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他的作品,集“蜀韻”之大成

文 |馮乙歷

《上善蜀水》《雲團》《蜀錦圖》《花夜》《拂塵》《口弦》等一系列透著“蜀”元素的作品均來自作曲家楊曉忠多年在巴山蜀水中獲得的生活體驗。巴人的豪邁灑脫,蜀地的典雅華麗造就了這位巴蜀男兒的靈氣和才華。這些作品在亞洲、美洲、歐洲、大洋洲十餘個國家和地區展演,並先後被收錄至數十個國內外音像公司和出版社發行的作品專輯或選集中。這位在海內外獲獎無數,成果豐碩的作曲家近日接受筆者的專訪,暢談他在音樂路線上的心路歷程,真可謂一路走來,“或拾翠羽,或拾明珠”,方得四海音律之大成。

《上善蜀水》第二樂章

巴山拾明珠

1960年出生於重慶的楊曉忠,直到現在依然保留了典型的重慶口音。他和大部分作曲家、音樂家不同的是:他並非來自有音樂傳承的家庭。

但是,少年時期的楊曉忠卻生長在有音樂傳統家庭的隔壁。

他現在都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居住的那一棟有7個單元的樓房裡,二樓的一戶人家每個周末都會舉辦一場非正式的家庭音樂會。這家人請了一位多才多藝的音樂老師,好多孩子都在他的指導下學習各自喜歡的樂器:二胡、板胡、揚琴……而這位老師並不收學費,所以這家人將每周省下來的肉票積攢到老師來的這一天,奉上有肉的家常菜以示感謝。從那裡傳出來的音樂聲和歡笑聲吸引著年僅11歲的楊曉忠,那些聲音如同黑洞一般讓他呆呆地坐在那家人的門口,靜靜地聽著,期盼自己也能成為這場“音樂會”的一員。在無數個夜晚的聆聽中,二樓那扇飄出音樂聲的窗戶,將溫暖的燈光灑向昏暗的街道。路過的行人尋聲而望,站在那一道燈光中駐足欣賞的情景,如同於黑暗中發現了一顆美到讓人窒息的珍珠。那是黑暗中的光,那是音樂帶來的美,這份音樂之美在少年楊曉忠的心裡種下了一顆神聖的種子。

善良懂事的姐姐像天使一樣,給了楊曉忠一張走進音樂大門的“5元入場券”。姐姐把她去雲南支邊的第一個月工資18元,其中的10元,寄回重慶家裡。特別囑咐:5元給二弟弟,另外5元給小弟弟(楊曉忠)。無疑,這5元錢在1971年的中國,是一筆“巨款”。楊曉忠將這5元錢攥在手裡,轉身就跑到樓下的文體用品商店,指著那把精美的板胡:“我要買這個!”

在這之後的好幾個星期天,“音樂之門”外面的樓梯上依然有一個小男孩靜靜地坐著,聽著,不同的是:他抱著一把嶄新的板胡,雖然他還不會演奏。這項裝備成功地引起了音樂老師的注意,由此“音樂之門”終於在好幾個周末的等待之後向熱愛音樂的楊曉忠打開了。

蜀地拾翠羽

通過這位音樂老師一年的指導,楊曉忠便在演奏板胡上展現出極佳的音樂天賦。1972年末,四川省五七藝術學校(後更名為四川省藝術學校)來重慶招生,幾千人報名應考,這浩浩蕩蕩的人群中也有楊曉忠,幸運的是:他再次拿到了另外一扇音樂之門的入場券。楊曉忠背上行囊,來到了成都。

被分入四川省五七藝術學校音樂科小班的楊曉忠,在這裡跟隨老師學習了各種樂器的演奏,從板胡到二胡,從鋼琴到戲曲打擊樂和銅管樂,都有深入涉獵。更有趣的是:周圍的同學都有自己的看家樂器,這些形製完全不同的樂器成為了這群孩子們下課後最有意思的玩具,並熱衷於交換樂器,自學演奏!而川劇的演出在這裡最為頻繁,除了正式演出之外,日常川劇排練都需要樂隊伴奏,楊曉忠就是在這樣的音樂環境中,熟練掌握了多種傳統樂器的演奏方法和多種樂器的合奏之道。

現在的楊曉忠老師儒雅穩重,對大家彬彬有禮,提起自己的太太依然是尊稱為“我的夫人”,這讓我們很難想象他小時候爬樹從樹上摔下來;把一輛學校門口的大卡車,放開刹車一路下坡,開到500米外的一環路上,然後棄車而逃……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甚至膽戰心驚的“壯舉”顯露出他的性格優勢:膽子大,心理素質好。

這樣的學習經歷為楊曉忠日後的作曲累積了大量的傳統音樂素材,特別是蜀派的音樂元素,都在少年時期的日常學習中,融入了他的思想和靈魂。他在習得傳統音樂的過程中,早已拾翠羽無數而不自知,好像整日隻忙著調皮搗蛋,挨批評。

習四海之音律

磕磕碰碰地讀完四川省藝術學校,楊曉忠也不知道為什麽調皮搗蛋的自己卻獲得了畢業留校任教的機會。他思考過:自己到底應該幹什麽?肯定不是就這樣留在藝術學校教川劇演員們一些最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樂器演奏。或許對於各種樂器的演奏和音樂特性都如數家珍的人,最應該做的是把這些樂器合在一起,然後把它們各自不同的聲音記錄下來的工作。那時,他還不不知道這就叫:作曲!

眼看著藝校對面的四川音樂學院恢復招生了,那裡的作曲系成為年輕的楊曉忠認定的方向和目標。經過兩年的認真準備,1985年,楊曉忠終於得到了音樂之路上的第三張“入場券”——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的錄取通知書,走進了這所盛產作曲家的音樂學府。本科入校後,宋名築成為了楊曉忠的作曲老師,為他打下了堅實的作曲理論基礎;而後,來自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埃德爾音樂學院的彼得·布萊德沃克教授到川音任教,挑選了兩名中國學生,其中之一便是楊曉忠。由此,來自國外的作曲理論和技法讓本科時期的楊曉忠開闊了眼界,打開思路,接受到更多具有創新性的創作理念。五年的本科學習時間,在全情投入的狀態中一閃而過,幸運的楊曉忠通過一中一西,兩位作曲老師的指導,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保送研究生的機會。不僅如此,他還被川音作曲系的元老——黃虎威先生,收入門下。

正值1990年,流行音樂的潮流席卷全國,歌舞廳應運而生。善於演奏鍵盤,深諳和聲配器之道,又有樂器演奏實戰經驗的楊曉忠,很快就成為了當時成都最受歡迎的舞廳伴奏樂隊的靈魂人物。白天寫譜子,下午排練和樂,晚上在台上活力四射地演出。在本科和保送研究生之間的空檔期,他從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作曲系學生搖身一變,成為了流行音樂陣地上最活躍的鍵盤手。靠作曲才華掙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楊曉忠,戴著花帽子,留著長頭髮,騎著拉風的紅色山地自行車,好不春風得意。

然而,治學嚴謹的作曲系對這種春風得意的“不務正業”是不接受的,決定取消他跟隨黃虎威老師學習作曲的資格。他這才意識到,流行音樂所帶來的五彩斑斕根本不是他內心所嚮往的生活,他對作曲藝術的忠誠是任何誘惑都無法撼動的。他再次展現出當年下樓買板胡的堅決,馬上離開收入頗豐的樂隊,回到作曲系研究生的學習生活中。

雖然迷途知返的行動沒有立刻讓楊曉忠重回黃虎威老師門下,但是善良睿智的黃虎威老師,把楊曉忠介紹給另外一位在中國作曲界頗有建樹的作曲家——何訓田。在何訓田老師的悉心指導之下,楊曉忠將這一路上於不經意間所拾得之明珠翠羽,這些早已在他靈魂深處生根發芽的傳統音樂元素與所學之現代作曲技法完美融合進自己的中國新音樂創作中,開創出獨特的音樂語匯。特別是在現代作曲技法的研究和運用當中,將數學理論融入作曲技法,首次提出並實踐了非線性回歸作曲技法。多年以後,年逾八旬的黃虎威老師依然認為,他當年對楊曉忠的重視和愛護是明智之舉。楊曉忠又得以重返黃老師門下,繼續學習。

集“蜀韻”之大成

楊曉忠謝幕音樂會

楊曉忠在研究生畢業之後,再一次留校任教。26年來心無旁騖地投身於作曲教學和中國新音樂創作。這26年間創作的音樂作品,從中國到海外,屢屢獲獎。這些作品中,除了某些調性音樂作品之外,許多中國新音樂作品中都有著鮮明的“蜀派”元素:《蜀錦圖》《花夜》《拂塵》《口弦》《川江放歌》《上善蜀水》……

尤其是2018年被庫客音樂音頻數據庫收錄的交響套曲《上善蜀水》,其音律交織間,彰顯出青城問道的飄逸出塵,也有川戲蜀腔的柔美酣暢;既有杜甫《春夜喜雨》中蜀雨潤萬物的悄然磅礴之勢,還有蜀派古箏與歐洲交響樂隊的華麗碰撞,更有花重錦官城的盛世繁華!這一切都歸之於楊曉忠多年來在巴山蜀水中獲得的藝術滋養。凡人皆因有夢想而偉大,因有信仰而無所畏懼。楊曉忠如同魔法世界的哈利·波特,雖不是學生時代最優秀的學霸,但是卻因為對信仰的忠誠,對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終得脫穎而出,集“上善蜀水”之大成!

- THE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