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野獸派”代表畫家馬蒂斯逝世64周年:色彩是我的生命

1937年4月的某一天,在巴黎躲避戰亂的畢加索聽到了一個消息:西班牙美麗的商業小鎮格爾尼卡鎮被德國轟炸機炸成了一片廢墟,當時街上滿是人群,鎮上無辜的居民慘遭屠殺。

憤怒不已的畢加索為此創作了著名的畫作《格爾尼卡》。

撲朔迷離的黑白灰色塊形成畫面陰霾、恐懼,不規則線條的交織,給人以四分五裂和騷動的不安,畫面繁重又壓製,充溢了悲傷與驚恐。

而馬蒂斯,與畢加索齊驅並駕,是20世紀歐洲的畫壇雙擘。但與畢加索選擇用諷刺的方式來表現戰爭的悲痛、淒慘不同的是,馬蒂斯選擇了一種寧靜、歡快、舒適的藝術形式,來表現戰爭時期的情緒。

他將能夠帶給人們樂觀情緒視之為“責任”:當時的人們相信,像畫面中這樣,坐在陽光下的舒適生活,仍然是可能的,這是他的責任。

“我夢寐以求的就是一種協調、純粹而又寧靜的藝術,這種藝術既不擾人,也不使人不安。我希望一個疲憊的、傷心的人在我的畫面前能得到安寧和休息。”

他用畫筆描述著人世間的喜悅與歡樂,給受難的法國人民帶來精神救濟和心靈安慰。

1869年12月31日,馬蒂斯出生在法國南部小鎮勒卡托。青年時期,他曾在巴黎學習法律,那可是當時很吃香的行業,然而,他卻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毅然放棄了法律,拿起了畫筆。

因此,直到30來歲,馬蒂斯依然身無分文,帶著3個孩子。那時候,他已經瘋狂創作了15年,如他所說“就像一個喝醉的蠻漢,在狂躁之中試圖踢開大門”,可惜他如同在漆黑的森林裡踉踉蹌蹌地前行,尚未找到屬於自己的畫風。

1905年,一次法國的南部之行,給他的藝術上帶來了新的生機。同一年,馬蒂斯和他的藝術家朋友們聯合舉辦了一個藝術沙龍,開始一系列“狂野”的繪畫實驗。

他們的作品在巴黎秋季沙龍展覽會上亮相時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其中一位批評家看到一件近似多納泰羅的雕塑作品時,驚呼起來:“多納泰羅讓野獸包圍了!”自此,“野獸派”這一稱呼登堂入室,正式成為了西方現代藝術運動中最初的一個美術流派。

野獸派的畫家們沒有什麽正式的宣言和系統的理論,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主張:繪畫一定要表達個人的主觀感受,並不是模仿自然現象。他們經常採用一些大膽的色彩平塗,而沒有立體的描繪。色彩用的基本都是純色,筆觸很隨意,看上去好像不講究。強烈刺激的原色,再加上隨意的筆觸,畫面就顯得有野獸味道了。

在接下來的5年裡,他不斷挑戰構圖與色彩的極限,他開始嘗試把情感融入畫中。

“畫上的東西 必須要有擴張的力量,這種力量足以將生氣輸入環繞著它的太空。”

馬蒂斯的繪畫,將優美與和諧滲透在動態與靜態之中。他多用高純度的顏色作畫,極強烈的色彩顯得飽滿火熱,畫面造型單純、簡化、甚至稚拙,而線條精煉有力。

從梵高的時代起,畫家們就開始用豐富的色彩來描繪他們的所見,但像馬蒂斯這樣大膽的還從未有過。

像這幅作品,馬蒂斯大面積使用紅色,且打破了傳統的太空透視和解剖構圖,用平塗、色塊組成畫面,輪廓感強且帶有濃鬱的裝飾味,令觀者的視覺產生極大的愉悅。

藝術是屬於精神世界的一種活動,馬蒂斯在公開自己的藝術觀念時說道:“一種藝術對每個精神勞動者是一種平息的手段,一種精神慰藉手段。”而他自己從這種安樂椅式的藝術中,獲得了無限溫柔的撫慰。

“野獸主義”一詞源於1905年的巴黎沙龍展,以馬蒂斯為首的一眾青年藝術家在同一展廳展覽作品,他們的畫作大多色彩飽和豔麗,依靠結構上的原則,不顧體積、對象和明暗,用純單色來代替透視,激進而富有表現力,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在眾多新銳畫作的擁簇中,展廳中一件具有文藝複興風格的雕塑竟顯得孑孓突兀,有評論家大聲疾呼“多納泰羅像是被關進了野獸牢籠”,野獸主義因此得名。

此為馬蒂斯致親人家書一通,作於1934年。以巴黎盧滕西亞酒店的信紙寫就(此酒店是左岸最著名的酒店之一,畢加索亦常年光顧於此)。30年代馬蒂斯定居巴黎,此時其繪畫風格已歷經多次變遷,名望也到達頂峰,馬蒂斯在信中寫道“願家中一切安好,記得照顧好蘭迪(推測為家中寵物),按時為他洗澡,並多多注意他的眼睛狀況”。對話中無不流露出與家人的和諧氛圍。

簡介:11月3日為馬蒂斯逝世64周年的紀念日。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國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及版畫家。馬蒂斯是現代藝術的領軍人物,與畢加索並稱20世紀最重要的兩位畫家,促成了20世紀第一次的藝術運動,率領野獸派聲名大噪。1908年,發表《畫家劄記》,生動地論述了自己的藝術觀,對現代繪畫影響極大。1920年之後擴大創作領域,在雕塑、版畫、壁畫、插圖方面的造詣同樣展示出過人的才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