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互聯網大潮下的唱片店,不僅有“過去的CD”

15年前,北京有3000多家唱片店。

專輯琳琅滿目,年輕的顧客視線來回遊移,徘徊在貨架前,不知該把有限的零花錢,留給哪張。

此情此景,是70、80和90後逛唱片店的集體回憶。然而,情懷終究難以阻擋時代潮流變革。伴隨著數字音樂崛起,唱片店的落寞一目了然。

中國新聞周刊走訪北京僅剩的十幾家唱片店,發現已不再是街頭巷尾尋常可見,必須依靠電子地圖搜索。

選擇了夕陽行業,必然要走上一條逆水行舟的路,現存的唱片店沒有成功者的勵志故事。樂迷匯聚於此,趣事仍不斷發生,唱片店的故事也不是沒落行業的一曲挽歌。

在這裡,你能偶遇打探專輯銷售情況的獨立音樂人,能碰到喜歡張國榮的小學生,還會碰到聽LadyGaga的退休老人。

救活整個行業?

“這些唱片用什麽設備播放啊?”

北京鼓樓東大街,40平方米的獨音唱片還算好找,距離熱門景點南鑼鼓巷不到400米。偶然路過的顧客們問得最多的問題,說明了問題根本所在——大眾聽音樂的方式已然改變。

唱片業持續下滑,獨音唱片倒是堅持了8年,還在2017年遷址、擴大經營面積。這樣的逆勢發展,不太容易得到大眾理解。

80後店主郭誠,倒不介意這些。他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也承認唱片業是夕陽行業。

走進獨音店面,右手邊的貨架上主要是華語CD,左手邊的貨架上則是黑膠唱片和國外藝人CD,過道中間還有兩個貨架的獨立音樂專輯。1萬多種唱片匯聚其中,讓本就不大的店面,顯得有些擁擠。

但在這裡,你找不到張藝興、鹿晗、TFBOYS等流量藝人的專輯。流行音樂唱片的總量,佔比也不足10%,搖滾、民謠、朋克、電子等風格的獨立音樂唱片佔主導。

2011年起步時,網絡免費下載正流行,實體唱片備受衝擊。在行業寒冬開店,天時不利。同在這一年,當當、亞馬遜音像銷售已經普及,京東也在開始上線音像產品。電商平台的折扣戰,成為擠壓唱片店生存空間的又一重要因素。

可剛開店的第一年,郭誠要戰勝的最大敵人是他自己。

全職做唱片店前,他曾先後在兩家唱片公司工作,在第二家工作後期,他陷入抑鬱,繼而離職。

“我那時候在家天天想,接下來做什麽。”郭誠說,“我喜歡音樂,開唱片店的話,就能在工作時聽很多音樂。”

出發點簡單,靠的是情懷。可在開業初期,雖然留著別人眼裡“可愛的蘑菇頭”,郭誠眼睛裡卻不時放射出“別惹我”的憤怒目光。他每天在店裡邊聽著搖滾樂,邊喝酒、抽煙,客人來了也不愛招呼。

這樣的底氣,來自他的年少輕狂。“那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覺得自己很厲害,能救活整個行業。”唱片業急劇下滑期,把唱片店開起來,又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這讓郭誠著實驕傲。

信心敵不過強敵,盲目自信很快被現實的冷水澆滅。

當時,郭誠希望豐富唱片品種,他在數字平台上關注了許多音樂人,不斷查看有哪些新作品上線。但這恰恰暴露出他的經驗不足,橫衝直撞。每當他關注到一些唱片,聯繫到唱片公司或音樂人,得到的結果往往是:專輯已經出版了一段時間,或者專輯要隔一段時間才會出。

這樣的情況多了以後,他意識到,自己對音樂市場的判斷能力還不夠,要想準確把握唱片市場動向,需要持續積攢經驗和資源。

逆勢而為?

在唱片業輝煌期,流行音樂唱片銷得最好。當時大街小巷的唱片行,基本都主推流行音樂。但當數字音樂進入大眾消費市場,電商平台打折促銷吸引顧客,最受影響的也是這些賣“大流行”的唱片行。

當時,它們銷售的唱片,數字平台上試聽非常便捷。與網店相比,品種與價格又沒有優勢。雪上加霜,一批批唱片店倒掉。據《北京商報》報導,2009年對比2002年,北京地區唱片店數量就縮水了90%。

即便是北京西單圖書大廈、中關村圖書大廈、王府井書店等大型書城,音像區也表現出式微現象。比如,王府井書店音像區,前兩年還有兩個長排的流行音樂專輯。如今這一區域主要讓位給樂器展銷,唱片貨架則零散幾個靠邊站。

抵擋不了市場變革的唱片店撤了,留下來堅守的,需要的是韌性,或者巧勁。

主打獨立音樂的唱片店,受到的衝擊沒有那麽直接——本身就只被小部分人群關注,受到影響沒有那麽大。

剛開業時,許多唱片店還在播放周杰倫、王力宏的歌,獨音唱片開始播郝雲、趙雷、逃跑計劃、海龜先生的專輯。

“最早來店裡的顧客,絕大多數都沒聽過我們播放的音樂。”郭誠說。他聽搖滾、民謠、電子唱片,合夥人周寅是朋克黨,有時也會聽一些小清新,他們分別從喜好出發,在獨立音樂海洋中選品。

差異化發展的確是可行方向。如今,北京現存的唱片店也各有特色:獨音唱片、福聲唱片,主打獨立音樂;Disc、酷樂唱片有許多二手絕版唱片;fRUITYSHOP等主要銷售黑膠唱片。

隨著風格多元的獨立音樂人進入大眾視野,獨立音樂唱片店逆勢而行,逛唱片店,樂迷能發現許多沒聽過的歌,讓獨音唱片圈了最早一批忠實粉絲,也讓郝雲等當時還不知名的歌手,一張專輯最好時達到月銷量上百張。

三弦一響,歌聲一唱,許多人一聽就愛上。

格調與市場

“我想買一些華語唱片,擱車裡聽。”一位客人走進店裡,他拿不準應該選擇什麽專輯,問起店員的意見。

店長張勇馬上上前,介紹陳奕迅、蔡健雅、田馥甄、陳綺貞等歌手的專輯。兩人你來我往,聊了將近20分鐘。最終,客人帶著5張專輯滿意離開。

“把唱片當成一件事業來做,就一定要遵循市場規矩,能夠存活下去。”郭誠說,自己如今會考慮格調,也會考慮市場。

在獨音唱片,售賣一些流行音樂唱片,正是為了路人到店裡能選到自己喜歡的。“我們或許沒有廣場舞神曲,但是我們可以推薦類似或者更好的音樂。”

對於獨立音樂的長期關注、支持,讓獨音唱片在運營幾年後,不只是銷售專輯的實體店。8年來,它將鏈條前移,給南征北戰、旅行團樂隊、反光鏡樂隊等國內眾多獨立音樂人發行唱片上百張。

剛出道的新人樂隊、歌手,最早沒錢做唱片。獨音唱片就把賺來的錢拿出來給他們做。“我那時候沒有考慮那麽多,唱片再難賣,我一次做1000張,10年總能賣完吧。”郭誠一臉實在和認真。

隨著音樂市場從大眾轉向分眾,多元風格的獨立音樂人越來越多,對外溝通和協調工作量越來越大。郭誠、周寅二人負責聯繫不同風格的音樂人和公司,不再有時間專門負責門市銷售。

2016年,他們開始招聘專職店員。如今,獨音唱片有6名店員,每天店裡會有3名店員工作。

招聘、帶領店員,成為郭誠面臨的一項新考驗。

郭誠說,唱片店給不了多高的工資。但對於專職店員,他要求很嚴格:店員入職後,要在半年內聽遍店裡的專輯。

應聘者都抱著喜愛音樂的想法投簡歷,一些人聽說這個要求就退縮了。因為喜歡聽某類音樂很平常,把多元風格的唱片都聽下來,卻不一定是件愉悅的事情。

老人與Lady Gaga,小學生與張國榮

“哥,你們家是網紅店嗎?”

隔壁美甲店新來的店員,看到客人經常在獨音唱片門口拍照,這樣詢問店長張勇。

這句話點醒了張勇,“網紅店”這個形容挺貼切。開淘寶店6年時間來,獨音唱片已經成為外地碟友來京的打卡之處。

郭誠一直追求實體唱片店體驗感,最初並不想開淘寶店,網店也是應外地碟友要求開起來的。

他把網店當成一種宣傳方式,通過它與全國各地的樂迷溝通。獨音唱片淘寶店已有5萬關注的粉絲,幾千名會員。“我們要做的工作很多。我一直在跟大家講的是,我們不是倒賣唱片的店鋪。我們真是從文化角度出發,來做這項事業的。”

來獨音唱片工作前,張勇也是獨音唱片的顧客。他通過買碟和周寅認識。看到這裡的招聘信息後,就來應聘。

“我家裡有700多張CD,100多張黑膠,拿著盤就特別高興。來這裡,是怕以後年紀大之後會後悔。”張勇說,自己根本沒想過,這家店會不會一直在,只是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獨音唱片每天接待不同的消費群體。有的是音樂人,有的是歌迷,有的則是唱片收藏愛好者,還有一些是逛街的客人。碰到懂音樂和唱片的,張勇就會和對方聊得特別投機。

讓張勇印象深刻的一位顧客,是一位60多歲退休老人,他平時會買音樂雜誌和唱片,欣賞萊昂納德·科恩這樣有才華的音樂人。每次來店裡,老先生都會帶著勾勾畫畫的雜誌淘碟。

“這位老人有個小圈子,都是和他年紀相仿的老年人,他們都喜歡音樂,還經常交流。”張勇說,令他最為自豪的是,他成功地把Taylor Swift、Lady Gaga推薦給老先生。

“老先生買了Lady Gaga的引進版專輯,看了歌詞,發現原來這個愛穿奇裝異服的女歌手,原來真的非常有才華。”

店裡還有個特別喜歡張國榮的小學生歌迷。他對於張國榮個人經歷和故事非常了解,對他的唱片發行時間、版本,也了如指掌,這讓張勇感到驚訝。

“這位小朋友還喜歡竇唯、張楚、何勇,國外的歌手喜歡Bob Dylan、皇后樂隊。他一進唱片店眼睛放光,這裡看看,那裡看看。碰到買不起的黑膠唱片,他還會自己手繪封面,發到朋友圈。”張勇正說著,一個樂隊帶來兩箱貨,1000張黑膠唱片,趕緊忙著上貨。

因為獨音唱片有發行專輯的業務。店裡時不時有獨立音樂人來逛,既是為找找唱片,也順便了解自己的專輯銷售情況。

付出還沒到時候

讓郭誠感到欣慰的,是國內音樂市場的回暖。這兩年,獨音唱片的唱片銷售要比前兩年好很多。他推測,這是因為國內音樂市場整體向好,帶動了實體唱片這一板塊逐漸復甦。

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數據顯示,繼2017年中國錄製音樂總收入首次躋身全球第十名後,2018年排名又升至第七名。

以前唱片公司不斷倒掉,現在是唱片公司不斷復活。隨著資本進入音樂行業,音樂產業又逐漸活起來。“產業好起來,我們這個板塊,也會慢慢好起來吧。”郭誠說。

即便如此,他每年依然不會為獨音唱片制定具體的銷售目標。這是因為,他覺得,唱片業仍然是夕陽行業,如今的增長只是劇烈下滑後的微微提升,不會有大跨度增長。

中國實體唱片市場基礎是薄弱的。

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中國代表處向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錄製音樂實體收入為47億美元,中國錄製音樂實體收入則僅為300萬美元。

“獨音唱片現在的發展,已經是我在非常努力的情況下,做到的地步。稍微一松勁,銷售情況肯定會下滑。”郭誠說。

近些年全球黑膠唱片已實現連續13年增長,掀起復甦熱潮。這一熱潮在國內也有體現,一些新開業的唱片店,就以銷售黑膠唱片為主。但一張黑膠唱片價格一般要兩三百元。高成本決定它並不會比CD賣得好,對於唱片店增收作用不大。

“你堅持做了8年,發現自己即使為行業做了一點小貢獻,也依然沒有拯救這個行業的能力。”郭誠說這話時,語氣裡聽不出無奈的情緒,更像是在闡述一個平常的事實。

相比當年剛開店時的他,已經是另外一種面貌, “從前年輕,很多問題都看得不太明白。現在30多歲,明白了許多道理。”如今的他長髮及腰,有時扎成辮子,有時盤在頭頂,下巴蓄著鬍子,頗有些仙風道骨。

他和周寅想要的當然不止當前這樣,他們還有很多其他想法,但也並不著急。因為在做唱片店這件事上,他們更看重過程。“我明白了,人做一個事業,要付出、要堅持。當你堅持到兩三年時,發現什麽都沒有,是因為付出還沒到時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