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商鞅變法之後的魏國最終難逃衰弱?是變法沒用嗎

魏國到了魏惠王的手上,形勢並不是很好,雖說魏國的軍力國力還保持在戰國第一,但地緣劣勢隨著周邊大國的崛起已經顯露無遺。而且在魏惠王繼位之初,魏國爆發了一場內亂,國家差點一分為二。使魏國經濟軍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現在很多人認為魏惠王是個老邁昏庸的君主,剛愎自用,流失了很多人才,這實在有失公允。魏惠王是個很有能力的君主,在其繼位之初便可窺一二。

前370年,魏武侯突然暴斃,由於未立儲君,魏武侯的兩個兒子魏罌和魏緩為了爭奪儲君之位大打出手,魏國內亂爆發。韓懿候和趙成候見魏國大亂,抓住機會以幫魏國平定內亂的理由聯合出兵,趙韓聯軍在濁澤大敗魏罌。將魏罌的主力團團圍住。韓懿侯和趙成侯便商量著如何處理魏國局勢。趙成侯認為,殺掉魏罌,擁立公子緩,逼迫魏國割地求和。韓懿侯認為,將魏國一分為二,最大化削弱魏國。二人意見不合,相持不下。韓懿侯乾脆直接撤走軍隊,不管魏國的事了。趙成侯見韓國軍隊撤走,心裡沒了底氣,乾脆也悄悄溜了回國。

魏罌死裡逃學生,立即集結軍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平定國內所有反對勢力,以武力統一了魏國,這就是魏惠王。魏惠王繼位後,肅清朝綱,收買人心,整紀軍隊,魏國很快就恢復了元氣。第二年連續兩次打敗趙韓軍隊。穩定了中原的局勢,重新肅立了魏國的霸權。由此可見,這位魏惠王,確實稱得上一個合格的君主。

魏國在中原的戰場尚能把控,但對於西方秦國的進攻,魏惠王就顯得捉襟見肘。前366年,魏韓聯軍進攻秦國,被秦國軍隊打敗。前364年,三晉聯軍與秦國軍隊戰於石門,秦國兵團大敗三晉,斬首六萬。對秦國作戰的屢屢失利,並非是魏惠王的無能,而是基於兩個原因。一:魏國戰略重心的東移,早在魏武侯時代,魏國就在河西之地大量修建長城和要塞,由此可以看出,從這時候開始魏國對秦國的策略就已經轉攻為守了。二:前384年,秦獻公繼位。這一年,秦國在秦獻公的主持下,進行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改革,正是這次改革,使秦國恢復了國力,奠定了強大的軍事基礎,此後,秦國在對三晉的戰爭中鮮有失敗。

魏國雖然在河西的戰場上屢屢失敗,但河西之地寸土未丟。魏惠王就是在這樣的局勢下還維持著魏國的霸權。

有人說,魏國就應該一直貫徹魏文侯的戰略方針,聯合三晉,一心滅秦。不過這個方略放在魏文侯之時可行,到了魏武侯和魏惠王時代,完全行不通。三晉領土犬牙交錯,利益分均難以平衡,矛盾激發是遲早的事,韓、趙也不甘心永遠屈居魏國之下,勢必要為了各自的利益走向分裂以至相互攻伐。至於滅秦,就更難以實現。戰國時代,除非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否則絕對難以滅掉一個大國。魏惠王正是看到了這點,才把精力都用在中原爭霸上,甚至把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這也是為形勢所迫。可以說魏惠王在戰略布局上,並沒有犯什麽大錯。

至於說人才的流失,確實為魏國感到惋惜,但真正值得惋惜的不是魏國沒有用這些人才,而是惋惜這些人才都跑到了其他國家對抗魏國。在那樣的形勢下,魏惠王即使留下了如衛鞅這樣的變法家也不能改變魏國的根本,因為魏國已經進行了一次變法,而且國內沒有什麽激烈矛盾,留下衛鞅再次變法也不過是錦上添花。

所以,即使換一個比魏罌更有能力的人來做君主也難以將魏國的霸權維持下去。魏國的衰落不在魏惠王,即便魏惠王聯合三晉,重用人才,但別國的崛起是他不能阻擋的。形勢的發展容不得他選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