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尋求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交集 把握好娛樂的尺度


電視綜藝節目作為電視市場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內容產品之一,以獨特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近年來,伴隨著文藝繁榮和媒體發展,電視行業也在積極尋求新突破。

 

首先體現在綜藝節目總量的減少,如中央電視台通過停辦、合並、調整等方式控制晚會播出量,“特別節目”及“中國夢”主題系列成為新現象;各家電視台晚會也大力壓縮,與此相伴的是內容的創新、豐富和節目品質的提高。特別是一批根植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創作的綜藝節目,為電視行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例如《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傳承者》等,有效地推動並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傳播,為本土原創綜藝節目建立了新的風向標……

 

電視綜藝節目的創作與發展也面臨新挑戰——面對閱聽人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互聯網時代的激烈競爭,創作者僅僅“跟進”是不夠的,還需自上而下、由裡到外地革新發展意識,主動探求和應對現實,建立與之相應的管理流程及市場秩序。創作者必須盡快把握當下電視綜藝節目的問題實質,並為其未來發展找到相應的思路與對策。

 

回歸理性,深耕細作 尋求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交集”,把握好娛樂的尺度

 

無論台網,“爆款”“暴利”時代已經過去,電視綜藝正走向冷靜期。這一現象提醒創作者:新的政策不僅引導行業資金走向,更從源頭遏製了不健康的創作傾向,揭示出更具持久生命力和閱聽人吸引力的創作規律。創作者要回歸理性,深刻理解媒體的導向性和社會屬性,將媒體責任感放在首位。

 

毋庸置疑,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擁有廣闊的發展太空。一段時間以來,相關探索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其中真正實現收視、口碑雙豐收的還不太多,一些節目叫好不叫座,一些節目僅擅用電視化手段,與文化的結合浮於皮毛。如何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電視綜藝節目有機結合,需要創作者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一般說來,對中國文化的電視化表達有三個層面:一是直接呈現,即對中國傳統文化樣式本身進行表現和傳承;二是對其內在精髓進行提煉、發掘;三是與時俱進,探索其與時代的結合和創新。在實踐中,對第一層面的表達比較容易,目前我們並不缺少以中國語言文字、傳統藝術作品作為主要內容進行呈現的節目,而是缺少表現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的契合,同時深入淺出地普及傳統文化知識、把握好娛樂的尺度——這也是當今創作中的最大難點。

 

創作者首先要能分辨並提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天下為公、大同世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以誠待人、講信修睦,清廉從政、勤勉奉公……電視綜藝節目應當傳播傳統文化中的“正能量”,彰顯主流價值觀。

 

其次,節目還要運用恰當的手段對傳統文化進行多元化呈現,不能因藝術化、年輕化、時尚化的要求而流於膚淺。例如推介歷史文物節目若採用戲說劇的方式來演繹相關故事,就要考慮如何保持嚴肅性與真實性;讀書節目若采取明星朗讀的方式,就要與朗讀內容進行深度關聯;古詩在節目中改編為歌曲時,要兼顧音律美與文學美……創作中要把握節目內部多個元素的平衡——厘清更傾向於競賽,還是注重文化傳播,又或是偏重對人物的塑造。例如,一些詩詞節目對“競賽”過度追求,題目涉及內容過於生僻,使節目難以貼近觀眾。

 

在創新內容、程度、手段方面,還需深入探索,創作者應以更深刻的認知和表達能力、更強的責任感和良好心態,去發現和解讀更多傳統文化樣式,真正沉下心去發掘和創作。

 

正本清源,內容為王 擺脫“流量”與“唯收視率”,以原創力贏得競爭主動權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電視綜藝創作團隊為了高收視率,不惜用上所謂“大招”,導致節目偏離生活、產生虛假浮誇的內容。比如,一些選秀節目在最後一期對“儀式感”精雕細刻、製造夢幻感,刻意放大選手“破繭成蝶”的過程;一些親子類真人秀有意將私人生活作為社會談資;一些所謂“慢綜藝”的“田園生活”依靠明星陣容支撐,使創作表達與話題宣傳本末倒置……

 

創作者應追求品質,而非“流量”,應探析觀眾用遙控器的“投票”之意,而非短視於收視率的數字之據。電視綜藝節目的核心是高水準藝術與技術的展示,是對人性之光、創意之妙、視聽之美的表達。電視綜藝的健康發展,必須擺脫“流量”的干擾,只有正本清源,提供具有“真、善、美”核心價值的內容,才是其生命力的永恆支撐。

 

原創力,既是電視節目作為創意產業“內容為王”的精髓,也是提升品質、贏得競爭主動權的根本動力。缺失原創力的同質化節目,無法長久佔據觀眾心靈。2016年,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一份《關於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也表達了政府鼓勵本土原創綜藝、糾正盲目引進海外版權的決心。

 

從引進國外節目版權到利用中國文化元素、美學精神對節目進行本土化改造,再到中國原創節目模式的蓬勃生長、輸出海外,中國電視綜藝也由原創節目模式的“消費者”向“供應商”積極轉化。今年,名為“WISDOM in CHINA”的中國原創節目模式推介會登陸法國坎城電視節。《國家寶藏》《朗讀者》《經典詠流傳》《聲臨其境》《功夫少年》等九大中國原創節目模式首次集體亮相坎城,以鮮明的中國元素、深厚的文化底蘊、新穎的節目創意以及適合複製推廣的模式特點,給全球電視市場吹來一股“中國風”。同時,創作者更要拓寬電視綜藝節目的表現領域和選題視野,如節目《機智過人》通過體驗式互動展現前沿的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和人文性,節目《這就是灌籃》將籃球競技、綜藝娛樂及其他年輕化元素充分整合,原創節目版權輸出海外。

 

今後,中國電視綜藝只有逐漸放下“洋拐杖”,實現中國創造,實現中國智慧、中國精神的構建,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這不僅需要創新的勇氣、文化自信的底氣,更需要合力——一方面要以更科學的機制評判節目,為原創節目提供更多成長太空;另一方面需形成創作合力,建立和優化原創節目審批核準與創新研發的常態機制。

 

求同存異,放眼世界 擁有國際化視野,適應全媒體的傳播環境

 

當今資訊如此發達,無論來自哪裡的優秀節目,閱聽人都可以很快看到。電視創作者必須放眼全球,面向海外市場。無論是講好中國故事還是建立文化自信,都要求電視綜藝能夠高水準地展現我國的歷史文化積澱和當今人民的良好精神風貌。同時因各國文化具有差異性,創作者還需要秉著互相尊重、求同存異的創作理念,符合全人類的先進道德、思想準則,適應全球的時代潮流。這不僅僅是在節目中加幾個外國選手便可以實現,更要將傳統文化放到中國與世界的寬廣視野中看待,進行不同文化間的深度融合。

 

從節目傳播來看,當今的資訊傳達可同時運用文字、圖形、影像、動畫、聲音和影片等形態,也可同時在多種媒體平台上發布。在“全媒體傳播”時代,電視綜藝節目必須開拓“多屏”傳播平台——同時具有即時性強、針對性強、互動性強、資訊碎片化、傳播更便捷等特點,進行台網融合的全方位傳播,既擴大影響力,也滿足不同層次閱聽人的更深度需求。

 

如何製造、延續節目的熱度並進行持續傳播,是創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朗讀者》就是通過新媒體的碎片化片段傳播將閱聽人吸引到電視節目。新媒體於電視節目來說,可進行內容推送、話題發放等,尤其擅長吸引閱聽人的即時互動,如《中國詩詞大會》的同步答題……創作者還應努力嘗試節目和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借鑒和使用新媒體表現手段。如H5可放置多層資訊,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可用虛擬世界提供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管道的模擬,而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技術能讓虛擬事物和真實環境相結合……當然,所有的新媒體傳播仍要基於核心內容的優質。

 

未來,中國電視綜藝節目應以創新為動力,借助全媒體傳播優勢,更多承擔起傳播主流價值觀、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民眾精神素養的責任。當盲目追求娛樂化的大潮逐漸退去,綜藝節目才能真正做到符合中國國情和審美、富有中國特色、具有民族精神、引領而非迎合閱聽人。期待中國熒屏出現更豐富多樣的電視綜藝節目,真正做到有意思、更有意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