修書處更重要的是皇帝直接的參與,他們不僅親自過問此事,還委派皇子們充任總裁,或讓皇子們直接參加編纂、校勘等工作,如允祿、允瑢等等。

三、版本特徵

首先,從字體上看,殿本圖書因朝代不同字體也有較大差異。如:康熙中期董體盛行,版式精良,時稱康版。乾隆以後,因乾隆皇帝喜好趙孟頫字,武英殿刻本亦風行趙體。而到嘉慶以後,流行的則是歐陽修體。

其次,其版式、做工略有不同,但均以華麗富貴見長,尤其清康熙時期的武英殿書籍,由於印製精美,被藏書家視為奇珍。康熙時期,武英殿排印的書籍以書品華貴、版印精良而享譽天下。康熙中期用歐體和趙體字,字體秀雅,間架疏朗,配以內府精致的榜紙、黃紙、開化紙印刷,賞心悅目,世稱康版,殿本圖書的備受追捧可見一斑。

武英殿修書處的產生、發展、鼎盛、衰落、是與清朝的建立、發展、鼎盛、衰落相伴始終的。從修書的內容、刊刷的數量、裝潢的規格、裝幀的技術,及至頒獎、懲罰、通行、翻刻等等都是由皇帝欽定的。這也反映了清朝時期出版的書籍都與清朝皇帝及其廷臣們的思想意識和藝術情趣相關,形成了鮮明的殿版本的特色。這在當時對全國各地官私出版界、文化理論界起著主導作用,因而武英殿修書處,在傳播、限制清代社會思想、文化的發展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時至今日,我們仍然不能低估武英殿修書處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武英殿各種版本圖書的刊刻,是我國古籍印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繼承和總結了宋明以來各種活字印刷術的成果和經驗,把我國古代活字印刷術推向了發展的高峰。特別是金簡編撰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第一次從理論上概括總結了活字製作、刊印的全部工藝流程,言簡意賅,通俗易懂,不僅在清代廣泛流傳,而且被譯成德、英等國文字,流播海外,為傳播中華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