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夜貓子不健康,主要歸因於飲食不健康、不規律

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2016中國睡眠指數》顯示,23%以上的中國人有熬夜習慣。2016年3月,重慶大學學生睡眠狀況調查顯示,凌晨0~2點入睡的學生人數佔比達55.23%,凌晨2點以後入睡的也有4.55%。

熬夜會打破睡眠規律,使整個機體的運作節奏發生改變,由此產生一系列健康隱患,引發各類疾病甚至猝死。

今年4月,一項針對英國40餘萬成年人的分析結果表明,夜貓子(晚睡晚起)的全因死亡風險比早起者(早睡早起)高10%,心理疾病、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胃腸道/腹部疾病、呼吸道疾病風險依次增加94%、30%、25%、23%、22%。

近日發表在《營養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綜述再次證實,夜貓子患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風險明顯高於早起者,尤其糖尿病風險是後者的2.5倍,這在輪班工作的人群中更明顯。

這項綜述廣泛回顧了全球公開發表的幾乎所有的相關論文,研究人員發現,夜貓子的患病風險之所以明顯升高,與其飲食不健康、不規律以及睡眠不規律有關。

橫斷面研究顯示,夜貓子水果和蔬菜吃得較少,而功能飲料、酒精、糖和咖啡類飲料以及脂肪攝入較多,常常不吃早飯,喜歡在周末補覺來補償工作日累積的「睡眠債」。而習慣早起的人每天吃的水果和蔬菜較多,包括穀物,進餐也更規律,睡眠相對穩定。

研究表明,不吃早餐與糖化血紅蛋白水準升高有關,夜晚吃東西也會影響血糖代謝。自然狀況下,白天血糖會降低,睡覺之前達到最低水準。如果很晚還在吃東西,會升高睡前血糖水準,從而增加2型糖尿病風險。習慣晚睡的人血糖控制也較差。

作者指出,現代社會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與生物鐘不一致,每天吃飯時間有悖於生理規律。這些行為會擾亂糖和脂肪等的代謝以及血壓的自然變化規律,從而導致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風險增加。

該綜述指出,人們對於早起或晚睡的偏好,受基因、種族和社會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90%以上的2歲以上兒童屬於早起型,但到了6歲,42%的孩子就習慣晚睡,青春期晚睡趨勢更明顯,直到50歲以後大部分人有開始習慣早起。晚睡的青少年飲食不規律、不健康的狀況凸顯,這對成年的健康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人的大多數飲食習慣建立於青少年時期。

研究者指出,生理改變、上學時間或社交安排是否導致睡眠類型發生變化,生物鐘如何影響嬰兒、兒童和老年人的飲食習慣,還有待於深入挖掘。

種族和社交方式會影響睡眠類型。研究表明,與印度人和斯洛伐克人相比,德國人更傾向於晚睡。同一個國家的城市和農村居民的睡眠類型可能也存在差異。

白天在戶外每多活動1小時,夜晚睡眠時間會提早30分鐘。而噪音、環境照明和城市擁擠等因素可能會導致人們更請傾向於晚睡。

研究者指出,目前已經發現了幾個能調控生物鐘的突變基因。2017年4月,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的一項研究表明,CRY1基因突變會減緩機體的生物鐘,攜帶這種「夜貓子」突變基因的人的生物鐘可能比大多數人長,這就會使其保持更長的清醒時間。

研究者指出,未來需要有研究來探索評估睡眠類型的最佳方法,以及睡眠類型如何影響壽命營養和長期心臟代謝健康之間的關係。

壽命營養學(Chrononutrition)是指晝夜節律和機體營養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一個新興的營養學研究領域,包括飲食行為的3個維度:飲食時間、頻率和規律性。

來源:

1、Kristen L. Knutson,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chronotyp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UK Biobank cohort. Chronobiol Int, 2018, 35: 1045-1053.

2、Suzana Almoosawi, et al. Chronotype: Implications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on Chrono-Nutrition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dv Nutr.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30, 2018. DOI:10.1093/advances/nmy070

長按圖片,顯示識別二維碼,或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進入購買流程:

歡迎關注「阜外說心臟」微信公眾號

「阜外說心臟」—患者教育大講堂由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推出,採用網路直播的方式,向廣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學、規範、靠譜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識。

每天一個微影片,助您心血管健康。

關於非法網站冒用我刊名義進行徵稿的特別提醒

近期我們發現一些網站冒用「中國循環雜誌」名義徵稿,並承諾「職稱論文權威快速發表」。

我刊鄭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國循環雜誌》投稿,一定要登錄中國循環雜誌官方網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