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脘穴的位置和養生作用

中脘穴在《脈經》稱為中管,在《針灸甲乙經》中正式命名為中脘穴。中脘穴,屬任脈,中脘是胃的募穴。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任脈的交會穴。

中脘穴具有疏肝理氣,和胃健脾、消食導滯、降逆利水、美容養顏、延緩衰老的作用。

中脘穴主要用於腹痛腹脹,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痙攣,胃下垂,消化性潰瘍,消化不良,腸鳴泄瀉,痢疾,便秘,精神病,高血壓,胃痛,嘔吐,納呆,反胃,便血,腸癰,臟躁,驚悸,怔忡,癲癇,產後血暈,哮喘,痰多,中風,急驚風,鼓脹,虛勞痿證,蕁麻疹,脅下堅痛,喘息不止,子宮脫垂,食物中毒,營養不良等。

脾胃為後天之本,得胃氣則生,失胃氣則死。脾胃負責受納水谷,運化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而胃又通過經絡與脾,小腸,肺,肝密切相關,所以說若脾胃功能失常,氣血生化不足,全身組織器官失養就會引起很多疾病。中脘穴是胃氣輸注於腹部的募穴,對脾胃及其相關的疾病有很好的調理治療作用。

1,中脘穴能夠健脾和胃,降逆消食。中脘穴是胃氣結聚的募穴,是治療胃病的首要穴位,具有調理胃氣的作用,胃主受納運化水谷;以降為順,若功能失常,就會出現胃痛、反酸,嘔吐、胃下垂、胃痙攣、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利用中脘穴就能增強脾胃功能,健胃消食,升清降濁。

2,中脘具有補養氣血,調整全身機能的作用。中脘穴為胃之募穴,脾胃經絡相通,互為表裡,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好則氣血充足,全身得養,身體健康。若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血不足以滋養五臟六腑,就會使身體衰弱,臟腑功能失調,抗病能力低下。可表現為消化系統癥狀兼面色萎黃,倦怠乏力,體弱消瘦,易感冒等。中脘穴就能增強脾胃功能,改善體質,對先天不足,病後體虛或慢性病等脾胃虛弱,氣血虧虛者,都有很好的調治作用。

3,中脘穴具有健脾祛濕的作用,脾胃主運化水濕,可以使體內水液正常運行,不會停滯在一些部位。如果脾胃虛弱不能溫煦運化水濕,積而生痰,痰阻於胃,濁氣上擾則見頭痛眩暈,心悸,失眠,癲癇,中風等。痰飲注於肺,可見咳喘痰多,針刺按摩中脘就可以健脾祛濕,溫中化痰,促進體內水濕的正常運化。

4,中脘穴具有消除眼袋和美容的作用,脾主運化水濕,脾陽虛則運化無力,停於肺則咳喘,停於腸胃則腹滿腹瀉,水濕上擾頭面則臉腫或眼袋發生,按摩中脘穴能健脾祛濕,消除眼袋。還能使氣血充足,皮膚得到充分的滋養,面色紅潤光澤,更具青春活力。

5,中脘穴能增加肝、脾、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抑製腫瘤細胞的生長,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也就是說經常按揉中脘穴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中脘穴的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處。取穴時,它在肚臍和胸劍連線的中點處。

中脘穴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點按法:將手指併攏,放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點按,力度以自己能夠承受為準,堅持10秒鐘,鬆開開,然後再點,再鬆開,如反覆20次。

2,掌揉法:將雙手掌重疊放在中脘穴上,順時針方向按揉5分鐘左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