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限塑令”十年:由“限”到“禁”有多遠?

攝影師在距離洪都拉斯羅阿坦島僅有15英裡遠的海域拍攝到令人驚訝的“塑料垃圾海”。(圖據中新網)

面對日益威脅生態環境的塑料廢棄物,世界各地都在行動。近日,歐洲議會對歐盟委員會的禁止一次性塑料製品的提案一讀審議通過,該提案可稱為歐洲版的“禁塑令”。提案要求從2021年起,歐盟範圍內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餐具、棉花棒、吸管等一次性塑料製品。這再次引起人們對塑料廢棄物的關注。

危害波及深遠

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每分鐘消耗塑膠袋100萬個,每年塑料消費總量達到4億噸。然而,目前只有14%的塑料包裝得到回收,而最終有效回收的只有10%。更可怕的是,塑料降解需要200-1000年的時間,填埋還會導致土壤汙染,並且長期無法恢復。而那些沒能得到妥善處理的塑料廢品飄散在海洋,已經造成每年超過10萬隻海洋動物因被塑膠袋纏住或誤食塑料廢品而死亡。

塑料廢物造成的危害波及面廣,經由水源、土壤和食物,進而影響人體健康。就在歐盟發布“禁塑令”之前,據《紐約時報》報導,10月22日,在維也納舉辦的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周上公布了一項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確認人體內發現了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其中的成分包括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它們都是塑料瓶和瓶蓋的主要成分。所謂微塑料,就是長度小於0.5毫米的塑料碎片。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微塑料已在侵入人體。儘管這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尚不明確,但倫敦國王學院環境健康科學家史蒂芬妮·懷特認為,微塑料是否在人體內留下相關化學汙染,是否會在人體組織內逐漸累計起來,這些問題都值得關注。

從“限”到“禁”

今年恰好是中國實施“限塑令”10周年。如今,出門購物隨身攜帶可重複使用的購物袋,已成為不少人的習慣。對於“限塑令”的成效,國家發改委在2013年曾給出一組數據:超市、商場的塑料購物袋使用量在“限塑令”實施的五年間普遍減少三分之二以上;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膠袋使用量累計減少670億個。這相當於節約石油6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000萬噸。

然而,正如《科技日報》在報導中指出:“我們對塑料的無限依賴給了它無孔不入的機會。”隨著快遞、外賣行業的蓬勃興起,針對零售領域的“限塑令”的意義逐漸弱化。因為當年的“限塑令”一是禁止生產超薄塑膠袋,二是禁止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而據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副會長、秘書長王永剛介紹,源頭上的控制使超薄塑膠袋被淘汰了,塑膠袋的品質變好了,但人們的消費習慣並沒有改變。的確,兩三角錢的塑膠袋現在並不會給消費者帶來過重的負擔,以至於有媒體詬病“限塑令”扭曲成了“賣塑令”。

為了進一步實現環保的目標,對待塑料廢物,中國已經有部分地區向前邁進了一步。2008年,海南開始嘗試“禁塑”;2009年,雲南也試水“禁塑”;2015年,吉林成為全國第一個下達全面“禁塑”規定的省份。從“限”到“禁”,意味著治理力度的提升、輻射面的擴展。只有從生產環節切入,兼顧消費環節的管控,才能以組合拳打擊塑料廢物帶來的白色汙染。

“禁塑”帶來新機遇

歐盟此次公布的“禁塑令”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禁用一次性餐具、棉花棒、吸管等一次性塑料製品後,這些用品將由紙、秸稈或可重複使用的硬塑料替代。2018年夏天,連鎖咖啡店星巴克宣布,全球所有店面將在2020年前淘汰一次性塑料吸管。當時新聞一出,就登上微博熱搜,熱心網友紛紛熱議。其實星巴克早有準備,研發出了無吸管杯蓋——杯口留有一個拇指印大小的淚滴狀出水口,杯蓋一端微微翹起,沒有吸管也可以方便飲用。同時,星巴克還將為冷飲提供紙質吸管。這一系列的替代品證明,“禁塑令”不僅對自然環境和人類健康有百利,更無害於企業正常經營,只要善於發現、善於創造,就會有新的機遇。

在中國,廢棄塑料回收面臨著成本高、研發難度大、企業利潤低等困境。這給一些粗放經營塑料回收的黑作坊留下了可乘之機,造成了一些再循環過程中的二次汙染。不過,伴隨著中國環保意識的提高,中國在物資再生領域大有可為。王永剛表示:“中國現已形成了再生塑料和再利用的完整產業鏈,很多領域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重視這個行業、加大政策傾斜,相信必將有良好的前景。”(綜編/吳正丹)

(綜合《科技日報》、央視網、中國新聞網、澎湃新聞網、紅星新聞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