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書記帶頭種梨讓村民年入數十萬 曾經窮得雪地裡打赤腳

山西臨汾的隰(xí)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這裡的地勢溝壑縱橫、陡峭不平,交通閉塞,外有呂梁山保護,內有黃河的小支流紫川河縱貫其腹地。很長的時間裡,農民沒有其他出路。72歲的閆雲海在隰縣的習禮村當了三十餘年的村支書,從解決村民溫飽到把村子打造成中國種植玉露香梨的第一村,脫貧路上,倔強的老閆克服了一個個難關。

“螢火計劃”特約

攝影/崔元慶 影片/吳海文 編輯/丁夢碩

出品/騰訊圖片 篝火故事

影片|雪地裡打赤腳的老書記帶頭脫貧 打造中國玉露香梨第一村

1984年,閆雲海剛上任的時候,村裡窮得叮當響,吃水得從溝裡往上挑,吃麵得自己磨,住的土窯洞也經常漏風。收入來源主要靠種玉米,但產量不高,一畝地能產200多斤,很多家庭的夫妻倆忙活一年才掙80塊錢。

閆雲海回憶當年,笑著說當時上任村支書的時候真是接了一個爛攤子。那時老閆自己家裡也非常困難。冬天,沒錢買皮鞋就穿塑料的鞋,買不起襪子,就只能打赤腳,經常在雪地裡滑倒。

上任後,閆雲海要解決村裡最基本的吃住問題,他提出用泵抽水和修磚窯。村民們不信這些事能乾成,認為他能把村子吃的水供上就不錯了。結果老閆硬著頭皮帶頭燒磚,最終修了120間窯洞,抽了四年水,解決了住房和供水問題。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好基礎設施後,老閆面臨著第二道難題——解決村民的溫飽問題。閆雲海帶領村民種過黃豆、小米等糧食作物,都因土壤環境不適宜或銷路不佳,沒能成功。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像個“緊箍咒”一樣一直扣在隰縣的頭上,而論村民收入,習禮村又是隰縣的倒數第一。

閆雲海非常著急,跑去縣裡面求撥款種經濟作物。2001年,村裡包了30畝地,搞起了科技示範基地,他采回來126種品種,準備試試村裡的土壤環境適合種植什麽作物。2004年,老閆偶然接觸到了一種梨果新品種——玉露香梨。

以庫爾勒香梨為母本、河北雪花梨為父本雜交雜育而成的玉露香梨,是目前國內品質最高的梨。而隰縣地處黃土高原,晝夜溫差大,正好能為梨樹生長提供優質的環境。閆雲海當時就決定,要在村裡大力推廣種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最初,村裡人覺得這是瞎弄,沒人肯嫁接,結果這次老閆又硬著頭皮自己種梨。

嫁接、施肥、澆水、防蟲害,這些種植技巧讓閆雲海吃盡了苦頭。經過幾年的摸索,老閆已經十分專業。老閆說:“在栽樹時,就要把握好樹距。栽種時株距3米左右,行距為4至5米,這樣結的梨才甜。”老閆的種梨技能提高了,自然也有了不錯的收成。

2008年,玉露香梨成了北京奧運會指定供應水果,2013年又獲得了“中國梨王”的稱號。閆雲海種的梨也從一斤三塊錢賣到了五六塊錢,最好品質的能賣到十塊一斤。當地村民切實感受到了種梨致富的可能,紛紛跟隨老閆種起梨來。

最開始帶著大家夥種梨的時候,閆雲海也很害怕。因為萬一賣不出去梨,他可就成村裡的罪人了。老閆雖然種梨在行,但對供應鏈、品牌這些概念幾乎是一竅不通,香梨的發展因此遇到了瓶頸。直到2016年冬天,蘇寧公益與中國扶貧基金會旗下電商扶貧品牌——善品公社來到隰縣,讓老閆看到了電商帶來的新希望。

善品公社組織農戶重組合作社,為當地的農戶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並從源頭做起,統一玉露香梨的種植標準和品控要求,再利用電商模式,幫助隰縣的玉露香梨走得更遠。閆雲海說:這些措施讓村民們放心了,只要把梨種好,自然能賣出去。

村裡的變化一直在發生,儲藏倉庫用上了機械化的設備。物流運輸的車輛每天都來好幾次。以前,村裡的人都出去打工。如今,合作社已有共建農戶41戶,由於種梨提升了收入,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回鄉發展,村子恢復了生機與活力。

目前,隰縣玉露香梨栽植近20萬畝,種植面積和產量位居全國第一。2017年,閆雲海家裡25畝梨樹,一共賣了四十幾萬,很多種梨的村民也都掙了十幾萬。老閆的大兒子閆鎖保已經接過他的衣缽,通過在村裡建立玉露香果品合作社,繼續帶著村民們發展玉露香梨種植業。

每年春天盛開的梨花成了支撐隰縣發展、促進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象徵。而習禮村也早就擺脫了隰縣第一貧困村的稱號,閆雲海現在的心願是:村民們能住上兩層樓的小別墅,想吃哪樣吃哪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