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本是創立元朝的中堅力量,漢軍為何被色目軍人所取代

公元1259年,蒙哥汗在四川釣魚城前線逝世,蒙古帝國隨即分裂為兩大派系,並出現了漠南、漠北二帝並存的局面。蒙哥的幼弟阿里不哥代表著漠北蒙古的草原傳統勢力,二弟忽必烈長期治理中原,因此得到了傾向於漢化的東道諸王的支持。

與定居民族的“嫡長子繼承製”不同,蒙古人實行的是“幼子守灶製”。為了讓年幼的小兒子能夠在草原的惡劣環境存活下去,父親會將大部分家產留給他。作為托雷最小的兒子,阿里不哥獲得了蒙古大多數人,尤其是蒙哥帶往前線的主力部隊的支持。

從軍事角度來看,忽必烈雖然也掌握著大量軍隊,但蒙古軍隊多數並不直接隸屬與他,色目人組成的“探馬赤軍”,在“金亡之後,散居牧地,多有入民籍者”,基本等同於解散。

蒙古東道諸王的封地緊鄰漢地,長期與中原保持著密切的經濟往來。出於利益的考量,他們選擇了忽必烈。可是由於是成吉思汗分封的兄弟和親戚,他們對蒙古大汗始終保持著“聽調不聽宣”的態度,忽必烈對其也談不上控制。

忽必烈之所以能夠最終戰勝實力強大的阿里不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中原世侯武裝力量的支持。從本質上說,漢軍其實就是私人武裝,“大者五六萬、小者不下二三萬,彪將勁卒,荏習兵革,騎射馳突,視蒙古回鶻尤為猛鷙”。

在漢將、漢臣的支持下稱帝,忽必烈的政權必然要代表他們的利益。同時為了完全掌控漢軍,忽必烈仿照金朝的兵製,創建了“武衛軍”,從各路漢軍中選拔了三萬漢族軍士,武官也全部為漢人。

武衛軍為忽必烈的私人武裝,由皇帝派親信直接指揮,不受樞密院節製。蒙古大汗的侍衛親軍原為“怯薛軍”,由各部首領、功臣子弟組成,平時負責護衛、扈從工作,作戰時又承擔著“大中軍”的任務。政權創立伊始,漢軍無論在數量還是在戰鬥力上都超過了忽必烈手中的蒙古軍隊和探馬赤軍,所以逐步取代了怯薛軍的作用。

然而就在忽必烈全力抵抗阿里不哥的進攻時,益都行省的漢族世侯李璮卻起兵反蒙,向南宋獻城四座,並獲得“齊郡王”的稱號。李璮之亂雖然很快被撲滅,但卻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忽必烈開始有意識的收回漢人武將的權利。

與此同時,侍衛親軍的民族成分也在逐步改變。探馬赤軍數量不及漢人一半,但漢軍多承擔屯田、營造等工作,色目軍人以輔助軍性質隨蒙古軍隊征戰四方,很快成長為蒙古軍隊的中堅力量,尤其是欽察衛,在征討阿里不哥、平定海都、乃顏等人的叛亂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諸色目衛不斷被補充進侍衛親軍,但這並未影響漢軍的主導地位,讓忽必烈最終對漢軍失去信任的卻是一起刺殺案。忽必烈的近臣阿合馬因改革稅制、整頓財政而導致天下民怨沸騰,漢軍千戶王著假傳太子旨意,用銅錘擊殺了阿合馬。

阿合馬的遇刺以及江南不斷爆發的反元農民起義,讓忽必烈對京畿數十萬漢軍的防備進一步加劇。除了用色目衛替代漢軍外,忽必烈還多次“申嚴漢人軍器之禁”,在不執行任務時不得持有軍械。

到了忽必烈末期,漢軍的指揮權基本被蒙古、色目軍人接管,而且“軍器之禁”“是有元一代之法令,雖在若乾方面皆有疏虞,而軍權與武器保管之律令,則始終嚴厲執行者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