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周杰倫需要刷流量嗎?時代病了

今天看到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豆瓣帖子。

全微博都在嘲笑這個人。但看到這個帖子我的第一感覺是“難受”。可能在現在的風氣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病態的流量時代中迷失,以之為正常,卻不知道什麽才是歌手的核心價值。

所謂流量,所謂數據,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從品牌到大眾都認為這和藝人的商業價值掛鉤。

走到現在這樣的流量時代有兩個大的起因。一是唱片演出市場的隕落導致歌手變現方式改變,二是平台監管失職導致注水數據橫飛。

先說唱片市場的問題。

在歐美國家你很難看到國內這種歌手狂接代言、拍廣告、商演走穴的情況。因為當紅歌手、創作者靠相對完善的版權保護,加上演出,自身周邊,就能靠本職賺到足夠的錢。甚至每年收入榜裡歌手們都名列前茅。

但在國內,正好倒過來。歌手要為商業月台才能活下去,要掙錢就得活得像個導購。商業品牌也靠數據來Judge歌手的商業價值。這數據理應分三塊,一是水的數據,二是真金白銀的帶貨量數據,三是反映國民度的人頭數據。健康程度依次遞增。

國內則第三樣完全缺失。而前兩樣,都可以通過對有限人群的“榨取”得到。比如一個歌手,雖然只有一千粉絲,但每個粉絲都轉發100次,看起來不會有十萬了嗎?

這種邏輯遇上了平台監管的失職。大家都知道平台縱容注水數據的制度有漏洞,但平台也不去補,放任自流,消費現有紅利,整個圈子自欺欺人。

在音樂圈開啟流量時代之前,每個人都沒意識到自己曾是“幫凶”。

其實我們開始“刷數據”的年代可能比我們想的要早。以前為了支持歌手衝銷量榜,一口氣買好多唱片衝銷量,那廣義上來說也算是刷人頭、刷帶貨數據的一種——只是那時候成本還比較高,需要直接投入金錢轉化為購買。現在不也有幫歌手刷itunes的嘛。其實這種金錢的投入換來的數據還有參考價值。

再到國內選秀時代,在街邊拉人投票,不算“刷”嗎?其實也算。但是大家都這麽做,你不做就會落敗——這後來成了流量時代的核心邏輯。

隨著唱片時代落幕,南韓粉圈文化湧入,我們取其糟粕卻未建立成熟機制,從而迎來了一個數據極其廉價的時代,也就是前面說的,榨取有限人群、換取數據流量資本年代。

幾十幾百做出幾萬數據的大有人在,幾百幾千粉絲到處複製粘貼控評營造出幾千萬的效果。當紅藝人大都有專門的的打投組織。大家明知這個時代很虛假卻沒有人能停下這一切,因為不這樣就會輸,就會不受品牌爸爸青睞,藝人就賺不到錢。愛豆有了代言,甚至還要買上一堆自己不會用的東西堆在家裡。這已經接近消費病態了。品牌這麽做也是飲鴆止渴,不去好好做產品,而是做這種割韭菜的事。

這是機制不健全、平台變相縱容之下的惡性競爭,怪不了粉圈的人。但有趣的是,國內所有平台都對這種虛假視而不見。iTunes榜對惡意刷榜會封號,哪怕真金白銀換來的購買也會修正數據。日本Oricon榜,你買再多專輯它最多也隻算3張。因為他們在意自己的榜單價值,知道通過對注水數據的限制來展現真實,知道消費有度。

我們這裡呢?一人買上十萬張還給你上粉絲榜別小紅花,工作室自掏腰包大有人在,只要韭菜能割,似乎沒人在意“真實的數據價值”這回事。這就是一場商業社會的共謀。消費無度。

品牌逐利,歌手煽風,平台失職,共同消費粉絲的愛。其實在這一環裡,粉絲是最委屈的。我一直覺得國內的飯圈年輕人很不容易。他們在大眾面前是一個個被羞辱的無腦個體,但他們被品牌、歌手、平台共同綁架了。只是他們愛自己的偶像,心甘情願被綁架。而品牌、歌手、平台三方竟然心安理得地消費這種愛。

最後反噬了整個流行文化產業。年輕人們忙著打投而不是欣賞各種各樣不同的音樂(欣賞可能還要被說成爬牆),音樂界看起來商業價值提升,蒸蒸日上,但創作環境遠沒有表面那麽光鮮。新生代就是幾乎沒有歌手有國民度。大多線上天花亂墜線下查無此人,偶爾一兩個出圈可能還是因為刷數據刷成了醜聞。大家都沒有靠作品出圈的動力,只有掙錢當毯星當導購的動力。

但蛋糕已經這麽大了,哪個平台有膽出來完善機制把這個泡沫戳破呢?要減少多少營收啊?風險太大了,完全看不到中止惡性循環的希望。

挖開又是一場駭人聽聞的當代奇幻物語。

THE END

感謝關注

作者:木一

編輯:洗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