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家門口“留學”,如何擇校?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蔡夢吟

“我遇到過最誇張的客戶,是剛懷孕兩個月就來找我們進行孩子留學的規劃設計。”日前,一場國際教育規劃研討會在英國駐華大使館舉行。主辦方畢高教育的總裁詹妮弗·梁(Jennifer Leong)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憶起了這個讓她哭笑不得的細節。

當“低齡留學”不斷刷新人們對“低齡”的定義,一些問題不容回避:到底該如何為孩子選擇賽道?早早把孩子送出國門,最終“收獲”一個缺乏中國文化底蘊、缺乏民族身份認同的孩子,難道是家長想要的結果嗎?如果讓孩子在“家門口留學”,面對各色國際學校又該怎樣選擇?

此次研討會上,北京京西學校創始人白思楠(Sabina Brady)、北京市鼎石學校招生主任瑞秋·貝爾(Rachael Beare)、北京英國學校校長理查德·梭希爾(Richard Thornhill)、天樂勤教育總裁、北京市教委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前處長邱曉平等嘉賓,討論了國際教育領域的諸多熱點話題。

在英國公學,壓力不比衡水一中小

自畢高教育2013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詹妮弗·梁的辦公室裡,前來谘詢的面孔越來越稚嫩。詹妮弗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2013年左右,畢高服務的客戶大多是準備出國讀本科、碩士的年輕人。從2015年開始,客戶中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的比例明顯上升。到了2016年,客戶平均年齡進一步降低,許多客戶只有10歲左右。而從2018年起,詹妮弗發現,大量5、6歲的孩子也踏入了國際教育的賽道。

家長們找到詹妮弗,起初的願望通常只有一個:讓孩子最終能考上名校,“要麽美國藤校,要麽牛津劍橋”。往往需要經過與詹妮弗團隊無數次的碰撞,一些家長才能逐步認同,相比於學校的名氣,“適合孩子”才更重要。並不是一所學校考入名校的學生多,那所學校就適合你的孩子;並不是別人家孩子十幾歲到英國讀了公學,你依葫蘆畫瓢就能有相似的收獲。

“家長要真正理解和發現孩子,才能引領和規劃孩子的道路。”詹妮弗說,孩子的性格、特長乃至意志品格,決定了孩子是否適合低齡留學、以及適合哪一種國際教育體系。

國際教育絕非一條輕鬆之路。畢高教育常設有赴英國哈羅公學等英國頂尖寄宿中學體驗的項目,不少參加項目的孩子體驗了英國公學從早7點到晚10點的嚴格學習管理後開始打怵,那種學習壓力恐怕並不比衡水一中小。“有一些家長急於把孩子送出去,但這對心理素質、抗壓能力不強的孩子來說弊大於利。”詹妮弗說。

詹妮弗建議每一位家長“量身定製”孩子的教育方案。孩子真正的興趣是什麽,在相關領域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教育水準更領先?如果選擇國際學校,哪些學校能夠有充足的資源、機制支持孩子發展這一興趣?

北京英國學校校長理查德·梭希爾也表示,作為教育工作者,“全面準確評估孩子的優缺點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他不主張盲目地把孩子過早送出國門,更反對家長以自己的喜好替孩子選擇。

理查德曾教過一個音樂天賦極好的學生,但該生在數學,物理等科學學科上的成績很差,其家長的心願偏偏又是盼他日後學習工程學。“我的職責就是跟家長溝通,不要把孩子推到一個自己完全不擅長的、會把自己壓碎的領域中去。”在理查德的關注下,該生獲得了音樂方面的額外培養、實踐機會,並最終如願進入知名音樂學府深造。

據主辦方介紹,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的國際學校已經達到1028所。眼下,國際學校秋季學年招生正在進行。據主辦方介紹,許多知名國際學校的招生名額已經所剩無幾。但學生家長在報名時,往往存在規劃不清晰、認識不到位的情況。“不同的國際學校有不同的課程和教學理念、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只有符合孩子需求的才是最合適的。”瑞秋說。

“成功的教育取決於是否能讓孩子為自己的學習做主。” 北京市鼎石學校招生主任瑞秋·貝爾認為,要孩子覺得自己的教育、學習、生活是以自己為主,由自己來做決定,這個能力需要從小培養。

讓孩子在全球化時代“出得去、回得來”

1994年,美國人白思楠創立了中國最早的國際學校之一,北京京西學校(WAB)。如今,她已經在中國生活工作了30余年,但如何讓中國文化真正融入國際學校教學的方方面面,仍然是讓她困惑的問題。

“IB課程體系強調,‘讓你周圍的環境成為教室’;那麽在中國的國際學校,就應當把中國作為學習環境。”白思楠說。然而,現實中,許多國際學校的老師來自國外,對中國文化並不了解。

“國際學校”和“中國文化”,是否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在關於是否選擇國際學校的問題上,白思楠認為,父母首先應該對孩子的教育建立清晰的願景,良好的家庭教育能極大地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

白思楠的丈夫在北京長大,兩人的孩子雖然自幼在國際學校學習,但家中教育卻把中英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從小到大的幾乎每個周末,孩子們都在學習中文中度過。孩子們有時抱怨,白思楠就會半開玩笑地說:“你們必須學好中文,因為你們的爸爸是用中文說夢話的,中國才是你們的根。”她相信,母語的水準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水準。

與會專家指出,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國際學校時,應重點考察該校在“融貫中西”方面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方法等。

理查德認為,如果說過去的“國際教育”意味著追求純正的海外教育,今天的“國際教育”則更強調中國根基,因為“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不能使受教育者失去其文化和民族的根源”。天樂勤教育總裁、北京市教委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前處長邱曉平也指出,我們的“國際教育”應培養的是具有世界意識和文化自信的中國人,要讓孩子有充分接受中國優秀文化浸潤的時間,在全球化時代“出得去、回得來”。

瑞秋·貝爾認為,國際學校應該盡可能培養學生逆向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想法以不同的形態、形式、方法去告訴其他人。“運用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場景跟別人合作。這樣才能有效地去進行跨文化、跨語言的國際性合作。”

許多與會者指出,目前,多數國際學校仿佛生活在一個“小圈子”裡,缺乏與公立學校尤其是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交流互鑒。對此,天樂勤教育總裁、北京市教委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前處長邱曉平建議,當下,許多公立學校的國際教育資源也愈發雄厚,家長們在擇校時應保持開放心態。(教育科學部編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