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魏明帝軍事才能非凡 能用好司馬懿,托孤卻沒得選擇

魏明帝曹叡毀譽參半,說他昏庸,荒淫奢侈,大興宮室,識人不明,任人唯親,傳位幼子,托孤非人,也是證據鑿鑿。

說他英明,明察斷獄,選用忠良,屏棄浮華,寬刑薄賦,長於軍計,容受直言,也是一時明主。

魏明帝長於軍計

魏明帝即位時,陸遜就對孫權說,曹叡“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在這樣一位君主治下,要想瓦解魏國,恐怕比曹操在時還難。

孫權不以為然,對諸葛瑾說,“伯言(陸遜)常長於計校,恐此一事小短也。”

他認為,“丕之於操,萬不及也。今叡之不如丕,猶丕不如操也。”又批評曹叡用人之失,重用陳群、曹真,要麽是文人書生,要麽是宗室貴戚,哪能駕馭雄才虎將爭奪天下。

孫權預言,“今叡幼弱,隨人東西”,必然導致四五權臣拉幫結派,把持權柄,互相傾軋,危在旦夕。

孫權這些話在繼任者曹芳身上應驗是另一回事,但以此評價曹叡卻非常不客觀,甚至荒謬。

裴松之注三國時都看不過去了,揮筆批語,“松之以為魏明帝一時明主,政自己出,孫權此論,竟為無征。”

陳群、曹真雖是書生、宗親,也是曹丕點名輔政的,而且他們確實也算當世英豪。

曹叡即位時已年過二十,不存在“主幼國疑”,再則他大權在握,也不存在“威柄不一”“隨人東西”。

曹叡是否不如曹丕,也有待商榷,論文采確實不及,但軍事才能可能勝過曹丕。

曹丕曾批評劉備不懂兵法,“備不曉兵,豈有七百裡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成功預知劉備夷陵之敗。

說到曹叡的軍事才能,史載明帝朝“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王沈《魏書》)。以下幾例可以佐證:

(一)

226年,魏明帝剛即位時,孫權趁魏遭國喪,突襲江夏,太守文聘堅守。朝議欲發兵相救,魏明帝認為:吳軍擅長水戰,這次他們之所以敢陸上攻城,只是趁我軍不備搞偷襲,現在兩軍相持不下,易守難攻,吳軍不會持久的。果然等受命慰勞邊防將士的荀禹,召集步騎千人趕到江夏時,孫權已經退兵。

(二)

魏明帝即位第二年,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響應叛亂。據王沈《魏書》記載:“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大家無計可施,魏明帝卻說:蜀國以山川之險足以固守,現在卻出川北伐,就是兵書講的“送人頭”(致人之術),況且諸葛亮貪得三郡,知進而不知退,正是大破蜀軍的機會。於是魏明帝令曹真率領兵馬步騎五萬出擊,諸葛亮受領冤罪殺機的街亭大敗。

(三)

內附的鮮卑步度根部私下串通塞外鮮卑軻比能部,並州刺史畢軌上表,請求出兵討伐,對外可以向軻比能耀威,對內可以震懾步度根。魏明帝接到奏表後說,步度根被軻比能引誘,已有疑心,現在畢軌出兵,只能使二部合二為一,哪有什麽威鎮作用?趕緊敕令畢軌謹慎出兵,不要越過邊塞。但詔書到時,畢軌已經調兵遣將追趕鮮卑,結果損兵折將,步度根部落全部叛出塞外,與軻比能合力寇邊。

(四)

234年,諸葛亮和孫權同時北伐,司馬懿率軍防禦西線,魏明帝親征東線。魏明帝給司馬懿下詔,“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司馬懿幾次被激將擺出要出戰的姿態,都被辛毗杖節奉詔製止了。

在東線,孫權親臨巢湖口,向合肥新城進攻,又遣將陸遜、孫韶各率萬餘人入侵淮、沔。滿寵打算棄新城守壽春,魏明帝不許。他認為,魏國邊防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這三座城每次都能敗敵於城下,是必爭之地,孫權必然攻不破合肥新城,諸將只要堅守,等我禦駕親征,可能我還沒到,孫權已經退兵了。果然,一切如魏明帝所料。

孫權退兵後,司馬懿還和諸葛亮相持不下,群臣又建議大駕擺往長安,魏明帝拒絕了。他分析道,孫權已退,諸葛亮已破膽,司馬懿自然可以抵禦他,我無憂了。結果諸葛亮沒能堅持下去,病逝五丈原,蜀軍退還。

(五)

238年九月,蜀漢陰平太守廖惇(廖化)攻魏,名將郭淮派遣廣魏太守王贇、南安太守遊奕討伐,並上書自吹自擂:王贇、遊奕等已分兵圍攻,東西夾擊,敵軍破在旦夕。魏明帝接報後隻說了四個字,“兵勢惡離!”趕緊下詔讓郭淮敕令遊奕屬下各營,不要太分散,沒有佔據要點的都撤回地勢便利的地方。可是詔書還沒送到,遊奕已被廖惇擊破,王贇也中箭而亡。

(六)

司馬懿討伐公孫淵時,發兵四萬人。議臣都認為四萬兵太多,役費難供。魏明帝說,四千里長途征伐,雖說是出奇兵,也應當費心盡力,不應該計較軍費糧草。等到司馬懿到達遼東時,遇上大雨連連,無法進攻,群臣都以為不可能一戰打敗公孫淵,應該召司馬懿回來。魏明帝稱,“司馬懿臨危製變,擒淵可計日待也。”果如所料。

為何托孤司馬懿?

魏明帝的軍事才能確實料敵如神,可惜托孤時卻看錯了人,葬送了曹家天下。說魏明帝葬送了魏國,其實也不完全合理。

魏國之亡,肇始於曹丕。

要問魏明帝為何托孤司馬懿,得先問魏文帝給兒子留下了什麽。

曹丕經歷過漢末外戚專權和宦官之亂,留下禁令“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他又經歷過奪嫡之爭,為人心胸狹隘,不準藩王進京,留下“藩王不得輔政”的禁令,諸侯王在封地還要被監視。對宦官的禁令尚可垂范百世,但防範婦人乾政和藩王輔政,致後族和王族都淪為圈養的廢物,一旦有事,終無人勤王。宗室曹冏上書曹爽說得很透徹,可惜曹爽沒能聽進去。

陳壽評論道:“魏氏王公,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位號靡定,大小歲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義廢。為法之弊,一至於此乎!”

曹丕去世時,托孤大臣有曹真、陳群、曹休、司馬懿,這四人受遺詔輔佐22歲的曹叡。

在曹丕、曹植的奪嫡大戰中,司馬懿是站曹丕的,因此當曹操想除掉司馬懿時,是曹丕維護了司馬懿。

曹操覺得司馬懿難以駕禦,不想把這個定時炸彈傳給兒子,沒想到曹丕卻欣然接受,當成國寶傳給兒子。

曹叡去世時,他老爸留下的托孤重臣曹真、陳群、曹休都死了,只剩一個司馬懿,而且司馬懿已經晉升到太尉,掌握軍事的最高長官。

曹叡在時還能讓司馬懿去戍邊,抵禦孫權諸葛亮,討伐公孫淵,都還是覺得司馬懿這人好用,不選他選誰呢?

如果說曹叡最初的托孤大臣裡沒有司馬懿,表明他對司馬懿有過疑慮,看看他托孤的都是些什麽人?

《劉放傳》:“帝寢疾,欲以燕王宇為大將軍,及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輔政。”

燕王曹宇,就是末帝曹奐他爹,坐看魏亡,毫無作為。難怪他堅持不受託孤,劉放、孫資也說:“燕王實自知不堪大任故耳。”而且燕王為明帝劃策時,也建議召喚司馬懿回朝輔政。曹爽這個草包倒是有點野心,可是在高平陵事變中,他還不是天真、愚蠢地束手就擒。

夏侯獻籍籍無名,曹肇長得俊秀,深受魏明帝寵愛,“寢止恆同”。秦朗是曹操養子,生母是關羽想得到的女人,想必也遺傳了他媽的美貌。他雖然沒有一言諫止,也沒推舉一善人,還貪財受賄,依然被魏明帝寵信。據劉放舉報,魏明帝剛病倒,曹肇、秦朗等就與伺候病人的才人們言語調情。

在病入膏肓時,魏明帝已完全不清醒,失去了自由意志和判斷能力。他先說用燕王輔政,劉放、孫資一鬧又改用曹爽、司馬懿,曹肇一哭,又叫停敕書。劉放、孫資再次進諫,魏明帝又答應了,說自己太累太困了,已經沒力氣寫下手詔了。劉放、孫資就捉著魏明帝的手,強行寫下罷免曹宇、曹肇的詔書。《真田丸》中豐臣秀吉的臨終時刻大概就是複製了這一幕。

魏明帝在留遺詔時可說是喪失了完全行為能力,他沒得選。

先帝禁令,防範後族和王族,王侯思為布衣而不得,藩王不準也無人能屏衛王室,他沒得選。

忍死等到了司馬懿回來,還手指幼兒托孤,對於父親留下的權臣,他沒得選。

相比於其他輔佐大臣,司馬懿優秀太多,他還是沒得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