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口述歷史”一詞是怎麽來的?1960年代才成為日常語言

儘管這個詞偶爾也會被用來形容遊吟詩人,但直到20世紀40年代,“口述歷史”一詞才和“訪談”聯繫在一起。當時,一位曾在哈佛大學受過教育的波希米亞人約瑟夫·古爾德(Joseph Gould),浪跡於紐約格林威治村一帶,人稱“海鷗教授”(“海鷗教授”含貶義,是一種嘲諷的說法——譯者注)。古爾德四處搜集他所謂的“我們這個時代的口述歷史”。作家約瑟夫·米切爾(Joseph Mitchell)在1942年的《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描寫古爾德的文章。他在文中說,古爾德以記錄普通人的故事為奮鬥目標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人們說的就是歷史。”古爾德認為,“我們以往認定的歷史——君王后妃、條約、發明、大戰役、斬首、愷撒、拿破侖、哥倫布、威廉·詹寧斯·布賴恩,都只是官方的歷史,而且大部分都是虛假的。我要記錄平民大眾的非正式的歷史——他們如何談論自己的工作、愛情、食物、縱欲狂歡、困境和憂傷。對於這種嘗試,我甘願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樣的追求使古爾德獲得了許多免費吃喝的機會,然而在他死後,人們沒有發現任何口述歷史筆記,除了“口述歷史”之名外,他沒有留下任何東西。

另一位由記者轉行的歷史學者艾倫·內文斯(Allen Nevins)於1948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立了第一座現代口述歷史檔案館。早在十年前,在《歷史入門》(The Gateway to History)一書中,他就曾提出重振歷史研究,進行“有系統地從還健在的美國風雲人物口中和文件上,獲取他們最近60年來參與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全部記錄”。內文斯認識到現代交通和通信的發展將使人們不再寫信和記日記,因而他創立了哥倫比亞口述歷史研究室。這種新的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他們認為口述歷史不夠嚴謹,太過“弗洛伊德式”。到了19世紀60年代,內文斯的後繼者路易斯·斯塔爾(Louis Starr)指出,“口述歷史”這一詞語已經深入人們的日常語言,以至於當它出現在報紙上時,首字母已經是小寫,而不必用大寫來提醒讀者的注意。“不管人們喜歡與否,口述歷史已經被大眾接受。”斯塔爾宣稱,“它已經成為通用詞匯。”

1954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成立了類似的口述歷史檔案館,1958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圖書館也跟進成立了同樣的機構。1960年,杜魯門總統圖書館宣布了第一個總統圖書館口述歷史項目。肯尼迪總統圖書館在肯尼迪遇刺後不久,甚至連圖書館都尚未破土興建時就開始進行訪談項目。口述歷史很快就成為建立總統檔案資料的標準做法。1967年,口述歷史協會(Oral History Association)成立,會員遍布全美與世界各地。

1969年在英國錄音學會(British Institute of the Recorded Sound)的一次會議上成立了一個委員會,這就是四年以後成立的口述歷史協會的前身。1972年,在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成立了聲音記錄部,專門收集和保存男女軍人的口述證詞,因為這些人“缺乏意願、機會和文學技能”將無法給歷史留下任何其他形式的記錄。英國的歷史工作坊(The History Workshop)運動,旨在促進勞工和女權主義的歷史,把口述歷史視為將弱勢群體融入歷史敘事的工具。這一推動力使英國的口述歷史在社會史中佔有比美國更重要的位置,因為美國的口述歷史項目始於政治、軍事和商業史上的傑出人物。口述歷史項目擴展到每一個大陸,許多國家都成立了口述歷史組織。1987年,在英國牛津大學的一次集會上成立了國際口述歷史協會(International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該協會每半年在世界各地集會一次。

在過去的20世紀最後幾十年裡,世界範圍內政治與社會的變化使歷史學家們面對著劇烈的社會變革和檔案資料的缺陷,這些資料通常反映的是名譽掃地的前政權。亞洲和非洲的新興民族國家發現文字資料反映的是以前殖民宗主國的意識形態,因此,他們利用口述歷史來復活被掩埋了的民族身份認同。當蘇聯解體之際,俄羅斯和東歐的口述歷史學家已經開始搜集長期以來遭受政權壓製的私人證詞,用以重新審視和重寫這些地區不足采信的官方歷史。在巴西和阿根廷,口述歷史項目集中在軍事獨裁統治時期被國家恐怖主義殘酷虐待的那些人的經歷上。同樣,後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也轉向使用口述歷史來尋找真相和治愈創傷。很多國家的訪談者都發現,當面對壓迫與和解的話題時,口述訪談是一個關鍵的工具。

保加利亞歷史學家丹妮拉·卡爾文(Daniela Koleva)在東歐劇變後不久就開始了口述歷史訪談,當時她和她的同事們意識到生活在眼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感到一種獨特的文化和一整套生活方式在一刹那間消失了,它只存在於受訪者的記憶中,我們想把它記錄下來,留給後代,只是為了讓他們能夠了解。”

本文選自《大家來做口述歷史(第3版)》

譯者:邱霞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1月

定價:98.00元

口述歷史的百科全書式手冊,學界推薦的經典讀本。

這是一本集口述歷史理論、方法與實踐於一體的百科全書式手冊,全書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通過大量的實際案例,準確回答了讀者的疑問,並指導從業者避開陷阱和錯誤。口述歷史項目如何籌劃?如何行動?如何開辟經費資源?訪談時如何察言觀色?如何保護受訪者的版權?訪談者如何通過訪談技巧搜集有用的資料?如何保存訪談的記錄?如何利用口述歷史?等等,都能在書中找到細致入微和富有指導性和實踐性的答案。

全新修訂的第3版,引導讀者把握數字技術時代給口述歷史帶來的機遇,也為迎接新的挑戰提供了務實的解決方案。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唐納德·裡奇(Donald A.Ritchie),畢業於紐約城市學院,在馬裡蘭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參議院歷史辦公室歷史學家,2015年退休。在職期間訪談過眾多美國前參議員和參議院退休人員。他曾擔任美國口述歷史協會主席,也是美國歷史協會和國際口述歷史協會理事會成員。因對口述歷史的特殊貢獻而獲得代表美國口述歷史界崇高榮譽的“理査德·利奧波爾德獎”和“福裡斯特·波格獎”。主編過“特威恩口述歷史系列”叢書、《牛津口述歷史手冊》,出版了多部美國歷史教科書及學術著作。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