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威人的年味

(本文1791字,閱讀需要約4分鐘)

進入臘月,武威的年味便漸漸濃了起來。

從臘月初八開始,春節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的狀態,小孩子們在期盼中等著過年。那一天,武威家家戶戶要喝“臘八粥”,就是用幾種食材煮的粥。各家各戶的臘八粥並不一樣,家境好的人家,購置的食材比較講究,有桂圓、核桃仁、紅棗、蓮子、花生等等;一般人家,就地取材,把家裡有的小麥、玉米、黃豆、小米等,湊在一起煮上一鍋,一家人吃得照樣津津有味。

武威俗語雲:“過了二十三,過年整七天”,所以臘月二十三,是又一個重要的節點,這一天,家家戶戶要祭奠灶神。“灶神”在武威方言中叫做“灶爺爺”“灶奶奶”。民以食為天,病從口入,一年的豐衣足食,一年的身體健康,就要祈禱灶神保佑。武威老百姓認為這一天“灶神”要“清查戶口”,因此把灶台打掃乾淨,獻供時畢恭畢敬,怕得罪了灶神。其實這是一種對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心理期望。

除紙蠟香火外,祭奠灶神的供品,最重要的是“灶乾糧”,也就是一種烤熟的“小饃饃”。“灶乾糧”烤熟後,先要盛盤獻供。等祭奠灶神的儀式完成後,“灶乾糧”才可以讓家人食用。父母常常和小孩子鬥智鬥勇,防止嘴饞的孩子偷吃。

為了準備“灶乾糧”和過年時候吃的“饃饃”,各家各戶在臘月二十日以後就陸續開始“做饃饃”。饃饃分為油饃饃、燒饃饃和蒸饃饃幾種。油饃饃是油炸的,有小巧好看的“油花子”,也有圓潤厚重的“油果子”。蒸饃饃有饅頭、花卷,還有蓮花子,就是形狀像蓮花的點綴上多種顏色的饃饃,用以獻供,保佑平安。涼州區雙城鎮的“燒饃饃”有“爐盔子”、“烤餅子”等種類,是在專門砌成的“燒洞子”裡用小麥秸稈生火,放在大鐵皮上烤熟的。其中“爐盔子”採用了傳統的“酵頭子”發酵,除此之外不添加其他東西。其製作程序有發面、揉面、打結、裝盤、烘烤,誰家的“爐盔子”又大又香又好吃,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證明家庭主婦賢惠能乾。“爐盔子”顏色金黃、又酥又脆,有濃濃的麥香味,名聞當地,成為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的禮物。

做饃饃是件費時費力的事情,要提早幾天和面發酵,還要把面做成各種造型,油炸、燒烤、水蒸都需要好幾個人分工協作。因此,做饃饃一般都是全家人上陣,還需要鄰居之間互相幫忙,人們在勞作中享受過年的喜悅,在笑聲中融洽著鄰裡的關係。

臘月二十三之後,武威各家各戶都開始打掃房屋院落和漿洗衣被。每一間屋子,每一個衛生死角,都要認認真真地打掃;每一件床單,每一件衣服都要仔仔細細地清洗。這幾天,到處都是轟轟隆隆的洗衣機的聲音,到處都是打水倒水的忙碌身影,晾衣繩上掛滿了花花綠綠的衣物及床上用品。

遇到晴朗氣象,有的人家在院子裡曬好一大盆熱水,讓小孩子脫光衣服,給洗個澡,就是要洗乾淨一年的汙垢和晦氣,以求來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大年三十,和全國各地一樣,武威家家戶戶要貼春聯、門畫子(門神)、半簾子(門楣上的祝福剪紙),放鞭炮,辭舊迎新。當地群眾還有“上墳”(祭奠祖墳)、“請先人(先祖)”以及吃水餃、燴菜的傳統。

除夕夜,武威人有“熬夜熬福”的習俗,通俗地講,就是越睡得晚,來年的“福氣”就越多。一家人坐在暖洋洋的熱土炕上,一邊吃著桌子上擺放著的各種美食,一邊看著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等到十二點的鍾聲響起,小孩子們就到院子裡放鞭炮,然後大人們就開始給小孩子們發放“福錢”,也就是“壓歲錢”。小孩子們玩夠了,鬧夠了,一個個就睡著了,全然忘了“熬夜”的約定。

大年初一清晨,涼州鄉間有“出行”的習俗。那天一大早,家人攜帶酒肴、香火、饃饃等祭品,趕著牲畜,到院外田野裡,擺上祭品,燃著香火,並燃起一圈麥草火,然後男女老幼,牽著牲畜,繞著火堆順時針轉幾圈、逆時針轉幾圈。德高望重的長者念誦祈禱神靈保佑出行大吉、人畜興旺之類的祝詞,然後燃放鞭炮。牲畜也得到了特別的優待,能吃到祭奠的饃饃。回家時,再將剩下的饃饃揣在懷中,此意是“空懷出門,滿懷進門”,取其吉利之意。現在這一習俗在多數地方還保留著。

從大年初二開始,武威人開始帶著禮物走親訪友,互相拜年。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人家帶的禮物大多是自家做的饃饃,後來才發展為牛奶、煙酒等禮品。一般來說,初二日是女婿看望嶽父嶽母、媳婦回娘家的日子,初三日再去舅舅家拜年。

正月初五,走親戚告一段落,人們又待在家裡舉行送“先人(先祖)”儀式。大意是把大年三十請回來的“先人(先祖)”送回家去。“天大地大,祖先為大”,武威人在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這六天的每一頓飯前,要先祭奠“先人(先祖)”,然後才開始動筷。

武威春節期間有鬧社火的傳統。涼州社火是融合裝扮、造型、技巧表演的傳統民俗藝術,除了常有的舞龍、耍獅之外,還有春官老爺、鼓樂隊、腰鼓隊、秧歌隊、大頭隊、百色隊、船姑娘、膏藥匠、高蹺等表演內容,蘊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祈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每年正月初六,正是年味十足的時候,鄉鎮裡涼州社火就陸陸續續鬧了起來,裝扮豔麗的社火隊充滿了濃鬱的民俗特色。敲鑼打鼓的社火隊會走進每一位村民家,為他們高唱吉祥的賀詞。每一個圍觀人臉上充滿著樸實真誠的笑容,流露出自然而生的安逸感,幸福感。

正月初九,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也是鄉鎮社火進城匯演的日子。那一天,武威城區主要街道要封路,以便社火隊行進展演。城區街道鑼鼓喧天,人山人海,排列整齊的社火隊伍貫穿城區大街小巷。各個鄉鎮的社火展演隊伍,帶著新春的問候和祝福,為市區人民帶來一場民俗風味濃厚的春節文化活動。涼州社火源遠流長,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王城堡的社火重打一上來”這句膾炙人口的俗語,反映了涼州人民團結和諧的優良傳統。涼州社火最為壯觀的表演是四壩鎮的“攻鼓子”,給人以威武雄壯、粗獷豪放的美感,使觀者更能感受到西北人的狂野與灑脫。

武威的元宵節,異彩紛呈,民俗各異。賞花燈是武威元宵節傳統的民俗活動,每年元宵節,涼州區武南鎮白塔寺、永豐鎮“普康田園綜合體示範園”都要舉辦大型燈會,觀賞花燈的群眾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武威百姓賞花燈的習俗由來已久,唐代薛用弱撰寫的《集異記》記載了一個傳說,內容是唐玄宗曾夜遊西涼,觀看西涼燈會,稱讚西涼府燈會的盛大。

而在涼州區張義鎮燈山村,鄉親們有“誦念涼州寶卷”的習俗。鄉親們念的卷,正式名稱是“河西寶卷·武威”,也叫“涼州寶卷”,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州寶卷是集“說唱吟和”為一體的民間說唱藝術,演唱形式是韻白結合,邊說邊唱,內容主要是教化人們敬重天地,行善積德,孝敬父母長輩,守信盡忠,斥惡揚善,愛國愛民。那一天,涼州寶卷的傳承人以扁鼓、碰鈴、簡板、大鈸等樂器伴奏,誦念寶卷,為大家祈福。

在涼州區武南鎮白塔村,群眾都要在元宵節這一天,到涼州白塔寺薩班靈骨塔前鬧社火,以此祈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武威人的民俗是如此豐富多彩,年味是如此濃鬱深厚,但最濃的,還是親情與團圓,幸福與平安。

責任編輯 :吳 燕

編 輯 :李元輝

統 籌 :張長寶

涼州文化研究

一個有文化溫度的公眾號

版權歸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所有,只能用於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本品須經同意,違者必究。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載自“涼州文化研究”微信公眾號。 轉載僅限全文轉載並完全保留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標題和內容。

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