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廣西美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紀實

2013年初,一場“美麗工程”席卷八桂大地,從此,人們眼中的壯鄉變了個模樣。

這項工程源於對生態的擔憂——廣西壯族自治區,這個集“老、少、邊、山、窮”於一體的欠發達後發展省區,不僅面臨著求發展的挑戰,還面臨著保生態的壓力,特別是農村地區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大量生活和養殖業垃圾、汙水以及農藥化肥廢棄包裝物未能得到有效處理,漸成圍村之勢。

廣西美麗 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紀實

這項工程已持續了近6年之久——2013-2014年,從“清潔鄉村”起步,清潔了家園、水源和田園;2015-2016年,“生態鄉村”接力,綠化了村屯、淨化了飲水、硬化了路線;2017-2018年,“宜居鄉村”加速,計劃在今年內實現產業富民、服務惠民、基礎便民的目標。

這項工程勢頭仍勁,還遠未結束——正在醞釀之中的“幸福鄉村”,計劃從2019年起再用兩年時間,對鄉村建設進行再更新,讓更多壯鄉兒女共享綠色發展的成果。

這就是自2013年初啟動的“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6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把“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工程來抓,既打攻堅戰,又打持久戰,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使全區鄉村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

美環境,扮靚外在“顏值”

——從環境綜合整治入手,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進而破解基礎設施滯後瓶頸,讓鄉村美麗又宜居

清晨,伴隨著清幽的茉莉花香,南寧市橫縣校椅鎮石井村保潔員譚錫錦走出家門,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的主要任務是把村民房屋前垃圾桶裡的垃圾,按照廚余類、可燃燒類、可回收類、有毒有害類等四類進行分類處置,然後送到村委垃圾處理中心再次進行分類。

農戶、保潔員、村委三級分篩,四類處置,這是石井村探索形成的垃圾三級四類分類法。像石井村一樣,廣西全區已有78%的自然村屯組建了保潔員隊伍,農村保潔員穩定在17萬人以上。

鄉村振興,自然要從撕掉“髒亂差”的標簽開始。自2013年吹響“美麗廣西”鄉村建設號角以來,廣西以環境綜合整治為突破口,掀起了一場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鄉村大掃除”。

如今,多年努力結出碩果,垃圾圍村、入田、堵路、排河現象終於得到遏製。目前,廣西全區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率由2012年的13%提高到96%,並建立了“村收鎮運縣處理”“村收鎮運片區處理”和邊遠鄉村“就地就近處理”的農村垃圾收運處理體系。

垃圾請出去,綠色引進來。美化與綠化齊頭並進,改善基礎設施也同步提上了日程。自2015年起,通過村屯綠化、飲水淨化、路線硬化大會戰,1萬個自治區級綠化示範村屯相繼建成,12.5萬個一般村屯綠化項目陸續竣工,全區農村整體綠化水準大大提升;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9%以上,5400多個村屯內主乾道硬化,建制村通客車率達到88%。

然而,廣西並不打算止步於此。去年開啟的“宜居鄉村”建設,提出了基礎便民、服務惠民的更高目標。現在,一棟綜合服務樓、一個文藝舞台、一個籃球場成為每個行政村的標配,農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就業、社保、教育、衛生、文體、法律等公共服務,“改廚改廁改圈”和供電、通信能力的提升讓生產生活更加舒適。

清潔之風吹遍山鄉村屯,便民設施建設如火如荼,“美麗鄉村”你追我趕:柳州市柳城縣鳳山鎮塘進屯,“見縫插綠”、推窗見花,一幅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態畫卷徐徐展現;河池市羅城縣喬善鄉板團村,覆膜的田壟與鄉間公路、民房、群山相互交織,構成一幅靜謐和諧的田園圖景……串點成線、連線成面,“美麗”正在這片熱土上持續擴張。

興產業,激發發展活力

——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加快產業轉型更新步伐,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融合發展

從空中俯瞰,廣西無疑是“綠色”的:全區森林覆蓋率達62.31%,植被生態品質穩居全國前列;地下水質以優良、良好級為主,2017年14個地級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更是高達88.5%。

山清水秀空氣好,“金不換”的生態優勢一直讓廣西人引以為傲。如何讓廣大農民也能共享這“綠色紅利”?多年追尋,廣西找到了答案——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同步布局特色產業,讓農村宜居又宜業。

柳州市鹿寨縣就已經嘗到了甜頭。眼下,“呦呦鹿鳴”葡萄產業(核心)示範區裡,一串串晶瑩飽滿的葡萄掛滿了棚架,靜待采擷。作為鹿寨縣發展精品葡萄產業的結晶,“呦呦鹿鳴”重金引入優良品種,以“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帶動周邊角塘村鹿鳴屯、查比屯和新勝村黃斑屯等發展精品大棚葡萄1萬餘畝,畝均產值5萬-9萬元,村民人均增收超萬元。

不只是鹿寨的雙季葡萄,還有桂林興安的砂糖橘、南寧武鳴的沃柑、賀州鍾山的食用菌、河池宜州的桑蠶、百色的芒果……借力鄉村建設,廣西推動茶葉、果蔬、繭絲綢、中藥材、養殖等傳統特色產業向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帶動一批萬畝現代農業示範片區開門迎客,以南寧“美麗南方”、玉林“五彩田園”為代表的生態產業園區應運而生。

生態環境的改善,帶動大量資金、技術、人才向農村集聚,催生了休閑養生、觀光創意農業等農村新業態,一批風情小鎮、特色村落更是吸引八方來客,也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

對於這些,恐怕沒人比南寧市上林縣白圩鎮趙坐莊村民覃基安更有體會。前些年,村裡引入企業建起生態養殖基地後,將60畝魚塘返租給村民,頭腦靈活的覃基安捕捉機遇,成立了以貧困戶為主的合作社,包池塘、投魚苗、種荷花、開農家樂,大張旗鼓張羅起了鄉村旅遊。“沒想到,我們貧困戶也能搞旅遊當老闆!”去年,“覃老闆”終於如願以償,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

“在外打拚十幾年,還是回家好掙錢!”如今,廣西不少貧困戶迎來了坐在家門口把錢掙的好日子。據統計,2017年,廣西鄉村旅遊接待遊客2.35億人次,輻射帶動142個旅遊扶貧村脫貧摘帽,帶動約3.3萬戶14.7萬貧困人口脫貧。

提氣質,豐富文化內涵

——保留鄉土特色,深挖文化底蘊,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機制,發揮村民主體作用,提升現代鄉風文明水準

“美麗廣西”要建設的美麗鄉村,不僅要有隨處可見的鄉村風光,還要有生生不息的鄉土文化,更要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與很多省區不同,廣西境內不僅民族民俗多樣,而且地形地貌複雜,平原風貌、河谷韻味、丘陵風格夾雜交錯。這是推進鄉村建設的難處,卻也讓廣大幹部群眾的智慧有了充分發揮的太空:鄉間路線不用全部建成水泥路,就地取材的石板路、青磚路反而更有鄉土韻味;房屋改造也無需千篇一律,磚瓦房、吊腳樓更具民族風情;村屯綠化不單隻種樹,房前屋後也可以種瓜種豆……

因地製宜的考量中,越來越多的村屯把嶺南文化、邊關文化、海洋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到了鄉村建設之中,將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獨特魅力彰顯得淋漓盡致: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村民採用本土材料、應用本土工藝,保留村落原有的“飛簷翹角馬頭牆”風格,還融入“坡屋頂、小青瓦、吊腳樓”等瑤族元素;南寧市興寧區三塘鎮圍村修舊如舊、就地取材,修繕了村史室、民居古宅和知青樓,改造後的古村充滿典雅韻味……看著來來往往的遊客,村民們不禁感慨:風景雖然好賣錢,“文化飯”更香甜!

對於廣西來說,鄉村建設遠不是蓋房子、修公路那麽簡單,更是一個推動移風易俗的過程。在鄉村建設中,廣西充分考慮各族群眾在語言、文化、心理、習俗等方面的民族特點,引導農民群眾養成科學文明、衛生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

從習慣亂扔垃圾、麻木於村裡“髒亂差”的環境,到少扔垃圾、不亂扔垃圾,再到自覺進行垃圾分類處理,農民群眾生活習慣的變化,正緣於廣西對鄉村建設持之以恆的追求。廣西不僅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鄉村清潔條例》,將鄉村建設納入法治軌道,更在全區農村大力推廣綠色生活、綠色消費觀念,推動農村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轉變。

眼看著家園越來越美,村民們得到了實在的好處,不再滿足於當個旁觀者,紛紛自發參與到村屯的發展建設中。村屯怎樣清潔、飲水如何淨化、路線怎麽硬化、產業如何發展,村民有了越來越多的想法,各村乘勢引導成立鄉村建設理事會、黨群理事會、保潔協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建立完善村規民約,興建農村文化中心、農家書屋等文化設施。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發現,村裡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少了,文明節儉的多了;酗酒賭博的少了,乾事創業的多了,傳統鄉風在吐故納新中向現代文明鄉風悄然轉變……

從“清潔”到“生態”,再到“宜居”衝刺“幸福”,6年來,八桂大地見證了乾群齊上陣、萬人總動員的熱情,催生了“三生”共融、宜居宜業的幸福,更留下了壯鄉兒女道不盡的悠悠鄉愁。這是一個後發展欠發達地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艱辛探索,更是“美麗中國”的一次生動實踐。步履向前,“美麗廣西”這場長跑仍將繼續;翹首以待,一個“天長藍、樹長綠、水長清、地長淨、人長壽”的廣西正在路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