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廷皇宮內的服飾用什麽面料?綾、羅、綢、緞

沈陽故宮藏清宮織繡類文物概覽

——面料篇之一:綾、羅、綢、緞

張正義

(沈陽故宮博物院展覽陳列部,遼寧沈陽110011)

摘 要: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清代織繡類文物,多為宮廷內用,製作精細,工藝繁複,華美絢麗。它們既是宮廷生活和歷史的見證,也是清代發達的絲織工藝水準的集中體現。本文以綾、羅、綢、緞等絲織面料為綱,選取其中各類代表性文物20余件作綜合性的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沈陽故宮藏品;清宮織繡類文物;綾;羅;綢;緞

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距今5000年前的原始時期,就開始利用蠶絲。我國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過蠶繭、蠶蛹、蠶紋裝飾等史跡,絲綢的歷史源遠流長。1958年在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絲絹,是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的絲織品遺存。

絲織技術是將絲線編織組合成各類織物的方法。絲織物都由經緯線按一定規律組織而成,織造方法不同,出現了織物組織的變化。我國古代絲織物經過不斷發展,出現了平紋織物、斜紋織物、緞紋織物等普通組織織物和特殊的縐織物、絨織物、紗羅組織等織物。反映在絲織物品種上,則有綾、羅、綢、緞、錦、紗、緙絲、呢、絨等類。

我國古代最初的絲織物為平紋織物。商代,王室設女蠶專管蠶事,染人負責染練,縫人負責裁剪。河北槁城台商墓出土了麻和絲織品,為平紋的麻、紈、紗等和平紋的縐絲及絞紗類的紗羅等。同時,商代已經能織造花紋精美的絲綢提花織物,瑞典遠東博物館保存有出土於河南安陽的帶有回紋綺痕跡的商代銅鉞,北京故宮也保存有帶雷紋綺殘痕的商代青玉戈。周代,設立專官管理絲綢手工業作坊,史籍中有“繡績共職”的記載,織染與刺繡已有專門分工。春秋戰國時期,織造技術及生產效率提高,織物產量增加,是我國古代紡織體系由原始紡織技術逐漸向手工機器紡織技術過渡的時期。《詩經》中多有描寫當時服飾、紡織生產的句章。《史記》等史籍中關於楚莊王之愛馬“衣以紋繡”,齊恆公“衣必紋繡”,吳國舟船上舞女二百人“皆服繡衣錦緞”等記載都反映了當時上層社會尚美服的風氣,也是當時絲織業發展的反映。絲綢品種已有帛、縵、綈、素、縞、綄、紗、縐、綺、羅等。秦漢時期,提花技術進一步發展,絲織品種較為豐富。西漢時期,開通了通往西域的南北兩條大路,中國絲綢源源不斷運到歐洲,從此中國被譽稱為“絲綢之國”。

漢、唐以來,絲綢品種不斷豐富,工藝技巧不斷提高。例如漢代的起絨錦、經錦都名噪一時。隋唐時期,紡織業繁榮,斜紋組織和緯線顯花織物得以大量生產和使用,出現了緯絲起斜紋花的綾、錦、雙面平紋錦、印經綢、紅線毯、緙絲等新品種。唐朝廷在蘇州特設“應奉局”,督辦內府禦用織物。北宋京城設文繡院,製作宮廷繡品。南宋朝廷遷都臨安後,在蘇州設宋錦織造署,將成都的蜀錦織工、織機遷至蘇州,生產宋錦。宋代,緞紋組織大量使用,織物種類豐富。刺繡和緙絲技藝發展到極高水準,模仿畫院工筆繪畫,足以亂真。元代紡織、印染、刺繡等工藝,繼宋、金之後又有了創新和發展,江南絲織業尤為發達,綾、羅、綢、緞、絹、紗等各地均有織造,其中織緞技術達到很高水準。絲綢紋樣則繼承了兩宋風格,同時融入蒙古與西亞文化特色。金銀線織物高度發展,元統治者喜愛“納石失”,也就是文質富麗的織金錦。元大都設繡局、紋錦局,為百官刺繡服飾。綾綺局、織佛像提舉司等官辦織繡作坊所繡織的禦容像、佛像等,成為元代織錦業發展的代表。在蘇杭設東、西織染局,織製雲錦,滿足王室的需求。

明代手工業發達,擁有北、南兩京的內外織染局,工部織染所,南京供應機房和神帛堂。地方設織染局,以蘇州和杭州兩局的規模較大,為皇室、貴族生產絲織品及繡品。清政府重視桑蠶,以江浙、廣東、四川、山東為主要地區,湖南、湖北則在清晚期逐漸發展。紡織機構的設定基本因襲明朝,除在內務府設有染作、衣作、皮作之外,江寧、蘇州、杭州均設有織造府。3處織造生產的各種絲織品,如各種織金錦、妝花錦、閃緞、織金緞、暗花緞、妝花緞等,花色品種空前豐富,色彩鮮豔,紋樣華麗繁縟,代表了我國古代織造業的最高水準。沈陽故宮院藏清代織繡類文物豐富,是研究清代紡織業、織物及服飾的珍貴實物資料。本文以綾、羅、綢、緞等不同絲織面料為綱,選取清宮織繡文物20余件,作綜合性研究和探討。

1 綾

《玉篇》謂之“文繒”,是在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絲織物,質地輕薄,以斜紋組織織造或在斜紋地上起斜紋花,織物表面呈山形斜路,紋理象冰凌,故稱“綾”。初見於漢代,唐宋時期,綾的生產達到高峰。唐宋時期規定以綾製作官服。元以後,生產及使用漸少。明代的綾,質地輕薄,一般作內衣、刺繡底料及裝裱之用,生產已陷於衰退。清代,綾仍有生產,以江寧、蘇州及杭州3處織造最著,又以吳江綾最負盛名。《乾隆吳江縣志》載:“吳綾見稱往昔,在唐充貢。今郡屬惟吳江有之……其紋之擅名於古而至今相沿者,方紋及龍風紋,至所稱天馬,辟邪之紋,今未之見,其創於後代者,奇巧日增,不可殫記。”

早期的綾主要為斜紋地,明清時期出現緞紋地。綾可分為以組織變化顯花和以織彩顯花的“素”、“花”兩類。花綾又有暗花、妝花之分。暗花綾是斜紋地上起本色斜紋花的織物,經緯線均不加撚;妝花綾則是一種以斜紋織物為地,在局部採用通經斷緯的方法進行顯花,使用金線顯花時被稱為“妝金綾”。清後期,綾的織造技術雖完備成熟,但需求量及產量卻不高,其生產漸衰,逐漸為緞取代。清代,綾一般製作內衣、刺繡底料及書畫裝裱之用。

圖1為清紅綾釘花夾駕衣。衣長132厘米,腰寬77厘米,袖長100厘米,袖口寬22厘米,下擺寬113厘米。圓領,大襟右衽,平袖口,裾前後開。衣面為紅色綾地,其上為平貼補花,花樣為白、黃、藍色絲線繡製的花紋,花紋部門為二則式。紅素棉布襯裡。襟綴圓銅扣4枚,領口綴圓銅扣1枚。國家三級文物。

駕衣為校尉之服,校尉穿紅綢、綾製作的駕衣,系綠綢帶,戴羽翎管纓帽。此衣為江寧織造織辦,織成後送交鑾儀衛,皇帝起駕出行或遇重大典禮護駕時穿用。

圖2為清紫色萬福萬壽綾,長47尺,幅寬75厘米。紫色綾地上分別由卍、壽字及卍、蝠紋組成紋樣,寓意萬福萬壽。國家三級文物。

紫色為紅、藍混合色彩。隋唐時期開始以紫色為貴色,原因可能是受周邊少數民族及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古代紫色染料只有紫草的根,製取困難,色彩易分解,更顯尊貴。紫色由間色逐漸演變為與正色同等,甚至超過正色的地位,成為僅次於黃色系的尊貴顏色。如,清順治年間規定:公、侯、伯,一品至四品等官,黃色、紫色、秋香色、玄色、米色及狐皮俱不許穿。

2 羅

羅,從組織上說,凡織入數根奇數緯紗(如3根、5根、7根或更多根)後絞扭1次的,稱為羅。由於絞經與地經兩種經絲有規律地絞纏形成網絡,花紋美觀雅致,透氣性好,豐富了絲織品的表現力。羅的經絲是糾絞,孔眼呈椒形,古人所謂“方孔曰紗,椒孔曰羅”。

圖1 清紅綾釘花夾駕衣

圖2 清紫色萬福萬壽綾

羅的織造始於商代,春秋以後品種漸多,由素羅發展為各種花羅。素羅為素組織羅織物,其經絲有弱撚,緯絲無撚;花羅,也稱提花羅,利用不同的織法顯示花紋圖案。由於羅的質地輕薄,孔眼穩定,牢固耐用,可以用來製作夏服或幔帳。漢以來視作絲織佳品,尤其在氣候炎熱的南方,多用以製作貴族衣裙。唐代,按製五品以上官吏方可著羅。宋代,織羅技術進一步發展,出現很多暗花羅新品種。元以後禁令漸弛,穿者日眾,織羅技術也空前提高。明代花羅織造技術更加完善,品種豐富,僅《天水冰山錄》記載的花羅就達50余種。《明史·輿服志》記載,羅用於上自帝後下至文武官員的朝服、禮服的製作。明清時期,產於杭州的杭羅,質地剛柔滑爽,穿著舒適涼爽,耐穿洗,成為宮廷襯衣面料之一。清代蘇州更是有花羅、素羅、刀羅、河西羅、秋羅等多種羅織物。

圖3 清月白色暗花羅女衫

圖3為清月白色暗花羅女衫。衣長85厘米,腰寬55厘米,下擺寬72厘米,袖長76厘米,袖口寬27厘米。面料為月白色暗花折枝牡丹紋羅,領、袖邊均鑲藍緞及黑色回紋絛邊,絛邊內飾花鳥紋。前胸托肩部分盤飾團花。襟綴絲扣袢4枚,領口綴絲質圓扣袢1枚,余為雙鈕盤腸紋扣袢。國家二級文物。

暗花羅是在本色地上織本色花的提花織物,戰國至明清一直較為流行,暗花羅有三梭、五梭、七梭之別。其特點是每織過三梭、五梭、七梭平紋後,絞經絞紐一下,絞經變換位置。

圖4為清湖色羅繡平金萬福壽如意女單袍。衣長111厘米,袖長67厘米,腰寬50厘米,下擺寬74厘米。大襟右衽,圓領,左右開裾,窄平袖。袍料為湖色羅,其上平金卍字、團壽字、蝠、如意紋、綬帶紋,寓意吉祥。黑緞緣領邊。襟綴鏤空銅圓扣5枚。國家三級文物。

圖5為清月白羅萬代紋單套褲。褲長82厘米,襠寬35厘米,褲腿寬27厘米。清代後妃夏季便服,褲腿式,內側開裾,上銳下平。褲口鑲邊兩道,以月白色羅為面料,其上為卍字、如意雲頭、綬帶紋暗花。飾彩繡花卉紋藍緞邊及雲頭紋黑緞邊。套褲上端分別綴藍色綢帶2條,其中一條為環狀,穿著時系於腰帶上。下端開裾處分別綴月白色綢帶2條,用於系緊褲腿。此褲穿用時套於內褲之外,起遮擋和裝飾作用。國家三級文物。

3 綢

綢是一種組織較為簡單的平紋、斜紋絲織物,表面平順柔滑,厚薄適中,適合裁剪衣物,是我國蠶絲織物的基本品種。綢屬中厚型絲織物,明、清以來成為絲織品的泛稱。質地較緊密,手感較柔軟,有光澤,穿用舒適,四季皆宜,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皆可穿用。

圖4 清湖色羅繡平金萬福壽如意女單袍

圖5 清月白羅萬代紋單套褲

綢,歷史悠久,織造相對簡單,名稱初見於漢代,稱“帛”或“繒”,六朝後織造漸多,質佳者成為貢品。宋以後品種不斷增加,各地佳品出現,著名的有山西潞綢、山東繭綢、南京寧綢及福建甌綢等。清代,綢料廣泛用於製作服飾,厚重的品種可做外套和褲子,輕薄者適合製作襯衣和裙。清代綢的織造技術達到高峰,有二色綢、織金綢、妝花綢、縐綢、江綢、暗花綢等許多品種。現今,習慣上把綢與起緞紋效應的緞聯繫起來作為絲織物的總稱——綢緞。

圖6為清杏黃綢彩繡平金棉龍袍。衣長135.5厘米,腰寬66厘米,下擺寬110厘米,袖長91.2厘米,袖口寬23厘米。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裾四開,直身式袍。兩肩前後平金正龍四,襟前後行龍四,袍身彩繡雲、蝠,間以桃花,下幅繡八寶立水,海水江崖。石青領,交襟上前後正龍一、行龍三。石青袖,袖端正龍各一,袖根行龍各二。內襯藍綢裡。襟綴鎏金鏨花銅扣4枚。清宮檔案記載此龍袍為光緒帝為太子時服用。國家二級文物。

圖7為清絳紫色江綢彩繡牡丹水仙團壽紋氅衣料。全長148厘米,中寬153厘米,下寬153厘米,袖長111.5厘米,袖口寬45厘米。絳紫色江綢料上彩繡水仙、折枝牡丹、團壽字紋,水仙及牡丹紋各不相同,富於變化。附淡彩繡黑牡丹水仙團壽紋鑲邊2塊,尺寸為121厘米×76.5厘米、135.1厘米×76.5厘米;月白緞繡牡丹水仙團壽紋挽袖1付,尺寸均為88.1厘米×76.5厘米。國家二級文物。

此衣料及刺繡配色豐富,反差鮮明強烈,清秀典雅,反映出晚清圖紋表現方式及配色特點。江綢,也稱“寧綢”,為清代江寧(南京)織造的絲織品,故名。質地緊密平整、挺括,手感柔軟,堅韌耐磨,適合製作外衣。清夏仁虎《舊京瑣記》載:“外褂則多用江綢,間用庫緞。”

圖8為清絳色江綢彩繡折枝梅花衣繡球棉袍。衣長134厘米,袖長62厘米,腰寬78.5厘米,下擺寬117厘米。圓領,大襟右衽,袖長及肘。絳色江綢袍面繡大朵折枝繡球花,整個圖案設色柔和恬淡,紋樣逼真。領、袖、襟邊鑲絳地正卍字織金緞,袖內飾藍綢三藍繡花卉襯袖,襯袖內襯月白綢裡,襯袖鑲藍正卍字織金緞邊。使用平針、套針、纏針、戧針等針法刺繡,變換靈活,針腳平齊,凸顯花朵的靈秀與立體感。袍內襯月白色素紡綢裡,內絮薄絲棉。襟綴銅鎏金鏨花圓銅扣5枚。國家二級文物。

圖9為清石青暗花江綢釘金團花披風。衣長94厘米,腰寬56厘米,袖長65厘米,下擺寬80厘米,袖口寬20厘米。對襟,面料為石青色暗團花獅子滾繡球紋江綢,領、襟及底邊鑲黑緞寬邊,開襟處鑲飾如意雲頭黑緞邊。兩肩及前後釘金八團,均為團花,前底襟釘金八寶立水,後底襟釘金海水江崖。藍緞袖釘金菊花錦雞。襟綴絲扣袢2枚。國家三級文物。

暗花綢為本色經斜紋地上織本色緯斜紋花的提花絲綢織物,厚重、細密、挺括,但光澤度不高,為明清時期春秋季主要服裝面料。此種披風為清代婦女禮服,包天笑《六十年來妝服製》載:“婦女的禮服,最普通者曰披風,曰紅裙。披風比於男子的外套,也是吉服,則作天青色;而素服則作元青色,不得有異色。披風之內襯以襖,顏色隨便。披風也像男子外套的作對襟,長可及膝,有兩袖,極博,以藍緞而繡以五彩或夾金線之花。未嫁的閨女不得穿披風。”

圖6 清杏黃綢彩繡平金棉龍袍

圖7 清絳紫色江綢彩繡牡丹水仙團壽紋氅衣料

圖8 清絳色江綢彩繡折枝梅花衣繡球棉袍

圖9 清石青暗花江綢釘金團花披風

圖10為清藍綢彩繡菊花團壽紋鑲邊棉襯衣。衣長133.8厘米,腰寬74厘米,下擺寬101厘米,袖口寬25.1厘米,袖長58.5厘米。襯衣為清代後妃日常穿用最頻繁的便服,多穿於氅衣或馬褂內,也可單獨穿用。此件襯衣圓領,大襟右衽,直身式袍。雙層闊平袖折疊狀,袖長及肘,不開裾。領、袖、襟鑲邊2道,分別為黑地彩繡菊花平金團壽字絛和梅花團壽織金緞。袍身平金銀及彩繡9種菊花及團壽字。9種菊花以諧音寓“久居長壽”吉祥涵義。平金銀與彩繡相互映襯,構圖規矩大方,紋樣寫實,暈色和諧自然,針腳細密,水路清晰,凸顯禦用服飾的富麗尊貴。襯月白綢裡,內絮薄絲棉。襟綴銅鎏金鏨花圓扣5枚。國家二級文物。

圖11為清桃紅綢彩繡百蝶鑲邊女棉袍。衣長142厘米,腰寬47厘米,下擺寬74厘米,袖長69厘米,袖口寬23厘米。圓立領,大襟右衽,平袖,直身式袍。桃紅色素綢為面,彩繡百蝶及壽字紋,領、袖、襟鑲邊3道,由外至內依次為卍字黑織金緞、黑石青江綢彩繡百蝶及平金團壽字、雲鶴絛。此袍蝴蝶花紋對稱,生動寫實,設色明快鮮麗,精致工巧。內襯白棉絨裡。襟綴銅鎏金圓扣5枚。國家二級文物。

百蝶紋為傳統織繡紋樣,以為數眾多的蝴蝶構成圖案。“蝶”與“耄耋”之“耋”諧音,蝴蝶因而被視為吉祥之物,寓意健康長壽,明清時期較為流行。

4 緞類織物

圖10 清藍綢彩繡菊花團壽紋鑲邊棉襯衣

圖11 清桃紅綢彩繡百蝶鑲邊女棉袍

古稱紵絲,起源於漢,發展於唐,鼎盛於明。宋以前並無“緞”字,宋、元時以“段”字作“緞”,《吳縣志》卷51《物產》中說:“紵絲俗名緞,因造緞字”。緞以彩色真絲為原料,以緞紋組織織造,經緯線交織位置按一定規律分散,分布均勻,不相連續,且有較長的經線或緯線浮現於表面,兩者僅一種顯示於表面的織物。緞地組織點浮線長,因而表面平整光亮,手感柔軟平滑,外觀富麗,且厚薄可按需要調整,適宜製作衣裙及巾帽鞋履。無花者為素緞,提花者稱花緞。明代提花工藝發展,緞成為絲織品中的流行品種,為貴族重要服用品。晚明及清代,緞組織循環開始使用八絲(俗稱八枚緞),織物表面更為光亮,品目繁多,有妝花緞、暗花緞、織金緞、閃緞、大蟒緞、寸蟒緞、廣緞等。這些緞織物若以織造技術和外觀特徵區別,可歸為暗花緞(包括素緞)、織金緞、花緞、妝花緞4類,其中暗花緞和素緞是織造各種緞織物的基礎。

4.1 暗花緞

清代又稱庫緞,是本色單重提花緞織物,一般是經緞紋地,緯緞紋花,利用經緞紋和緯緞紋的不同來顯現花紋。有時,經面緞作地緯面緞顯花稱為暗花緞,而緯面緞作地經面緞顯花則稱亮光緞。清代暗花緞組織比明代豐富。清初仍沿襲明代織法,以五枚二飛、五枚三飛為主,乾隆時期開始織造七枚二飛、七枚三飛、八枚三飛等緞紋組織。暗花緞經密大而細,緯密小而粗,經面效果突出。由於經浮線加長,經線弱撚,緯浮點幾乎全被經浮點遮住,使暗花緞異常光亮,又有“油緞”、“鏡面緞”之稱,多用以製作服飾和幔帳。

圖12為清湘色緞暗花魚鱗紋暗八仙團壽字女棉袍。衣長106厘米,腰寬57厘米,下擺寬78厘米,袖長71厘米,袖口寬18.5厘米。立領,大襟右衽,裾左右開。袍料為暗花魚鱗紋地上飾團花圖案,經緞紋地異常光亮,緯緞紋花清晰,呈現出凸起的藝術效果。團花外層為暗八仙紋,中心為團卍壽字。袍內襯藍綢裡,內絮絲綿。襟綴銅質團壽字扣5枚,領口綴黑緞扣袢1枚。國家二級文物。

棉袍主體圖案暗八仙為傳統織繡紋樣。以古代傳說中8位神仙所執器物組成圖案。因見器物,不直接出現仙人形象,故稱“暗八仙”。明清時期流行。8種寶物為寶扇、寶劍、魚鼓、陰陽板、葫蘆、花籃、笊籬(蓮或蓮花)、橫笛。

圖12 清湘色緞暗花魚鱗紋暗八仙團壽字女棉袍

圖13為清紅緞彩繡花卉袷幔帳。長282厘米,幅寬67厘米。幔帳以紅緞為面,其上彩繡蝴蝶、瓜、桃、石榴、佛手、水仙、荷花、菊花、萱草、牡丹、茶花、玉蘭、梅花等作主體裝飾,構圖生動,自然和諧,紋樣繁而不亂,配色豔而不俗,充滿生活氣息,格調喜慶,寓意吉祥,為清代蘇繡精品。國家三級文物。

圖14為清品月緞彩繡折枝桃蝶女夾袍。身長127厘米,袖長63厘米,腰寬81厘米,下擺寬112厘米。圓領,大襟右衽,直身,平闊袖雙層,袖長及肘,不開裾。品月色緞面遍繡折枝桃花及蝴蝶紋樣,桃花紋樣寓意“長壽”,蝴蝶兩兩相對而飛,寓“喜相逢”吉祥涵義。領、袖、襟鑲邊3道,由外至內依次為石青斜卍字織金緞邊、粉紅緞地彩繡桃花蝴蝶、淺綠地水墨繡蝙蝠紋羅。襯袖2層,分別為藍地斜卍字織金緞、淺綠地金魚水藻紋羅。袍內襯月白羅裡。襟綴扁圓銅扣5枚,領口綴圓銅扣1枚。國家二級文物。

圖13 清 紅緞彩繡花卉袷幔帳

圖14 清 品月緞彩繡折枝桃蝶女夾袍

4.2 雲錦

亦名錦緞,是南京絲織品中的精品,它質地厚,噱頭大,配色對比強烈,富貴華麗,美如雲霞,故喻之謂“雲錦”。相傳宋代以前就有雲錦,盛於明清,明清時期為宮廷織品。南京雲錦主要有織錦、織金、妝花3類。

4.2.1 織錦

南京的織錦是多彩提花織物,用精煉過的熟絲染色後織造。它的花紋是用不同顏色的彩梭、通梭織彩,整個彩緯都被平均地織入面料中去。顯花的部位,彩緯露於面料的正面;不顯花的部位,彩緯織進面料的背面。在面料的地經中有一根地經壓住背面彩緯,形成經緯交組(扣背),因此整個面料厚薄均勻,背面光平伏帖。織錦的種類有“二色金庫錦”、“彩花庫錦”、“抹梭妝花”、“抹梭金地寶”、“芙蓉妝”等。

圖15為清淺綠織錦緞夾袍。衣長135.1厘米,腰寬53.7厘米,袖長87.4厘米,袖口寬28厘米,下擺寬86.2厘米。圓領,大襟右衽,直身,平袖,袖長及肘,不開裾。織錦袍料,其上飾牡丹、菊花、蜀葵、海棠、蝴蝶等吉祥紋樣。領袖襟鑲邊2道,為黑緞彩繡梅竹蝶邊,藕荷色花絛。襟綴銅扣5枚。國家三級文物。

袍料用色多達10余種,屬織造工藝繁複的多重經緯顯花錦,其運梭細致工整,圖案規矩勻稱,為清代織錦精品。

圖15 清淺綠織錦緞夾袍

圖16為清藍色織錦蟒緞。長695厘米,幅寬75厘米。妝花緞中有許多織有“蟒”紋的花飾,這樣的也稱蟒緞,有時隻稱“蟒”而不加“緞”字,如金錢蟒、白蟒、立蟒等。蟒緞的織造始於明代。蟒緞縫紉後即成蟒袍,無需刺繡,其上所織蟒數及圖案排列視穿著者身份而不同,有升蟒、降蟒、五爪、四爪、三爪等區別。

蟒,為變形的龍紋,與龍的區別在於無角無爪。明代為官服紋飾,其形亦有變異,一般多繪有角爪,造型與龍相似。清劉廷璣《在園雜誌》卷1載:“衣服上所織四爪者,謂之蟒,民間通用;五爪者謂之龍,非奉欽賜暨諸王賞賚不得擅用。”清晚期,制度松弛,普通官服通用五爪,與龍無異。

圖16 清藍色織錦蟒緞

4.2.2 織金

是以金縷織造織物。我國古代將金銀用於絲織品織造的歷史悠久。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織衣物上就有以金銀線裝飾的。三國時期的錦、蜀錦也使用了織金。宋元以降織金較為流行,多以製作貴族男女衣物。織金有織金緞、織金綢、織金紗、織金羅、織金錦等種類。

織金緞,是以五枚、七枚、八枚暗花緞或素緞為地,其上以圓金線或片金線作花緯或地緯織入,有時也使用銀線,不論織金、織銀,同屬一類。以金線作地緯時,金線通梭織造,以金線作紋緯時,就用挖梭或以緯二重組織織造。明代織金緞,花紋多為花滿地聚,花型大,多用片金線。清代的織金緞,為宮廷禦用品,也稱“庫金”,因織成後要交內務府存放於緞庫,故名。清代織金緞花型較小,注重金、彩的調和,金色柔和。裝飾效果強烈,雍容華貴,華麗不俗,用於製作服飾、被褥面以及鑲滾衣、裙邊等。

圖17為清藕荷織金緞梅竹紋女夾袍。身長134厘米,腰寬67厘米,袖長64厘米,下擺寬102厘米。圓領,大襟右衽,袖長及肘。袍身以藕荷色緞為地,織金梅、竹及海棠、秋葵花等紋樣,領、袖、襟以金線作水波花形,釘雙金邊。袍內襯藍綢裡。此袍織金拈金勻細,金質光亮。襟綴銅鎏金扁圓銅扣5枚,領口綴圓銅扣1枚。國家二級文物。

袍面主體紋飾為“青梅竹馬”,為傳統吉祥圖案之一,以竹、臘梅構成圖紋。借梅花寓青梅,借天竹寓竹馬,寓意夫婦之間從小一起長大,琴瑟和諧,相敬相愛。竹、梅紋樣也常配以喜鵲或喜字為紋,寓意“竹梅雙喜”。

圖18為清粉紅織金三多紋緞女夾袍。身長134厘米,袖長53厘米,腰寬74厘米,下擺寬110厘米。袍身面料為粉紅色緞,其上織金三多紋。領、袖、襟鑲邊3道,由外至內分別為黑緞菊花織金緞、月白地織金回文絛、黑絲花絛。襯袖3層,由內至外依次為月白緞、石青緞菊花織金緞、藕荷色花邊綢。袍內襯藍綢裡。襟綴圓銅扣5枚。國家二級文物。

此袍以壽桃、石榴、佛手構成圖紋,合稱“三多”,為傳統吉祥圖案。壽桃寓意多壽,石榴寓意多子,佛手之“佛”諧音“福”。明清時期三多紋較為流行,多用於裝飾男女衣物、首飾等。

圖19為清品月織金緞菊花衣夾坎肩。衣長72.5厘米,下擺寬86厘米,肩寬36.5厘米。圓立領,領口鑲飾假翻領,對襟,四開裾,無袖。領、袖、襟鑲邊3道,由外至內依次為黑色勾蓮紋織金緞、素黑緞、裡為藍緞地歲寒三友紋藕荷邊花絛。襟綴機制幣式扁圓銅扣4枚,領口綴圓銅扣1枚。內襯雪灰綢裡。國家三級文物。

菊花色彩絢麗,傲霜鬥雪,被賦予了長壽、吉利的涵意。明清時期菊花紋飾較為盛行,有延年益壽之吉祥寓意,並與其他紋飾相配組合成多種吉祥紋飾。此坎肩鑲滾繁縟誇張,鑲滾部分所佔面積較大,坎肩面料主體紋樣反而位居其次,甚至一側菊花紋樣的裁剪尚不足1個單元。這種重鑲滾的裝飾手法,是晚清女裝的流行風尚的反映。

圖20為清綠地八寶小金壽字織金錦。長550厘米。此織物紋樣在綠色地紋上顯現藍、白、紫、黃等色的八寶紋樣,顏色循環,富於變化,間以織金壽字紋樣,圖案富麗華美,寓意吉祥,觀賞性極強。國家三級文物。織金錦因在緞地上以金線或銀線織出花紋而得名,又名庫錦,有“二色金庫錦”和“彩花庫錦”2種,屬雲錦類。紋樣多採用顯花效果好的小部門花紋,即滿花,或稱“遍地花”,以達到顯金效果。

此錦主體圖案為八寶,為傳統織繡紋樣。以民間傳說中的8種寶物構成圖案。寶物的搭配時有差異,主要有金珠、銀錠、方勝、如意、犀角、古錢、珊瑚、石磐、寶書、毛筆、艾葉(也稱蕉葉)、菱鏡等,選用其中4種圖案的,習慣上仍稱“八寶”。明清時期多用於男女便服及首飾。

圖18 清粉紅織金三多紋緞女夾袍

圖17 清藕荷織金緞梅竹紋女夾袍

圖19 清品月織金緞菊花衣夾坎肩

圖20 清綠地八寶小金壽字織金錦

4.2.3 妝花

因地組織不同有妝花緞、妝花絹、妝花羅、妝花紗等品種。妝花工藝始創於明代南京,是雲錦織造工藝中最為複雜的品種。織造上吸收和繼承了緙絲通經斷緯的挖花技術,以繞有各種不同顏色的彩絨緯管,在各類絲織物上做局部通經斷緯的挖花妝彩。紋樣題材多以花卉、動物等為主。受元代納石失的影響,織物多加撚金、片金、銀線,更顯富麗、貴重。清代,妝花成為妝花緞的簡稱,裝飾效果強烈,是製作服飾、被褥、墊面等的高級材料,大有取代織錦之勢。

妝花織造技法傳承於世者,只有妝花緞一種。妝花緞是在緞地上挖織五彩繽紛的各式圖紋,產生的時間不早於元代,以明前期為下限,明清時期興盛。挖花技術使妝花緞的用色不受限制,同一緯線位置上,有時可挖織10余種,甚至多達三四十種顏色的彩色絨緯,色彩層次極為豐富,遠高於一般的緞類織物。它改變了以往錦緞織造以段換彩,色條明顯的缺陷,在絲織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將織錦緞配色技巧和織造技術發展到一個新水準。妝花緞是珍貴的提花絲織物,清中期前,非職官不得服用,以後部分妝花緞織品才逐漸成為貿易品。妝花緞集各種織錦技術大成,體現了我國古代提花絲織物的最高水準。

圖21為清明黃織錦妝花緞坐褥。邊長70厘米。以彩雲花卉妝花緞為面,裡襯為紅緞。此緞配色豐富,色彩變化自如,紋樣逼真,織工細膩,花、地間形成較強的凸透感,直觀表現出較強的刺繡效果。國家二級文物。

圖22為清綠色寸蟒妝花緞。長1650厘米,幅寬76厘米。清代妝花緞中的寸蟒妝花緞,是用金線和彩絨織出“小團龍”或“側面立龍”,與“四合如意骨朵雲”相間排列的八則或四則的花紋圖案。因這種花紋直徑很小,故有“寸蟒緞”或“金錢蟒緞”之稱,又因整個“四合骨朵雲”紋樣形狀似魚,也稱“魚妝”。此匹妝花緞機頭織“杭州織造臣文達”款識。國家二級文物。

圖21 清明黃織錦妝花緞坐褥

圖22 清綠色寸蟒妝花緞

4.3 花緞

是指在緞紋地上以彩色起花的彩色花緞。利用少量的不同色彩及不同組織,以及顏色對光線的不同反射,織出不同的效果,織造複雜程度不如妝花緞。清代花緞品種豐富,有閃緞、鴛鴦緞、漳緞、廣緞等。

唐代織物已使用閃色技術。五代前蜀《宮詞》有“盤鳳鞍韈閃色妝”句,說明蜀地已產閃色織物。閃緞則可能形成於宋代前後,至遲不晚於明代。它是通過色相與明度方面對比強烈的異色經緯來取得閃色效果。織造上,閃緞經線較細、撚度較強,緯線較粗,一般不加撚。較細的經線不能完全覆蓋與經線色彩對比強烈的緯浮點,因而出現和經緞面不同顏色的閃色效果。色彩配合有紅白閃色、深青閃大紅、紅閃綠、青閃紅、藍閃紅、藍閃綠等,又以紅閃綠最為多見。紋樣題材方面較為簡單,常採用清地大(中)型散點花紋,以大朵折枝牡丹和纏枝蓮最為常見,也有花卉、鳥獸和吉祥圖案。一般使用植物染料染色,如紅色用紅花和茜草,黃色用梔子、黃蘖、鬱金,藍色用藍草或菘藍,黑色用皂鬥等。明清時期,南京、蘇州、杭州、福建、四川、廣東等地都生產閃緞。

圖23為清紅色綠勾蓮閃緞。長825厘米,寬76厘米。紅地綠勾蓮,勾蓮心有蓮蓬,紋樣循環為四則花。此緞織造細密,構圖簡練,色彩對比強烈,花紋富麗大方。機頭織“兩淮鹽運使司鹽運使”款識。國家二級文物。

蓮花,傳統織繡紋樣,也稱“芙蓉”、“芙蕖”、“荷花”,出汙泥不染,被視為純潔與清靜的象徵,除用作織物紋樣外,也用於建築及其它各類其他生活用具及器皿之裝飾。春秋時期已用作青銅器的裝飾題材。佛教傳入後,蓮花又成為佛教的圖紋標誌,並衍生出寶相花紋樣。明清時期,除單用蓮花作裝飾紋樣外,也常配以其它各種紋樣,表達多種吉祥涵義。

圖24為清石青色黃勾蓮閃緞。長1419厘米,寬76厘米。石青色黃勾蓮,勾蓮心有蓮蓬,紋樣循環為四則花。機頭織“兩淮鹽運使司臣德壽”款識。國家二級文物。

圖23 清紅色綠勾蓮閃緞

廣緞產於廣東地區,紋樣輪廓、線條工整清晰,配色鮮豔,繁而不亂,表現手法獨特。與著名的粵繡一樣,織品大都賦予歡樂及熱烈的氣氛,具有濃鬱的嶺南風格,裝飾效果極強。

廣緞的織造工藝與雲錦中的織錦緞如出一轍,都是以多彩的紋緯妝彩提花,屬重經重緯的高級絲織物,只是織物的花紋設計、顏色配置及藝術表現形式受地域文化影響而有所不同。廣緞的地組織也是五枚、七枚、八枚緞紋,外觀上類似閃緞,但色彩遠多於閃緞,顏色也更為鮮豔。用色上多見橘黃、玫瑰紅、粉紅、大綠等,配色上通常採用反差強烈的對比色,如大紫大綠相間,甚至採用更加品豔的顏色對比使用,形成光彩奪目、熱烈的視覺效果。紋樣題材方面,有花鳥、花蝶、蜜蜂紋等,圖案及花型一般小巧細碎,但線條自然工整,繁而不亂。分類上,廣緞當歸入花緞,以沈陽故宮藏品為例,機頭多有“花緞”款識。

圖25為清綠地花蝶紋廣緞。長1056厘米,幅寬73厘米。綠色經緯線織七枚二飛經面緞地紋,以黃、白、棗紅、玫瑰紅、紫等色絨線為緯紋,通梭妝彩織蝴蝶、蜜蜂、芙蓉、天竹、牽牛等各色花卉紋。紋樣生氣盎然,寓意吉祥,極具裝飾效果。國家二級文物。

圖24 清石青色黃勾蓮閃緞

圖25 清綠地花蝶紋廣緞

參考文獻:

[1]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2]宗鳳英.明清織繡[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3]包銘新,李甍,沈雁第.閃緞[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

[4]李英華.豐富多彩的清代錦緞[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7(10).

[5]王光鎬,楊玲.明清織繡[M].北京:藝術圖書公司,1995.

[6]包銘新.妝花緞初探[J].華東紡織工學院學報,1983(3).

作者簡介:張正義,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清代歷史及文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